赔本赚吆喝是否该有个度?当然,对于家大业大的造车新势力而言,或许上下十几个小目标的亏损并不是多大个事儿……
01
“赚不到钱”的造车新势力们
新能源汽车看似“高大上”的赛道,可谁能想象风光无限的造车新势力们竟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呢?
在以理想、蔚来、小鹏、小米、哪吒、零跑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中,仅理想汽车的理想汽车显示归母净利润28.14亿人民币,实现盈利,零跑汽车2024年中期财报中股东应占溢利(HKFRS/IFRS)为-22.12亿人民币,好在同比增长2.83%,亏损状况略有改善。
而依靠“飞行汽车”在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大出风头的小鹏汽车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中现实归母净利润(US-GAAP)为-12.8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4.19%,同样显示出亏损收窄的趋势。
不过相比上面两家亏损十几二十亿的“伙伴”,蔚来汽车2024年上半年的表现就有些惨烈,其营收为274亿元,同比增长40.6%,可净亏损却高达102亿元!
而作为电动汽车新人的小米,根据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收入为97亿元,净亏损15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人民币95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人民币2亿元。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17.1%。
如此财报数据,多少让新能源电动车的粉丝有些唏嘘——难道,风光无限的电动汽车竟是个赔钱买卖?
02
新势力卖一辆车究竟亏多少
这是一个蛮有趣的数学题,毕竟单车亏损并不能简单地由企业亏损转换而来,但这又是一个非常让人关注的话题,毕竟当初那句“小米SU7卖一辆亏6万多”就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事实上,小米集团此前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二季度公司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64亿元,毛利率为15.4%左右,亏损18亿元,同期,小米交付了27307辆新车。彼时,有媒体以此推算,称小米汽车单车亏损超6万元,该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以此推算,三季度,小米汽车每辆亏损约3.8万元,较二季度的超6万元大幅缩减。
而如果按照前面的企业半年度或者前三季度亏损看,蔚来无疑是最恐怖的存在。蔚来在这半年里卖出了8.7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但与此同时,公司却亏损了102.31亿元,如果直接摊派的话,蔚来每卖出一辆车就要亏掉12万元。相比之下,理想每卖一辆车能赚1万元,就连小鹏亏损也只有5万元。
当然,新能源汽车盈亏并不能这样算,毕竟规模效应是新能源汽车车企盈利的关键因素。
“小米SU7卖一辆亏6万多”引发关注时,雷军曾回应称,“我觉得这个算得既对也不对,因为小米汽车还在投入期,刚刚开始,我觉得我们的财务表现还是不错的,的的确确在第二季度,我们在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上亏了18个亿,换句话说投入了18个亿,但等我们到了一定的规模,我相信很容易打平的,所以大家不用替我们焦虑。
规模效应指的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会下降,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这一效应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尤为显著,因为汽车制造业属于重资产行业,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厂房产线建设,而产销规模的上涨能够有效摊薄厂房产线折旧费用,同时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从而提升盈利能力。
03
新能源汽车的“36万辆奇点效应”
既然规模决定盈亏平衡,那就会存在规模临界点,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36万辆奇点效应”就成为各新能源车企争夺的关键赛点。
“36万辆奇点效应”指的是,当月销量达到3万辆、年销量达到36万辆时,新能源整车厂开始初步具备规模效应,其毛利率将因此发生显著的“奇点”式质变。这里的质变是指毛利率随着销量的增加而显著提升,是新能源汽车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该效应在特斯拉和比亚迪身上都有体现。
然而,规模效应并非无限放大。当销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如单季度销量达到40万辆左右时,规模效应会失效,车企利润率将横盘,并需要在生产工艺和材料上寻求突破以降低成本。特斯拉在2022年Q4之后的销量与毛利率出现了背离,可能是因为触及了最小有效规模点。
而在不断的总结和探索中,人们总结出新能源汽车“新人”的成长往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次跃迁:当新能源汽车销量从3万辆增长至10万辆时,毛利率会出现第一次显著提升。这一阶段的提升主要得益于销量的增加对固定成本的摊薄效应。
·第二次跃迁:当新能源汽车销量从18万辆增长至31万辆时(或年销量从21.6万辆增长至37.2万辆的区间内),毛利率会出现第二次显著提升。这一阶段的提升除了销量的增加外,还可能与企业在生产工艺、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有关。
·规模效应的放大:当月销量超过6万辆(年销量超过72万辆)时,规模效应会被大幅度放大,毛利率的增长幅度会更大。这一阶段的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了解新能源汽车企业成长规律后,再来看造车新势力们的销量,就会更直观理解为何盈亏差距如此大了。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31.6万辆和8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7%和32.5%,其中国内销量739.2万辆,同比增长35.6%。新能源车市场由早期的快速增长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但市场总体平稳,并不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品牌企业格局能够平稳。
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小米、智界等品牌也强势入局,竞争的复杂程度在2024年进一步加剧。为了抢夺新车份额,2024年,以特斯拉为首的车企纷纷降价,下调幅度在千元至十万元以内不等,比亚迪更是把A级车的价格带到10万以下。
对于曾经的新能源汽车领跑者“蔚小理”而言,市场格局已经与2019年的产品1.0时期截然不同了。
显然,并非所有的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品牌都跑赢了市场增长率,而整体规模无法突破36万辆时,亏损也就难以避免了。
04
钱都花哪里去了?
对于亏损原因,相较需要复杂计算的销量与盈利关系,粉丝或者投资者更关心地是钱都花到哪里了。
而站在车商的角度,无非研发和营销两块花钱的大头,这里我们对比主要的造车新势力在2024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和营销费用,毕竟部分企业暂未发布2024年三季度财报。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理想和蔚来在研发上的投入最高,均超过60亿元。小鹏和零跑的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分别为28.17亿元和12.21亿元。小米虽然没有明确的研发费用数据,但其智驾团队的预算也显示出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
相对研发费用,造车新势力们的营销费用同样不低。在造车新势力中,理想汽车的营销费用为57亿元。此外,理想汽车在商业软性宣传上的投放量预计全年达到1.2亿元。而蔚来汽车的营销费用为32亿元。蔚来在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方面环比上升了25.4%,小鹏汽车的营销费用为29亿元。
对比发现,车企研发和营销费用基本上都达到了五五开,显然,想要争夺新能源汽车市场,两边都要抓,两边都需要持续大规模的投入。
05
造车新势力为何前赴后继
威马、爱驰、高合、天际、拜腾、奇点……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造车新势力纷纷倒下。这些新势力车企在初期依靠资本市场的热钱支持,试图通过低价策略和自建工厂等方式进入市场,但最终因资金链断裂、销量不佳、市场定位不清晰等原因而难以为继。
目前,市场上活跃的新势力品牌已经大幅减少,仅剩下理想、蔚来、小鹏、哪吒和零跑等少数几家能够维持运营。未来几年,随着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预计还会有更多新势力品牌退出市场,可剩下的品牌似乎并未走出亏损的阴影,这些车企持续投入,除了力争早日达到“36万辆”的平衡点外,究竟图个啥?
长远来看,自然是对市场潜力与未来盈利预期。
新能源汽车被视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许多新势力品牌看中了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尽管目前亏损,但投资者对这些企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一旦成功站稳脚跟,将能够实现巨大的利润。
而造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研发、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蔚来创始人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这反映了造车行业的高门槛特性。
尽管短期内可能面临亏损,但新势力车企普遍认为,通过持续投入可以在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积累优势,从而实现长远发展。以理想汽车为例,尽管在初期面临亏损,但凭借2023年的盈利,已经填平了之前五年的累计亏损。
除卖车的利润之外,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不少是传统车企或互联网巨头跨界而来,其最终锚定的其实是汽车智能化趋势。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已成为汽车智能化的核心部分。新势力造车企业凭借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深入探索和应用,试图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动权。小鹏汽车的端到端大模型、理想汽车的NOA系统等,都展现了新势力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能力,随之而来的便是汽车乃至交通智能化服务市场。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新势力造车企业有望在智能化服务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们将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丰富的市场经验和灵活的创新机制,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出行方式的深刻变革。
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电脑报》
邮发代号:77-19
单价:8元,年价:400元
编辑|张毅
审核|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