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dee
昨天,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上,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首次讲述比亚迪这30年的创业经历。
从手搓电池生产线,到销售、技术大爆发;从30年前小厂房里20人的创业团队,到如今近百万名员工的世界级企业,比亚迪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看好的新能源方向,王传福这些年来也一直都在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从1994到2024,比亚迪的第一个500万辆成就,用了整整15年;第二个500万辆,只用了短短15个月!如今,比亚迪已经是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这是比亚迪的全新里程碑,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里程碑。
这30年来,他们的确打造出了各类顺应这个时代的新能源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能提前预判各种预判,并成功化身长期主义的最佳代言人。不过经过王传福自己的讲述,我们才会知道,比亚迪的历史上其实有不少至暗时刻。
今天,我们就通过王传福用30分钟讲述的比亚迪30年,回顾比亚迪最重要的11个历史节点和11个经验总结。说不定对于正在创业或者经历变革周期的你来说,会有启发。
其中前面8个是王传福昨天说的往事,后面3个虽然没说却极为关键——因为每一个都深深影响着比亚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故事一
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生产设备
1994年,王传福放弃铁饭碗从北京到深圳下海创业,注册了“深圳市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不过,比亚迪直到1995年1月才正式投入运营。
当时比亚迪还只有深圳郊区的一间小厂房,不过王传福已经想好要做什么——被日本人垄断的锂电池。
这个曾是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高材生,对充电电池堪称了若指掌。所以,即便初创团队一共也就20人,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设备没设备,甚至连一条完整的生产线都没有,王传福依旧坚持要造锂电池,他直接亲自手搓上阵。
于是,从锂电池结构到材料配比,他都一个个摸索过来,甚至把家里的存款都全情投入了。劲头儿比20年后的吴京还吴京,比战狼还战狼。
一个月后,第一批手搓锂电池终于完成,虽然成品率不到50%,但它成为了比亚迪自研基因的开端。
此后30年,比亚迪也一直坚持着这种模式: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生产设备,并用半自动化半人工的方式降低成本。
故事二
“不懂就学,不会就试”
没多久王传福开始摸索锂电池商业化。他斥资买了大量的研发设备,其中最贵的一台是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差不多370万人民币,比公司整个启动资金还要多。
比亚迪成为中国第一家民企自费购买这种设备的公司。
面对这台全公司无人能用的机器,王传福依旧采用“手搓”理论:“不懂就学,不会就试。”还专门请来了清华大学教授来教大家如何使用。
结果么大家也都知道,很快的,比亚迪在锂电池领域崭露头角。还趁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一边扩产一边吃下了松下、索尼、AT&T等国际大厂订单。
2000年,王传福又双叒叕把握住了时代红利——他派李柯(现比亚迪副总裁)前往美国芝加哥专“蹲” 摩托罗拉。
经过努力,比亚迪电池通过了摩托罗拉亚特兰大实验室的所有检测,进入采购名录,最终拿下订单,成为国内首个摩托罗拉电池供应商,不仅成功进入主流电池产业,手机业务也正式启航。
故事三
最冷门的尝试,比亚迪的新起点
就在王传福拿下松下、索尼、AT&T等国际知名厂商订单的1997年,他还参加了一个极为冷门的省级实验性质的项目——研究汽车电动化。
在这个项目里,王传福不仅把锂电池装到一台实验车上,2002年更是成功地将锂电池装上了试验车。
这个看似小到不能再小的插曲,却成为了他造新能源车梦的起点,影响了他对汽车产业,尤其是电动汽车的看法,更影响了比亚迪的发展走向。
也是1997年,通用推出第一款电动车GM EV1。丰田发布全球首款HEV混动车型——第一代 普锐斯 ( 参数 丨 图片 ),后者在全球20多个国家卖出超过12.3万辆。
故事四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
电池和汽车是天然的结合”
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创下了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记。
次年,比亚迪已经占据全球手机电池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锂电池和镍氢电池已与三洋、索尼和松下等国际巨头齐名。而当时中国任何一家电池生产商的最高产量,只能占到比亚迪的10%。
对电动汽车心心念念5年多的王传福,突然做了一个决定:花2.7亿收购濒临破产的秦川汽车。
当时比亚迪手头资金并不宽裕。更重要的是,王传福和他的团队对造车一窍不通。他的电话差点被打爆了——投资人则集体反对,甚至威胁抛售比亚迪股票。
最幽默的是,那一年他还没有驾照。
面对巨大的压力,王传福的意志相当坚定:“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电池和汽车是天然的结合。新能源汽车带来能源和驱动核心的变化,可能可以完成中国车企对海外车企的弯道超车。”
这个领先于时代的判断,促成了比亚迪变身“迪王”的基础,然而我们回望过去,有不少人做出这样的决断,但是面对时代的挑战和洗礼,能够坚定这条路走到现在的,都是极少数。
故事五
“但我们学到了汽车到底该怎么造”
收购完成后,王传福发现秦川汽车工厂就是一个空壳,造车技术池几乎是空的。
王传福专门买了一辆奔驰,但团队里没人敢动手拆。他就拿着一把钥匙,绕着车身用力划了一圈:“既然车都花了,大家就开始拆车吧”。
除了这辆奔驰,王传福还花钱买了几十台各种款式的二手车,亲自带头一辆辆拆开来观察,研究每一个零部件。
之后就是研发模具打造流水线等比亚迪“传统艺能”,最终用1年时间和好几亿人民币,造出了第一台车“316”——一辆定位低成本,走实用路线的小轿车。
王传福很快找来经销商和投资人试车,谁知大家一致认为这车太普通,市场竞争力不足。一位核心经销商甚至直言:“这车不可能卖得动。”
最后在316接近量产时,王传福决定拍板放弃推倒重来,把这个项目彻底砍掉。
不过,比亚迪也第一次完整走完一款车的研发流程,团队也从中完整地学习了整车设计、生产工艺和市场需求分析。
尽管316没能上市,但对王传福意义深远:“316没做成,但我们学到了汽车到底该怎么造。”
故事六
让“自主品牌”这个词
第一次在家用车领域有了分量
2005年,比亚迪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车型F3。
这款定位为“平价家庭轿车”的产品,起售价仅为7万元,但配置媲美10万元以上的合资车。上市前,业内对316依旧“心有余悸”,普遍不看好这款车,认为它缺乏竞争力。
谁知这款和丰田 花冠 无限接近的小轿车,成为了20年前国产车市场的“现象级”产品,更是中国历史上销量最快破10万辆的自主品牌车型——上市14个月,就达到目标。
2009年,F3更是成为中国轿车销冠,达到近30万台,超过了 桑塔纳 、 捷达 这些老三样。
据说仅山东一省,F3一个月的订单就达到9000辆。
它不仅帮助比亚迪打开了国内市场,也让“自主品牌”这个词第一次在家用车领域有了分量。
故事七
十年低迷不振?
不,是十年韬光养晦
2010年,王传福迎来创业以来最难熬的一年。
这年里他经常接到经销商的电话,内容几乎都是:“王总,我们不做比亚迪了,实在卖不下去了。”
在F3成为爆款之后,王传福定下了年初年销量目标是80万辆,增长100%的“小目标”。导致经销网络急速扩张,经销商库存比居然达到了1:4,让站在巅峰的比亚迪突然卖不动了。
王传福开始着手调整企业和经销商网络,他希望在三年内完成二次腾飞。不过,预期中的二次腾飞没有到来——来的是整整十年的低迷不振。
或者说是,外人眼中的十年低迷不振,王传福自己的十年韬光养晦。
故事八
“技术路线没有对错,只有适合”
2013年,比亚迪销量从2010年的52万辆滑落到50多万辆,竞争对手们迅速崛起,大量核心员工被对手挖走。
在当年的比亚迪世界级技术解析会上,王传福不谈技术也不讲梦想,而是坦然承认比亚迪前两年犯下了三大错误:“渠道扩张过快,品牌宣传欠缺,品质控制有问题。”
那段时间,王传福桌子上离职信堆得跟小山似的。
也是这几年的经历,让他坚持每年的研发投入保持在70亿元以上,即便比亚迪的利润只有几亿元。王传福表示:“这是存钱,存的是比亚迪的未来。”
而他存的“未来”正是新能源车技术——早在2008年,比亚迪就开始了磷酸铁锂启动电池的研究和试验。5年后,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一家量产搭载12V磷酸铁锂小电池的企业。
全球电动车市场也在2013年真正有了苗头,开始起步。
当时,比亚迪的“铁电池”经常拿来和三元锂电池进行比较,不少人认为它不如后者。
但王传福再次选择了坚持:“技术路线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为了说服市场,他曾亲自上台演示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将电池钉穿、切割,甚至直接用火烧。
他常说:“今天的困难,是未来成功的基石。”
故事九
“新能源车的产销会不断攀升,
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电池产能”
事实上,比亚迪这十年来并不全是晦暗不明的,王传福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次技术崛起的机会。
依旧是2013年,12月比亚迪推出王朝系列首款车型——双模电动车 比亚迪秦 。此后一年,秦卖出了近1.5万辆,成为全国新能源车市场的销量王。
比亚迪开始拥有自己的信徒“迪粉”,更视王传福为首席idol。
有的人为了能和王传福直接说上话,能为比亚迪的营销进一步添砖加瓦,直接投资开店成为股东。还有位老哥在比亚迪工厂参观时,特地和王传福办公室旁边的洗手间门合了影,原因就是他认为这厕所传福哥肯定天天要上……
2014年最后一天,比亚迪的铁电池基地正式落户深圳,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王传福规划了80亿瓦时的年生产规模,足够支撑60万台混动车——这个基地至今依旧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王传福已经能预判大家的预判:新能源车的产销会不断攀升,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电池产能。
事实也的确如此,此后几年磷酸铁锂电池不仅在安全性上赢得了市场认可,还为刀片电池奠定了基础。
故事十
“542战略”
2014年,比亚迪发布了“542战略”。5代表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4代表全时电四驱,2代表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目前看全做到了。在这个战略加持下,唐的面世一鸣惊人,让消费者注意到了,在性能领域,居然还有国产车的声音。
1年后,比亚迪基本完成新能源车全市场、全产业的基本布局,成为当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
销售额达到了220亿元,比传统燃油车板块高出30多亿。净利润超过26亿元。
故事十一
以9426项专利位居新能源车企榜单榜首
2019年是许多车企老板的“至暗时刻”,包括王传福——那年比亚迪销量46.14万辆,净利润只有16亿,研发却砸了80多亿。
惹得比亚迪大小股东们非常不满,叫嚣着要把高管统统换掉,外调懂行的职业经理人来坐镇。竞争对手则直接在比亚迪大楼外面拉起招聘摊位挖人。
但王传福依旧坚持,必须在研发上持续投入。
他的坚持终于迎来柳暗花明——2020年疫情之后,比亚迪迎来技术大爆发:先是刀片电池,2021年的DM-i超级混动和e平台3.0,2023年之后推出了易四方、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第五代DM、易三方等一个个技术……
再加上之前已有的插混技术,纯电动公交车,力邀艾格搞的Fragon Face设计等……既顺应了市场需求,也为后续新能源领域的突破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曾在2021年初发布《新能源汽车专利20强企业榜单》:比亚迪以9426项专利位居新能源车企榜单榜首,比第二、三名专利数总和还要高,是其他19强平均专利数的7倍。
这些专利不仅为比亚迪新能源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奠定了基础,也助力比亚迪兑现了技术引领全球的承诺,更让比亚迪的销量迎来了巨大拐点——销量更是从此前每月3-4万台,迅猛扩张到几十万,乃至上个月的50多万台。
尾声
比亚迪第1000万号车主,游戏科学创始人的冯骥曾说:“2023年1月看到了仰望的视频后,他意识到比亚迪和自己或游戏科学,有几多相似之处”。
扯开说两句,记得正是2023年1月,游戏科学发布了《黑神话:悟空》的相关预告片,并宣布游戏定档于2024年夏天发布。
预告片很快就在玩家和媒体中引发巨大反响。不少人质疑预告片中展示的游戏玩法,认为其创新性不足,缺乏新鲜感。还有不少玩家认为预告片有帧率不稳定等重大技术问题,怀疑游戏发布后的性能表现……
也难怪《黑神话·悟空》愿意和比亚迪合作,即便后者不是出价最高的,因为冯骥和王传福两人虽然赛道不同但极有共鸣——2014年时,他和几个兄弟从腾讯互娱出走创建了游戏科学,而最早期的初始团队只有13个人。此后,游戏科学蛰伏十年花费3亿,最终在今年8月开花结果,换来起码70亿元的收益。
比亚迪2003年开始造车,研发费用累计投入1500亿元,在汽车产业摸爬滚打了22年,也熬过了2010-2019年长达十年的低迷期,终于迎来技术和产品双爆发。
无论是游戏科学还是比亚迪,他们都坚信自己的梦想,都坚持长期主义,都曾山穷水复也都柳暗花明。
我对《驾仕派》赵小查对王传福的那两句感慨挺感慨:
“为什么只有比亚迪,能做到月销50万?”
因为“无论在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赛代上,敢造车的门外汉也罢、业内人士创业也罢,尤其是在二次腾飞没有实现、反而是进入了至暗十年之后,依然敢坚持持续投入……”
以上,才是比亚迪“敢想敢做”的基本条件,是王传福善于预判别人的预判的自信根源。
也难怪比亚迪能坚持熬过那十年,成为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半导体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车企,拥有11大研究院,11万名工程师,平均每天增加11个新专利。
对了,昨天王传福还宣布设立30亿元慈善基金计划:一部分给全国多所高校做奖学金用;另一部分专给全国中职以上院校、博物馆和科技馆,作为新能源车解剖车等科普展具的资金,来激发学生对汽车技术和工业制造的兴趣,培养更多工程师人才。
按照今年三季度单季营收2000亿来算,比亚迪已经成为年营收规模8000亿、年盈利400亿左右的新能源企业——是的,不是什么新能源车企,而是新能源企业。
而王传福,真的实现了自己的三大梦想:造太阳能电站、造储能电站和造电动汽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