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保护东北虎的同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月18日,黑龙江省勃利县长太村发生老虎伤人事件,引发社会关注。
据媒体报道,经当地相关部门现场核实,长太村一名村民左手部被老虎咬伤,目前正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事发后,黑龙江省林草局召开了东北虎保护工作紧急会议,并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工作组前往现地协助当地政府开展处置工作。针对若发现老虎是否会击毙?勃利县林草部门的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非必要情况下不会击毙,除非它正在伤人。
这起事件不仅让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扩大引发的“人虎冲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使“人与动物如何共处”这一话题再次成为热点。
东北虎曾广布于我国东北、俄罗斯远东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但由于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干扰和非法捕猎等因素,其分布范围急剧缩小,野外种群几近消失。经过多年努力,据最新监测显示,我国境内野生东北虎约60只,比上世纪90年代的20只左右大幅增长,分布区继续扩大,保护成果初显。但野生东北虎的数量仍然稀少,每一只都弥足珍贵。
事发地勃利县并非东北虎种群重点分布区,但该地区属于完达山老爷岭(东北虎主要栖息地之一)主脉,地势复杂,山高林密,在更久远的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东北虎。随着近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得以恢复,这一地区再现老虎亦属正常。
此次老虎进入村屯伤人事件,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在东北虎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另一方面也再次突显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长期的人类活动范围持续扩张既成事实后,随着近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大,很多动物野外数量增长,导致其活动范围与人类活动区域出现更多重叠。生态环境建设事业也从单一的“加强野生动物保护”进一步向“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倾斜。
因老虎的“顶级捕食者”特征,“人虎冲突”的有效应对就显得更为急迫。如何在保护东北虎的同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人虎冲突的预防和应对。
首先,更科学、精细化的保护行动势在必行。以更全面准确的野外调查与种群监测为基础,优化野生动物保护地区划,建设更完整的生态走廊,建立覆盖全面的监测预警系统,才能在源头上实现有效隔离,减少冲突诱发因素。
其次,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并保障落实到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虎冲突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确保相关人员熟悉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应急处置合力。相关部门应提前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麻醉设备、防护用具、医疗急救药品等,确保在发生人虎冲突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亟待加强。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侧重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就现实而言,人与动物的相处方式是需要丰富的内容,比如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和安全防范常识。同时对保护工作人员、周边居民以及从事野外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和避险技巧。还应在野生动物可能的活动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人们注意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此外,补偿工作的推进也意义重大。一方面,应该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九条,完善地方性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依法依规对因野生动物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进行及时、足额补偿。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补偿渠道,如政府补偿、社会捐赠、保险理赔等,减轻受害者的经济负担,有效降低“人虎冲突”发生后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人与自然生命一体,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对于东北虎这样的珍稀物种,我们有责任保护其生存环境,人类的生命安全同样不容忽视。在推进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建立科学系统的预防机制、有效的生态隔离和应急机制、完善的事后处理与保障机制,加强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生命的双重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人虎共处、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徐斌荣
(来源:红星新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