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末,北京东城法院的一场官司吸引了公众的目光。被告是文化名人洪晃;原告则是中国外交部。
而洪晃和外交部的这场纠纷,源于一座房屋的产权,那就是北京史家胡同51号。
这座并不起眼的四合院,见证了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从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章士钊,到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家章含之,再到特立独行的文化名人洪晃。
而在多年之后,当回想起和外交部这起官司时,洪晃虽然早已释然,但却仍忍不住感慨道:这是刨我的根!
章士钊:时代弄潮儿与家国情怀的奠基
章士钊既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又是纵横捭阖的外交家,还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爱国人士。
早年留学日本时期,章士钊便结识了年轻的毛泽东,还为其筹集赴法勤工俭学费用,这段经历也为两人日后的交往埋下了伏笔。
回国后,章士钊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了北京大学的逻辑学教授,与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领袖交往密切,共同探讨救国图存之道。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章士钊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时代弄潮儿。
解放战争时期,章士钊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影响力,在国共两党之间斡旋,为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谈判期间,章士钊不仅为毛泽东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建议,更是在关键时刻递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纸条,化解了潜在的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不仅受邀参加了开国大典,还积极参政议政,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可这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爱国人士,建国之初在北京却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
1959年,周总理亲自登门拜访章士钊,发现他竟然借住在朋友家中,生活条件十分简陋。
周总理深感不安,章士钊却淡然表示,自己只需一处读书写字的地方即可。
周总理被章士钊的豁达胸襟所感动,同时也深感国家对这位老朋友的亏欠。
随后周总理立即向毛泽东汇报了此事,毛主席也十分重视,指示要尽快为章士钊安排合适的住所。
几经周折,最终选定了史家胡同51号这座幽静的四合院。
1960年,章士钊一家搬进了史家胡同51号。这座院子不仅是章士钊的住所,更是他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
在这里,章士钊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撰写了大量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柳文指要》。
除了学术研究,章士钊还保持着对国际事务的浓厚兴趣。每天清晨他都会坐在院子里,品茶阅读,思考着国际风云变幻。
章士钊将书房打造成自己的知识堡垒,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书籍和手稿,并经常邀请学生前来交流学习,鼓励他们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在史家胡同51号的宁静生活中,章士钊不仅享受着学术研究的乐趣,也感受着家庭的温暖。他的养女章含之经常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他的起居生活。
章含之:时代的见证者与女性的复杂命运
章含之是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家,她的一生,既是时代洪流的见证,也是女性在时代变革中复杂命运的缩影。
章含之的身世颇为坎坷,她是上海滩名媛谈雪卿与军阀陈调元之子陈度的私生女。
由于种种原因,章含之自幼被章士钊收养,从此改姓章。
虽然养父视章含之如己出,给予她良好的教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但特殊的家庭背景,仍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一抹淡淡的阴影。
特殊的时代背景,让章含之有机会接触到新中国最高领导人。在一次宴会上,毛主席与章含之交谈,得知她是章士钊的女儿后,便提议让她担任自己的英语老师。
章含之欣然接受了这份特殊的任务。此后章含之便成为了毛泽东主席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不仅教授英语,还担任英文翻译,并在外交场合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章含之的感情生活也充满了戏剧性,她的第一任丈夫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洪君彦,两人育有一女,便是洪晃。
可这段婚姻最终以离婚告终,之后章含之与外交部长乔冠华结为伉俪,两人共同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章含之和洪荒
婚后乔冠华也搬进了史家胡同51号,与章含之和洪晃共同生活。这座四合院,成为了他们温馨的家,也见证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1983年,乔冠华因病去世,这对于章含之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她并没有被悲痛击垮,而是以坚强的意志继续生活,并写下了《十年风雨情》一书,以此来纪念与乔冠华的爱情。
章含之与乔冠华
在史家胡同51号这座房子里,章含之不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而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对女儿洪晃的教育十分严格,注重培养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章含之经常与洪晃谈论国家大事、人生理想,希望她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洪晃的童年记忆中,充满了母亲的关爱与教诲,以及史家胡同51号的温馨与宁静。
洪晃:时代浪潮中的个人选择与对传承的坚守
洪晃是章含之的女儿,章士钊的外孙女,拥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但她并没有选择循规蹈矩的生活,而是大胆地走出了自己的路。
史家胡同51号是章含之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部分,也是她与家族历史、时代变迁之间的情感纽带。
12岁那年,洪晃便踏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这段经历开阔了她的视野,也塑造了她独立自主的性格。
回国后,洪晃并没有选择进入体制内工作,而是先后担任外企高管、创办时尚杂志,在商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洪晃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但也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
在公众眼中,洪晃的标签很多:名门之后、时尚教母、文化名人等等。但她最珍视的身份,还是“自己”。
2008年,母亲章含之去世,给洪晃带来了巨大的悲痛。还没等她从失去亲人的伤痛中走出来,外交部就通知她搬离史家胡同51号。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洪晃难以接受。在她看来,这座老宅不仅仅是住所,更是她与家族历史、童年记忆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她“根”之所在。
外交部的理由很明确:史家胡同51号是公房,章含之去世后,洪晃不再具有居住资格。
外交部提出为洪晃提供一套120平米的公寓作为补偿,但洪晃拒绝了。
洪晃认为,这座老宅的意义远非一套公寓可以替代。更何况多年来,房屋的维修费用都是由她和母亲承担,外交部从未过问。
洪晃据理力争,但最终协商无果,双方对簿公堂。这场官司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有人批评洪晃“霸占国家财产”,有人支持她捍卫自己的权利。
洪晃坦言自己知道会输,但她仍然坚持走法律程序,因为在她看来,这场官司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争夺房屋产权,更在于表达她对“家”的理解,对历史记忆的守护。
最终法院判决洪晃败诉,但她争取到了80万元的房屋维修补偿款。
在搬离史家胡同51号的前一天,洪晃特意带着女儿平平回到了这座老宅。她为女儿拍了一张照片,留作最后的纪念。
看着院子里的海棠树,洪晃想起了外祖父章士钊,想起了母亲章含之,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知道,离开这里就意味着告别一段过去,但那些珍贵的记忆,将永远留在她的心中。
不过让洪晃欣慰的是,在她搬离之后,史家胡同51号并未允许任何人居住,而是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命名为“章士钊故居”。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参考资料:
新京报:2011年08月04日:洪晃搬离外交部老宅 称“腾房是刨了我的根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