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万军
通讯员 田睿 马井发
年轻时,他走出大山,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离开家乡近三十年后,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本可以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却在乡亲们的诚挚邀请下,再次回到贫困的家乡担任村支书。6年时间里,他筹集资金400多万元,为村民们办了40多件实事,赢得了“天亮书记”的美名。他带领乡亲们将一个深度贫困村变成了一个景色优美、游客纷至的红色美丽乡村。他就是被百姓誉为负重拼搏“老黄牛”“大勤大廉的好干部”的赤壁市“改非”干部刘书亮。
已经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的刘书亮
不顾家人反对,放弃舒适生活回老家挑重担
1955年,刘书亮出生于金紫山脚下的赤壁市茶庵岭镇金峰村。金紫山地处赤壁市与崇阳县交界处,山脉连绵起伏,山洞幽深隐蔽,地势险峻重要。这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非常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曾诞生了著名的鄂南红二师,著名革命烈士李春华、李绍先、红二师师长汪子霞等36位革命烈士就牺牲在这里。
刘书亮小时候常听村里老人讲述李绍先、汪子霞等英烈在金紫山一带闹革命的故事。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在他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火种。高中毕业后,他在村里当过教师、会计、民兵连长、大队长。当时年仅26岁的他成了金峰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成功消灭了村里的荒山。
刘书亮和村民聊天
老实本分、为人真诚、没有私心……年轻的他给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刘书亮通过招考成为一名国家干部,走出了金紫山。他先后担任过赤壁市余家桥乡党委书记、赤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等职务。
2008年,刘书亮退出领导岗位,终于清闲下来,过上舒适的生活。这时,金峰村的村民找上门来,盛情邀请他回村当支书,为老百姓干点事,帮助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现状。乡亲们的热切期盼再次点燃了他内心那颗责任的火苗,却遭到了他家人的强烈反对。因为当时的金峰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饮水困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刘书亮陷入犹豫之中,他知道村支书的工作不好干,再加上乡亲们对他的期望很高,万一干不好他感觉对不起乡亲们。
2011年,金峰村村委会换届。村里80多岁的老党员李新发等多位老党员再次找上门,还让刘书亮的哥哥来做工作。刘书亮最终决定回到家乡,他以高票被选为金峰村村支书。
6年筹集400多万元建设乡村,却未报销过一笔招待费
从赤壁城区到金峰村有17公里,进村的五六公里当时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天晴时灰尘满天飞,下雨时泥泞粘裤腿。村里没有通公交,只有一辆不准时的私家巴士在路上运营。
起初,刘书亮每次进村或离村,都需要步行几公里。后来,他干脆买了一辆三轮,一是方便自己上下班,二是方便运载村里购买的物资。由于长期负重爬坡,这辆三轮早早“病退”,他又买了一辆带挡风篷的“豪华”三轮,他戏称其为自己的“宝马”。
刘书亮从他的“宝马”车里下来
彼时的金峰村曾是赤壁市唯一的深度贫困村,面临的困难重重:经常滑坡的道路六年没整治;村民饮水不便;村集体经济为零……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不便。
要想富,先修路。刘书亮当上村支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他决心打通村里和外界的通道,让村民的出行不再困难。当时,金峰村至茶庵岭镇公路的庙岭地段滑坡严重,村民出不去,进不来。要修路难在何处?经调查,难在山高坡陡,全长120米,要搬走的土石方多达5000多立方米,施工难度大。为此,刘书亮经过4个月的奔波,争取到交通部门投资30多万元,终于把滑坡路段彻底治理好了。
村里一户村民的女婿从外地回来,看到这条畅通无阻的公路,称赞不已,为此捐款一千元,在路边石头上写下“天亮书记”四个大字。
“为了解决修路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着急得几晚都睡不好觉。”刘书亮回忆当时的情况。为了修路,刘书亮不仅利用自己的人脉,多方筹集资金,还发动村民投工投力。
如今,省道316和市道金茶公路穿过金峰村,彻底解决了村民出入难的局面。村组间修通了水泥路,村里进山的土路也修好了,彻底解决了村民们楠竹下山的难题。
6年来,刘书亮为金峰村争取资金400多万元,为村民办实事40多件。其中,修建公路15公里,进山道路19公里。
村里进山的道路
在担任村支书的几年时间里,刘书亮不仅没有报销一笔招待费、打车费和一分钱的油费、修理费,还处处为村里节约开支。
作为老党员、村党支部书记,刘书亮时刻把廉政建设放在首位。他时刻提醒自己:要锁住贪婪之心、贪婪之法和贪婪之手。他说,自己这样做一是要为党争光,不能辜负党组织对他的期望,对不起支持和帮扶金峰村的领导和单位,对不起在金紫山战斗和牺牲的烈士;二是为他的父母争光,不能把坏名声留在村里;三是为他的儿女们争气。
翻山越岭险些掉下山崖,只为帮村民找水源
金峰村六组王家寨地处偏僻,位于一座山的脚底,村民们祖祖辈辈用水都是取自屋前两个小池塘,水源靠老天赐雨,天旱则水竭。因为缺水,村湾的住户纷纷搬走,最后只剩三户留守在如牛蹄之涔的池塘旁。每次他们在城里生活或工作的子女回家,都要带几桶饮用水回来,缓解家里的饮水困难。
王家寨村民以前吃水的水洼
2012年干旱,刘书亮在王家寨目睹了一位老人从一处低洼的水坑里,舀出满是红丝虫的浑水回家饮用。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村民的饮水困难。
刘书亮约上熟悉山里情况的堂兄翻山越岭,深入金紫山深处寻找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距离王家寨5公里、海拔700多米的金紫山主峰下找到一股干净
喝上山泉水后的王家寨村民家门口的水龙头
有资金、技术和材料,刘书亮就找市直单位到处化缘,没有劳力,他便挨家挨户地动员。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还是施工员,处处身先士卒。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有一次,在山上施工中,他险些从七八米高的陡坡上摔下来。在场的乡亲们都十分担心,也非常心疼。从那以后,凡是危险的施工都不让他上去操作,可刘书亮微笑着讲:“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国家干部,如果万一有伤亡的话,我的抚恤比你们都多些……”这话,虽然是随便一说,但在场的乡亲们,个个都从内心里,深深地敬佩着眼前这位憨厚而又善良的汉子。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施工,金紫山上的清泉水终于被引到了王家寨。村民们欣喜若狂,家家都请刘书记喝酒、放鞭放炮、隆重庆祝。如今的王家寨,原来迁走的人家,现在又有多户迁了回来。
近两年,王家寨的村民们,盖起了一栋栋的新房,有两家还热热闹闹地娶回了新媳妇。有的还因地制宜办起了养羊场、养鸡场,开发了鱼塘等。
之后,为了彻底解决金峰村饮水问题,刘书亮再次争取赤壁市支持,投资8万多元在驼儿潭水库新建了一座抽水机站,还新建了一座蓄水池,从此彻底解决了金峰村历史上的老大难问题。
保护革命旧址,坚持十年做免费红色义务讲解员
金紫山红色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中共蒲圻中心县委旧址、苏维埃银行旧址、列宁学校旧址、红军飞虎洞……
金峰烈士纪念碑
如何保护革命旧址,永续先烈精神?如何振兴乡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回村之后,在修路寻水的过程中,刘书亮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想: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不仅仅是修个墓、立个碑,而是要深度挖掘这一红色历史资源,将其与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2015年,在市民政、交通部门的支持下,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矗立在雄伟的金紫山下。随后,“金峰烈士纪念碑”也建成了。刘书亮又向市政府申请资金,对中心县委旧址、蒲圻县委旧址、列宁学校旧址三处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当地的红色旧址
为了让金紫山光辉的红色历史被铭记、流传下去,刘书亮决定编辑一部《红色金紫山》。他大量阅读有关金紫山革命历史的书籍,搜集相关照片。
历经四年时间,一部图文并茂再现金紫山辉煌岁月的红色历史资料——《红色金紫山》终于面世了。二十六万字,记载的不仅仅是当年金紫山下有志之士顺应革命浪潮揭竿而起的伟大壮举,还承载着一个老党员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红色初心。
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历史遗址的修复,金紫山革命根据地已具红色基地的规模,红色旅游及红色教育的功能开始发挥效应,来参观纪念的游人络绎不绝。刘书亮又开启了他作为红色义务讲解员的不凡历程。
十年来,凡来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的机关团体若需要讲解的,无论是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还是第一书记期间,抑或卸任后;也不管是烈日高照的炎夏,还是白雪纷飞的寒冬,刘书亮都有求必应。他开着自己的“宝马”上下来回三十余公里,不讲条件,不要报酬,中餐或是在亲戚家吃个便饭,或就着矿泉水咽几口家里带来的馒头。讲解场次最多的一天达六场,开展活动人数最多的团队有两千二百人,有来自武汉、咸宁、赤壁等地的机关团体,包括各种职业、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的人。十年来,二十万人听过刘书亮的讲解。
如今,金峰村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
(来源:极目新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