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0师贺龙麾下曾有一支独特而勇猛的独立第三支队,被许多官兵昵称为“一把手”支队。这是因为该支队的两位主官都是只有一条胳膊,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狠人、独臂将军:支队长贺炳炎与政委余秋里。独立三支队组建于1938年,开始只有300多人,经过贺炳炎、余秋里的努力,很快发展到5000多人,成了一支威震冀中的八路军劲旅。后来,贺炳炎先行调离该支队,1940年,余秋里主动将部队并入358旅,并缩编为一个团,即第8团,余秋里任政委、团长。这支部队作风优良,打仗勇猛,令敌人惧怕,用贺龙的话就是“敌人一听见一把手的部队,离老远就吓得溜掉了”。我们大家熟悉的“硬骨头六连”就出自该支队。后来,第8团部队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第1师第1团。贺龙高兴地说:“八年抗战,余秋里打出了个天下第一团。”
要知道两位将军有多狠,单单看一下两位将军的胳膊是如何失去的,就能明白一二。先从贺炳炎将军说起。
1929年春,16岁的铁匠贺炳炎丢下铁锤,参加了红军。贺炳炎打仗勇敢不怕死,每次打仗都是敢打敢拼冲锋在前,22岁就当上了师长。1935年12月,刚开始长征的红二、六军团与敌人在瓦屋塘展开激战,时任红五师师长的贺炳炎带头冲锋陷阵,不幸右臂被打伤,整个骨头全碎了,只留下一点儿皮连着肩,由于伤势严重,只有锯掉胳膊才能保住性命。为了挽救贺炳炎的生命,贺龙命令部队延缓突围转移时间,全力阻击敌人,为贺炳炎的手术赢得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当时条件艰苦,在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的情况下,医生只能用锯木头的锯子把他的残臂锯掉。疼痛难以想象,当时五六个战士按住贺炳炎的身体,贺炳炎强忍剧痛,大汗淋漓,塞在嘴里的毛巾被咬得稀烂。就这样,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贺炳炎保住了性命。伤愈后,他立即重返战场,并带领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指挥部队屡立战功。贺炳炎到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时,毛主席亲自宣布,贺炳炎可以免礼。
1955年,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
再说说余秋里。他也是1929年参加红军。1936年初,踏上长征路的红二、六军团为摆脱敌军的追堵,开始进入黔滇交界的鸟蒙山区,3月12日,红十八团在团长成本兴、政委余秋里带领下,与敌军激战于得章坝。战斗中,余秋里发现对面山坡上的敌军举枪向这边瞄准,便大喊一声,一把将正在观察地形的成团长拉倒在地,这时,敌人射出的子弹却击中了余秋里的左臂。不久,他的左臂再次被流弹击伤。由于战斗仍在激烈进行,无法医治,余秋里只是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战斗。到天黑战斗结束,部队转移时,师政委廖汉生见余秋里伤势严重,连忙安排担架将他送到师卫生部。余秋里的伤势非常严重,应该立即手术,但当时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根本没时间治疗动手术。他只能拖着负伤的胳膊随部队征战转移。4月下旬、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暂时摆脱了敌军的追堵,得以休整。贺龙和任弼时都非常关心余秋里的伤情,但是,由于部队过金沙江时,医疗器械全掉在江里了,还是无法实施手术,余秋里只能继续拖着伤臂行军打仗。
7月中旬,部队开始进入茫茫草地。余秋里手臂的伤口发炎、腐烂生蛆,医生只得用镊子将蛆一个一个夹出来,用盐水清洗伤口。等到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余秋里的左手已经干燥、发黑,只能据掉。余秋里比贺炳炎要幸运。卫生部筹集了麻醉药品、缝合针线、止血钳、双氧水,但还缺少锯子。最后,卫生部的同志从县城的一家钟表店找到一把钢锯条,从修械所找到锯弓,然后从包子铺借来蒸笼,蒸煮器械消毒。就这样,余秋里的左手臂被拒掉了。当他从麻醉中醒来后,他告诉战友,这是他半年来睡得最好的一觉。
从3月12日负伤到9月20日做手术,余秋里拖着一只未经医治的断臂爬雪山过草地,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度过了192个日夜。常人无法想象,余秋里要忍受多大的痛苦和折磨。
余秋里善于带兵,他总结和推广的“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互教互学的群众练兵方法,受到中央军委的表扬。毛泽东指出,这一练兵方法“是突破历史的新创造”。毛主席还亲自听取过由余秋里总结推广的“三查三诉”新式整军方式,给予高度评价。
1955年,余秋里被授予中将军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