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他的父亲季历是带着使命登上王位的,那姬昌就是一个天命所归之人。
这个天命就是由他的祖父古公亶父为周部族定下的“剪商”大计。而完成这个大计的人,就是被上天选定的姬昌。
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如何由西陲小邦而成为中央王朝,要求他要在父亲季历开疆拓土的基础上不断努力。
对姬昌来说,努力的方向有两个,一是继承由祖先后稷,公刘的治理方针,继续发展农业,不断充实国家实力。二是遵照古公亶父,季历的办法,继续开疆拓土,实施仁政,让天下归心。用《史记》上讲,就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具体来讲,姬昌被后世不断传颂的贡献集中在两件事上,一是访贤任能,一是演周易。
招揽人才之所以成为他最大的政绩,是因为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有能人贤人,更加重要的原因则是人才的归附更能体现出天下归心,特别是那些有才能的名人们能投靠于周。
于是,商纣大臣辛甲因多次进言,无奈忠言逆耳,使纣王大怒而要杀他。无奈之下他弃商投周。姬昌当然是十分激动,亲自迎接他,并对他奉若神明。同样是商纣臣子的鬻子向纣王曾进忠言75次,纣王不理,失意下也来到周部族,自然也受到姬昌欢迎与重用。除了这些商王朝的大臣外,以打猎为生的贱民太颠,因有贤德,而受到姬昌的重视。姬昌不以他的出身低贱,而主动请到朝中作官。此外,投奔姬昌的贤人还有闳夭、散宜生、胶鬲等。
但最为有名的则是姬昌在渭水畔访得贤人姜尚。这姜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渭水垂钓的机会求见周西伯。一番交谈后,姬昌惊为天人,敬称太公望,尊为太师。当然如何访得多有说法,但大体是姜尚在周部族剪商大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至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等事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招揽人才的结果就是周部族的为政更为仁德清明,周部族的国势更为强大昌盛。特别在周文王六年,周灭了今西安市户县境内的崇国,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筑灵台建丰邑。以至最后把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中游平原,史称镐京。而这时,姬昌已把周部族的势力扩展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已形成了事实上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这说明在姬昌时代,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也正是因为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心向周族,所以我们把姬昌看成是周王朝的奠基者。
姬昌除了在他手里奠定了周王朝大兴的基业外,还于中华民族文明史中有一大贡献,就是演周易。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但他们各自采取的角度不同,显得有些繁复。于是姬昌在被纣王囚禁时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使易经成为一种很规范的对世界的理解之法,后人便把这称为《周易》 。
对《周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大体来说,有把它看成卜筮之书,认为其中所蕴含有巫术文化的智慧。有把它看成哲学之书的,认为它的宝贵之处不在卜筮,而在于卜筮里边蕴含着的哲学内容。也有把它看成讲天文历法的书,认为它是一部科学著作,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不仅对古代的科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相吻合。还有把它看成是一部史学著作的,认为它保存了多方面的古代珍贵史料,特别是反映了殷周之际的历史变革。可见《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影响。不论是从占卜角度,还是从哲学、科学或史学的角度,它都为后人提供了最好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种阐述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也构成了今天中华文化的基本基因。
对一个历史人物来说,能在立功立言立德中做到一件已十分了得,可姬昌于功业成为周王朝的实际奠基人,于思想言论让《周易》成为中华文化的起源,于德则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贤德之君,算得上历史为我们呈现的第一个完人,第一个圣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