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夏季,是我彻底告别校园,走向社会的那一年。
在这一年,我走进我们安阳当地一个不太知名的小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平日里工作的地点,是在公司位于市中心的办公地点。
那个公司在安阳的郊区,还有一个小的加工厂。
遇上工厂接了比较大的订单、上级领导来检查,或者老板突然通知所有人去工厂干活时候,办公室的这几号人就得统统去到工厂集体劳动。
工厂那边是有食堂的。
中午时分,一位本村的老工人会采买好食材,给全厂的人准备中午饭。
吃饭最多的时候,大约有不到二十号人。
中午饭基本上都是以面条为主,配备的卤子,多是萝卜、白菜、豆腐,外加一些鸡蛋。
因为工厂的老工人认可“吃盐长劲”的经验,所以大多数时候,面条的菜会做得非常咸。
当然了,这顿面条的口味还在其次。
因为工厂的食堂很少有人负责打扫卫生,整个厨房和餐厅里面的卫生环境堪忧。
比如,碗柜里面放的碗和筷,有的不知什么时候被别人用过却没有清洗的,白色的瓷碗早已经变成了其他颜色,至于衍生出的异味,大家自行想象去吧。
比如,灶台之上,多年的油污已经积累了厚厚的一层。
不过,那些工人们就在这样一个食堂吃饭,早已经习以为常。
我初次面对这样个环境之时,也是极度不适应,但是后来也就慢慢将就下来了。
因为工厂附近也没有别的卖饭的,总不能让自己挨饿。
我记得是那年十月份以后,老板让我发招聘启示,看看能不能招聘一些新人。
后来,还真有人来应聘,而且也是大学生。
最后,有一个安阳师院的男生还有一个安阳工学院的女生留了下来。
那个男生老家是开封的,看穿着估计是家庭条件一般,来自农村的,所以很快适应了工厂的用餐环境,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会和其他老工人一样,特意就一颗洋葱,大口吸溜着面条。
但是,那个女生就显得无所适从了。
因为她老家是海南某地的,看样子应该是城里长大的。就算她接受北方的面食,可是看到工厂这样的用餐环境,也够让她目瞪口呆的。
先是某次,她试探着问负责做饭的那个老工人,中午能不能做米饭。
那个老工人连眼皮都没有抬一下。
那餐饭,我记得那个女生只吃了很少的一点。
过了几天,我们又被安排到工厂帮忙干活。
中午吃饭时候,她见锅里还是煮的面条,菜还是雷打不动的萝卜、白菜加些许鸡蛋、豆腐。
便径直走了出去。
没过多久,她拎着一点大米,还有几样菜回来——是她从工厂附近的小卖部买来的。
她先是把老工人多年没有用过的电饭锅翻出来,洗涮干净,把米蒸了上去。然后开始洗菜、切菜,打开燃气灶,自己炒了一盘菜。
中间忙着切菜的她偶而看向了我,有点尴尬地笑了笑。
这个笑容我该怎么解读呢?
自我打趣?充满苦涩?无奈?不得不对现实低头?
也许我该把那个场景命名为沉默的一幕吧。
此后,只要去工厂干活,到饭点,那个女生都会自己买食材做饭。
没过多久,那个女生就离开了。
其实,这些也在我的预料之中。
多年后的今天,我依旧记得那个情景。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刚刚走出学校的时候,大家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陌生环境。
有人遇到的环境,也许是称心如意的,比在学校期间还要美好;
但是更多的人,都是要被无奈的现实所冲击。
对了,最后简单说一下那个公司的情况吧。
发展的并不怎么样,快要被淘汰的边缘。
可以想象一下,今天都21世纪了,但是老板的管人思维还停留在“生产队”时期,或者“周扒皮”时期,社会不淘汰他们又该淘汰谁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