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的副总理,农民出身的他,42岁才开始学习认字。
半文盲的他在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期间,曾创造了遭遇自然灾害依旧丰收的奇迹。
无论成就多高,他始终保留农村户口,不拿国家一分工资,最终成功走进中南海,成为副国级干部,闻名中外。
然而,在任职21年后,他却主动提出辞职,临终前留下了两句令无数人动容的话。
这位传奇的副总理就是陈永贵。这里圈个有用。陈永贵究竟是如何实现了从乡村到中南海的逆袭?他临终前又说了什么?
陈永贵,出生于1914年,自幼家境贫寒,为了能够活下去,他的父亲陈志如不得不忍痛变卖妻子。
拿到保命的钱之后,陈永贵便跟着父亲四处逃难,最终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落脚。
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贫穷年代,待在哪里又有什么不同呢?只不过是从一个穷乡僻壤逃到另一个穷乡僻壤罢了。
在大寨村生活了没多久,陈永贵的父亲便因为不堪生活的重负上吊自尽,至此,陈永贵成了孤儿。
生逢乱世,一个孤儿想讨生活,并没有那么容易,陈永贵愣是靠着当“放羊娃”活了下来。
1943年,29岁的陈永贵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加入了大寨村互助团,也叫“好汉组”,在青年小伙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寨村的生产收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工作的过程中,陈永贵发现,村子里的老弱病残无法正常加入“好汉组”,他便主动向村干部提出了退出好汉组的申请,单独带领这部分老弱病残的人致富。
虽说在这个互助组中,只有陈永贵一个人能干重活累活,但他从不抱怨,他一直相信,只要跟着党走,就不会错。
到了丰收的季节,陈永贵带领的“老少组”竟然比“好汉组”的作物产量还要高。
1948年,陈永贵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新党员,不久后,又在选举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寨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在政治舞台上的耕耘之路,也由此而开启。
在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贾进才的眼中,陈永贵足够有头脑,也十分能干,并且有一颗心怀大众的心。他觉得,陈永贵比自己更适合做这个党支部书记。
当选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后,陈永贵工作起来更有干劲,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带领大寨村摆脱了“贫困村”束缚,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不可否认,陈永贵的能力确实出众,但碍于没有文化的影响,他的身上始终都戴着一顶“文盲”的帽子。
为了改变知识匮乏的现状,在全国开展扫盲活动时,40岁的陈永贵踊跃报名参加学习,很快便认识了几百个汉字。
那时候,还有不少人打趣他:“老陈,一把年纪了还学习,难道还能去中央不成?”每次听到这些调侃,陈永贵总是一笑而过。
然而,谁都不会想到,半文盲的陈永贵还真的进入了中南海,成为国家的副总理。
陈永贵第一次来到首都,是在1959年,当时的他以当地劳模的身份,受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看到主席之后他更加有了工作的动力。
四年后,一场巨大的天灾袭击了大寨村,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让大寨村元气大伤。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是,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村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还按时交了24万斤商品粮。
不久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农业学大寨”浪潮,陈永贵也正式走出村子,来到山西省革命委员会任职。
1971年,陈永贵正式当选山西政治局常委,四年之后,正式当选国务院副总理,走进了中南海。
除了党组织每个月给予的36元补助以及山西政府给予的60元补贴外,陈永贵从未要过国家一分钱的工资。
可惜,后来由于他过度注重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导致农民收入大大减少,不少人都有了怨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之后,陈永贵主动请辞,来到北京的一家农场做顾问,依旧在自己最热爱的事业中奋斗着。
晚年时,陈永贵被确诊肺癌晚期,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他主动放弃了治疗。临终前,陈永贵留下了两句令人动容的话。
他说:“我这种农民少有,谁能想到我能站的那么高呢?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恐怕以后再也不会出现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了,我应该还算没有给主席丢脸。”
说完之后,陈永贵永远的闭上了双眼。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