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道即将和美国人打仗的第一天起,四野的骄兵悍将们,就开始有意无意地聊着一个看似并不起眼,却又十分令人好奇的问题。
而随着志愿军大举入朝,强大的敌人眼看就要来到眼前,这个问题就愈发显得让人抓耳挠腮、心痒难熬。
“你说,咱要是跟美国佬的王牌打起来,谁赢呢?”
作为打遍了中国大江南北的解放军头号王牌,十三兵团的战士们是有资格问出这样的问题的。
唯一可惜的是,这是一个没人能够回答的问题,想要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唯一的地方就是在战场上。
就连志愿军战士们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堪称世纪之谜的复杂问题,最终并没有困扰他们太久。
在云山,他们找到了答案。
一、王牌
原本,云山并不是志愿军计划中要和美军王牌决战的地方。
不仅如此,云山其实一开始并不是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关注的重点所在,根据主席和彭德怀前期的部署,志愿军此前主要的歼敌计划是抓住孤军冒进的南7团围点打援,据此,主要的歼敌区域大致在熙川往北一带。
云山这个名字,在志愿军前期的战役部署中,更多地出现在“助攻”的位置上,并且在大多数时候,云山这个地名,都和韩军里面最能打的那个师——南1师联系在一起。
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南1师刚好走到这里被志愿军给堵住了。
之所以后来云山会成为抗美援朝战史中一个著名的名字,跟南1师基本上关系不大,主要还是跟堵住南1师的那支部队有点关系,毕竟,这支部队在志愿军里面也算是小有名气。
志愿军39军,当年的东野第二纵队,当尽管接受的是来打“助攻”的命令,他们可从来没把自己当成配角。
最令39军军长吴信泉和39军指战员感到高兴的是,在第一次战役打响之后,39军多次收到直接来自主席的部署电报:
(25日)...你军应即全部向泰川东西地区推进,掌握龙山洞敌情。准备打击向北增援之敌及消灭进抵龙山洞之敌...
(26日)...为了保证出国第一仗的侧翼安全,应令三十九军以得力之一部,对敌作有力地阻击,以辖制该敌...
(26日)....请令三十九军勿去龙山、宁边,暂时避开美英军,以免被其胶着,而应由泰川向云山及其以北方向前进寻伪一师作战,与四十军三十八军配合,首先歼灭伪一、伪六、伪八等师,然后再打美英军...
(26日)...令三十九军迅速进至云山、温井线,以有力一部隔断伪一师与美英军的联系,以主力配合四十军一部保证迅速歼灭伪一师(战力较强,且有四个团),然后改向南面防御...
看着这一封封来自主席的亲笔电报,39军上下激动万分,个个发誓一定完成任务,打好出国第一仗。
至于这第一仗打谁,主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全歼伪1师。”
很快,志愿军司令部也发来了关于39军在云山进攻伪1师的具体部署:根据当时志愿军针对伪7团“围点打援”的整体部署,志司认为,歼灭伪1师最好的时机应该是趁其北进时在运动战中加以歼灭。
“如云山之敌北援温井,应让其深入利涧及其以北,以便截断其退路围歼之。”
然而,在伪7团28日被围住之后,整个联合国军几乎是毫无反应,韩军仅仅派出4个营去“救援”,而云山的伪1师在白善烨的指挥下表现更加直接,不仅连派援兵意思一下的动作都没有,反而埋头加强云山地区的守备,摆明了不打算给志愿军任何机会。
没有机会,那就创造机会。自从接到主席“全歼伪1师”命令开始,吴信泉就没有浪费一点时间,他一刻不停地指挥39军的3个师在云山周围迅速展开阵型,仅仅3天时间,39军已经对云山形成了经典的三面包围态势。
随后,39军一封从容而自信的“请战书”在30日凌晨0点准时发往志愿军司令部。为啥说“从容自信”,因为这封电报的语气大概是这样的:
“根据志司攻击云山意图,我们召集师干部研究认为:云山敌人兵力比较集中,火力较强,但战斗力弱,如集中4个师的兵力攻击则我完全有把握歼灭该敌,据此,我预做如下部署...”
在电报中,吴信泉详细汇报了39军的作战部署:以116师担任主攻,在中路实施正面突破;117师从左翼展开助攻,扫清云山外围;右翼115师穿插至云山以南,自西向东截断敌人退路。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吴信泉整个部署,其实就是打算拿39军的3个师打云山,电报中提到的第4个师是40军的119师,主要是之前志司一直要求39军和40军联手进攻云山,吴信泉就特地提了那么一嘴,以示对志司命令的重视,其实吧,吴信泉根本都还没跟119师联系上,电报中还不得不问了一句:“119师如何联络和指挥?”
39军这封电报,对于志司来说,那真是瞌睡有人递枕头,太及时了。这个时间点,恰逢志司围点打援的计划遇上了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韩军,志愿军围了伪7团半天没钓上鱼,彭德怀正挠头准备更换打法,39军恰恰在这个时候上报“无需智取,可以强攻”,那还有啥说的,就按你们说的干!
志司给39军回复,部署很好,就这么干,就是攻击的时间可以稍微等一等,等38军穿插到位之后你们再上。
于是,39军根据命令,在云山四周又多等了一天。
没曾想,多等了这一天,就把伪1师给等跑了。
二、换人
伪1师师长白善烨觉得情况大大地不妙。
就在几天前,白善烨被任命为南2军的军长,但是很快这道命令又被撤销,他又变回了伪1师的师长。
不过,白善烨这个军长真没白当,就在白善烨担任军长的短短几天之中,他清楚地看到了志愿军对南2军发起的凶猛冲击,因此,他对志愿军已经大规模参战的事实坚信不疑。
回到伪1师之后,白善烨一边加强了云山地区的防御,一边着急地向美军汇报志愿军参战的消息,他的原话是:“Many Many Chinese。”
然而,正如当时许多韩军军官的紧急汇报一样,白善烨的汇报并没有引起美军最高指挥层的足够重视。
在伪6、伪8两个师遭受沉重打击之后,美军此时已经无法否认中国军队参战的事实,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美军情报机关此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军队已经参战,但是规模非常有限,大概只有2个团的兵力进入了朝鲜。”
很多人说这时候是麦克阿瑟一意孤行,其实不止,那个时候不管是华盛顿的参谋长联席会主席布莱德雷,还是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他们都认为“中国人不会冒着被麦克阿瑟沉重打击的风险让大批部队渡江”。
就连布莱德雷都这个样子,咱们熟悉的麦克阿瑟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命令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前进!继续向鸭绿江前进!”
这个时候,美军中唯一感觉到不安并开始行动的,可能只有身处前线的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毕竟不管情报怎么说,南2军的战线被撕开了一个大缺口已经是既成事实,不管沃克悲观也好、乐观也罢,他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个缺口堵上。
沃克下令:第8集团军预备队骑兵1师北上,接替伪1师在云山的守备任务。
这可不是沃克想要让伪1师轻松一些,只是由于云山正好是英美军和韩军防线的交界处,这个时候,沃克应该是打算把伪1师抽出来,去填补韩军自己的大窟窿。
不管沃克是怎么想的,白善烨可是长出了一口气。
当骑兵1师8团奉命前来进行防务交接时,白善烨一边迫不及待地开始安排伪1师的部队准备后撤,一边还“好心”地告知8团,现在云山的情况十分危急,他的土味英语是这么说的:“All Mountain,All Chinese。”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善烨说的没错。
此时白善烨还不知道,他的一生之敌——116师师长汪洋,此时就在对面的山林里,望着云山的方向。
在白善烨忙不迭地准备换防跑路时,汪洋已经在云山侦查了好几天。
在39军下达进攻部署之前,汪洋就知道,这一次和往常不会有太多不同,他的116师,毫无疑问将担任主攻任务。
116师,就是当年的四野2纵5师,《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描述如下:
2纵5师,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击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如果你们不理解这一堆“最”和一堆“猛”代表着什么,我就说得直白一点,2纵5师,就是当年东野的头牌,王牌中的王牌师。
如果说39军是整个四野最锋利的两把尖刀之一,那么116师就是这把尖刀的尖头和刀刃,主攻任务,116师从来都是义不容辞。
根本不用等接到命令,汪洋早就带着指挥部来到云山前线观察。
战前观察,其实是打仗的基本任务,不过,就这么个基本任务,汪洋都执行得相当到位。
具体到位到什么程度?汪洋他选择用来观察的山,直接就是39军和伪1师交战的最前线,半个小时前志愿军的士兵刚刚从韩军手上抢下的山头阵地,硝烟还没散去,汪洋已经带着人走了上去。
就在汪洋和师部专心观察云山地形时,四周的枪炮声从来就没有断过,没过多久,甚至有3辆美军坦克开到了距离汪洋不到500米的地方准备展开攻击,被志愿军的炮兵给打了回去。
就是在这样的枪林弹雨中,汪洋完成了对云山地区的细致观察,随即,他拿出了一份让大家都大吃一惊的进攻计划:以347、348团为第一梯队,346团为第二梯队,其中,第一梯队的2个团将在整整4公里宽的正面并肩实施进攻!
让大家吃惊的并不是兵力部署,2个团进攻,1个团作为预备队的打法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大家最惊讶的点在于:第一梯队的两个团,正面实在太宽了!
在解放战争中,大家都习惯了“窄正面,重点攻击”的方法,也就是集中兵力和兵器,一梯队两个团相互并拢,每个团正面大多数时候不超过1公里,以“尖刀”形势对敌人的防线进行重点突破,而这一次,汪洋打算此前的战术彻底调转。
汪洋这种“非常规”的打法,在作战会议上引起了各级指挥员的疑虑,一位同志发言说:这个部署正面太宽,兵力分散,左翼前沿有个262.8高地,地形重要,可能是敌人的重要支撑点,不易攻克,对我进攻部队威胁很大,前沿地形开阔,不便于运动,因此建议师将主力集中于右侧347团正面(宽度不到1公里),两个团并肩突破把握大,否则就要伤亡大,就会犯错误。
第二位发言的同志说:不要把敌人看得像我们想的那样容易打。
这还不算完,又有一位同志突然发言:反正一个团3000人,打完就算了。
这些同志讲完后,其他人沉默不语。
对此,汪洋耐心对大家进行了解释:
“把两个团靠拢,基本上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打法,在当时情况下是完全正确的。因为那时的敌人是重点防御,每个据点集中有大量的兵力兵器,工事密集坚固,因此我军进攻必须采取集中兵力兵器,缩小正面,加大纵深的打法,才能克敌制胜。
而当前的情况不同了,敌人是在进行野战防御。正面宽大,兵力分散,要点式防御,每个点上兵力不多,工事简单,地形复杂,但有强大的火力支援。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打法,采取在宽大正面上,加大第一梯队的力量。便于利用复杂的地形,对分散守点之敌形成局部优势,逐点包围歼灭的打法,才能在突破敌前沿,进入纵深后,从东西两翼对云山之敌实行包围攻击。
...还有,就是这一部署进攻部队兵力密度小,纵深短,可以减少敌人炮火杀伤。反之,如进攻兵力密度大,纵深长,则必然增大我伤亡。而且两个团(如果)从右翼并肩突破,就无法迅速由云山东侧实行包围攻击,并插向云山南之公路交叉口以断敌退路,也就是说,只能击溃敌人而不能歼灭敌人...”
简单总结一句:以前解放战争敌人是重点防御,所以当年要集中兵力重点攻击,并且要保持源源不断地进攻力量,因此正面小,纵深长;而现在的敌人散落在战场各处,并且火力支援凶猛,所以要改变打法,在宽大正面上一次性投入主力,用最快速度突破敌人阵地,减少敌人火力的杀伤。
汪洋详细的解释,基本讲清楚了此前解放战争和眼下抗美援朝战争的巨大差异,解除了116师的指战员们心中大部分疑虑。
于是,主攻部队116师的部署完成,随即,39军的进攻部署也就此敲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