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实不姓刘,既无子嗣亦无钱财,多年来仅凭两亩贫瘠田地勉强度日。后因女儿女婿家两个孩子无人照料,她便前往相助,负责照看孩童与家务。

刘姥姥深谙“舍得”之道,且身体力行。她首要舍弃的便是世俗对于血统的偏见。虽寄居女儿女婿家中,但她非但未享清福,反而全心全力协助他们,而这家人的姓氏是王,与她夫家之姓及本姓皆无关联。然而,在她心中,女儿、外孙、外孙女皆是血脉相连,她从未有过疏离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较之下,有些老妪难以释怀,视孙子为内亲,女儿外孙为外姓,总想着从外姓处谋取利益,若无子嗣则终日郁郁寡欢,深感愧对家族血脉与列祖列宗,甚至萌生轻生之念。更有甚者,嫉妒女儿女婿家的兴旺,心态失衡。

刘姥姥则不然,她不仅心态豁达,且生命力旺盛,行动力强。虽无赚钱之能,却擅长规划。见女婿无能且嗜酒成性,她便直言不讳地教训,并鼓励其寻找出路,如与官家亲戚交往以谋好处。更甚者,她不惜自降身份,亲自出面走动,以解家庭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姥姥携外孙板儿赴贾府,先是通过周瑞家的引见,终得见王熙凤。虽未如愿见到王夫人,但刘姥姥的言辞得体,赢得了王熙凤的同情,并获得了二十两银子及一串钱的资助。王熙凤虽口称欢迎常来,实则客套之语,双方关系实则疏远。

然刘姥姥知恩图报,后携农货主动上门,以示亲戚间的往来之情。在贾母面前,她更是不惜自降辈分,扮丑逗乐,以博贾母欢心。此举虽显卑微,却彰显了她的智慧与情谊。

此时的刘姥姥造访贾府,并非为财而来,亦非乞求施舍,而是真心实意地探访亲戚。然而,亲戚未做成,却意外成了个逗趣的角色。刘姥姥果断且勇敢,甘愿放下颜面,自嘲为“猴”,内心却坚守自我尊严。因此,她确是个能屈能伸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次求助,她虽言及贫困,但那更多是交换所需,心中早有计较,不算是真正的舍弃。真正的舍弃,是明知可能一无所获,却依然选择放手一搏,或是已做好失去一切的准备。第二次,她便是如此,未知结果,仅凭一份情谊,便甘于出丑逗乐,即便最终仅获一杯茶水相送,也无怨言。

而这次舍弃,却换来了丰厚回报:王夫人的赠金、贾母的衣物、果品、金戒指,更有珍贵的药材与药方,后者价值难以估量,或许能挽救无数生命。银钱可资小本经营,亦可置办田地,足以使家道殷实,即便不跻身地主,也能成为富农。

若故事止于此,便是一位乡村老妪通过智慧与勇气改变命运的佳话。但故事未完,刘姥姥还有更深层次的舍弃——舍弃财富与安逸,这是她命运的升华。

随着家境改善,板儿得以读书,未来或可步入仕途,至少能有个安稳的前程,正如昔日的贾雨村。刘姥姥家族看似步入坦途,但当贾府遭遇困境,她未等求助,便主动伸出援手,不顾年迈,全力营救昔日的恩人。她深知皇权难撼,但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她必全力以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变卖家产,四处奔波,倾尽所有,只为当年那份温情与恩情。富贵、家业、安逸,皆抛诸脑后。她相信,昔日能贫寒度日,如今亦能。更何况,有药方傍身,板儿长大成人,青儿持家有道,再难亦不过往昔。

刘姥姥不惜倾尽所有,终成就了巧姐,也因此登上了判词,成为了“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中的恩人刘氏,更在蒋勋笔下被描绘成如同地母般宏伟的存在。

她一生豁达,无论好日子还是坏日子,都能坦然面对,是乡间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太太。这样一位既看得开又勇于舍弃的老太太,连老天都对她格外宽容,让她尽情地活着,迟迟不愿将她收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人亦应如此,保持豁达心态,心境自然宽广,人生的道路也会随之变得宽广而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