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徐之明在其自媒体账号“老徐说道”中写道:

“老易的这段话,伤害性比较大”,并在下面的截图中,发了一段“易中天的警世恒言”:

易中天称:当面对现实的丑恶,你不去质疑,不去抗争,却貌似冷静地问‘你能怎么样?’的时候,我想说,这不是无知,而是无耻”。

“因为,你把‘该不该’的问题,巧妙地偷换成‘能不能’的问题,以掩饰你的自私和怯懦。从你精明的眼神中,我窥见到了你灵魂的卑污!”

看到易中天先生对于“面对丑恶敢于质疑与抗争”的充分肯定,不禁让人想到另一位文化名人的王小波,却有一篇留芳于世的佳作——《沉默的大多数》,其中这样写道:

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成为了一名作家,可以著书立说的王小波,竟然在文章中称,他自己就属于这种“沉默的大多数”之列——要是这样的话,那么,没有话语和书写能力,更无著文出书广泛流传于世,并因此影响广大民众和社会的那些普通人,岂不大都会成了所谓“沉默的大多数”?

可易中天先生显然是希望人们嫉恶如仇、敢于直言,勇于揭露黑暗,不怕抗争丑恶,来维护社会正义和人们的正当权益——就像当年的鲁迅先生一样,成为“为民请命”的先锋与旗帜。

那么,易中天的这一观点,与王小波对“沉默的大多数”的理解,甚至是肯定的态度,是否完全对立和不可调和呢?

其实非也!

首先,易中天先生在这段话里,确实其前提含有对“直面丑恶敢于质疑与抗争”的肯定,但他接着还有一句话,才是其想要说的重点所在——“……不去抗争,却貌似冷静地问‘你能怎么样?’……”,事实上,易中天主要是在批判这类消极解构“质疑与抗争”的那类人。

这类人,对于敢于质疑和抗争的人和行为,并不是像王小波所言的那样,还能最起码做一个沉默者,却反而成了丑恶者的妥协者和帮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句“你能怎么样?”,就将积极、勇敢的质疑与抗争,慢慢地给消极化解于无形,反而是在勇敢者的心上,从背后插上了一刀虽不见血,却更为痛彻心扉的伤害。

事实上,更多的人们之所以选择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既有国人向来有着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有关,就是不到了“风刀霜剑严相逼”到自己的心窝时,大都会选择“与我何干”的“自扫门前雪”之心理,但他们或很难会想到:正是别人用勇敢争来的阳光,才是融化其门前霜雪的真正和最终原因!

当然,一如像王小波所言:“话语即权力”——我们的普罗大众有没有这种“说话的权力”呢?

一是有没有能力说话。即能不能说好话,或能不能说到位、说得准确或正确呢?

这确实是14亿中国人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真的有说好话的能力吗?如果不能,而且还走到了反方向,反而说出类似“你说了又有什么用?”等消极解构之语,那岂不就成了人民和正义的“猪队友”?甚至是跑到了“对手或敌人”的一边了?

其二,当然,诚如王小波所称,还有的人是因为隐情,更多是因为囿于外部环境,选择了“多一嘴不如少一言”的自保心态,已经开始厌恶说话了,这也仍能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我们读王小波或易中天先生的文章与发言,难道说,他们就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吗?就能成为比鲁迅先生还强悍的“死磕者”了吗?

但是,普通人出于人性的自私、自保之底线的缘由,选择了不敢质疑或抗争,选择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之一员,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多少可以理解一些。

可是,对于那些勇敢之心的拥有者;敢于为正义喝彩,勇于为弱者呼号,不怕黑夜遮天蔽日,成为了树人先生所言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之勇士和英雄,则我们普罗大众的底线,就是不要成为仅会“那又能怎样”的“垃圾人”,不要变成对正义和勇敢的消极解构与打击者。

如果成了这样的人,则被易中天先生视作“自私、怯懦与卑污”,当然是恰如其分、非你莫属了!

所以,我们普通人虽不是或做不了鲁迅、易中天或王小波,甚至大大不如敢于转发的徐之明教授,但是,微如尘芥的我们,仍应坚守这样一条最后的底线——“不要嘲笑那些敢于发声的人,因为他们争取来的阳光,也会照耀在你我的身上!”【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