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老年女患李某(化名)因排便困难1月余来院就诊确诊降结肠癌,术前肿瘤标志物检查CEA:2.13ng/mh;CA19-9:17.00U/ml。2021年11月15日降结肠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分期为分期:pT4aN0M0(IIB期),按照肠癌指南给予标准的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四周期后休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检测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访ctDNA变化趋势

2022年9月20日行第六次ctDNA检测:回报为阳性,2023年2月穿刺活检确认腹膜转移,可见残余肿瘤细胞动态监测相较于临床可以提前5个月预警复发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理报告单

这里如下两个概念需要给大家科普一下:

何谓分子残留病灶?微小残留病灶/分子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指根治性治疗(如手术、化疗等)后现有常规临床及影像学手段无法检测到的肿瘤残留病灶/细胞可能是疾病复发转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及液体活检可检测到肿瘤的数量级

基于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的技术发展迅速,用于结直肠癌的筛查、诊断、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确定突变谱、指导治疗、监测治疗反应、监测复发和识别耐药机制。

基于ctDNA的检测可用于判断MRD状态,成为潜在的复发风险预测和术后疾病动态监测的新技术, 已经被认为是MRD的可靠标志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液体活检及残余肿瘤细胞测定在肿瘤不同治疗模式及阶段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残余肿瘤细胞测定在肠癌不同分期患者中的作用

适应性治疗?适应性治疗是指利用生物标志物精准选择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实施降阶或升阶治疗,以期获得更佳的疗效、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或更好的成本效益。

总之,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标准化治疗下的精准个体化治疗的实现成为可能,通过残余分子病灶的监测联合传统的影像及血液学方法,为不同预后的患者进行升降阶梯的分层治疗,即增加了患者治疗的耐受性,也减少了不必要的陪跑患者,真正实现了同病异治。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艳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肿瘤内科病房主任

学术兼职: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黑龙江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整合防筛、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体科技健康促进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黑龙江省免疫学会科普与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委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荣誉称号:

哈医大十佳青年岗位能手

哈医大四院十佳青年医师

哈医大四院杰出青年奖

科研奖励: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科研方向:

肺癌、肠癌及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技术专长:

擅长肺癌、肠癌及肝癌“流防筛诊治康”整合治疗,同时擅长肿瘤的心理康复、营养治疗、中西医结合改善肿瘤治疗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