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国民党的政要人物陈布雷突然收到消息:他的女儿陈琏竟然消息不见了!
他立刻急得团团转。作为老蒋最看重的秘书,他原本可以动用人脉,搜遍全国。
然而,他最终却选择不声张,而是联系上周总理,悄悄问道:“小女是否在贵党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为何会找到我党这里?陈琏究竟去了哪里?
得到老蒋赏识
国共合作北伐后,老蒋开始在国民党崭露头角。为了扶植自己的亲信,他时常到黄埔军校找学生谈话,拉拢人才。
像胡宗南、何应钦都是他根据这种方式收入麾下的。有趣的是,他还曾找过徐向前谈话。
但由于徐帅不喜奉承,沉默寡言,没能讨得他的“欢心”。
他相信“看相识人”,认为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就能看出这个人将来究竟有没有出息。
也正因如此,他收拢了一大批只会阿谀奉承,实际上却才华平庸之人,例如刘峙。
即便如此,他依旧感到不满足。他时常对身边人抱怨,幕中人才匮乏。
现在军事人才虽然够了,但却缺少足智多谋的“谋士”,以及为自己所用的“笔杆子”。
得知他的烦恼后,他的下属陈果夫立即搜罗了全国的人才,为他排忧解难。
但过了很久,他都没有挑到合心意的人选。
一天,陈果夫又带了两个人来到他面前。一个叫潘公展,一个叫陈布雷。
两人都是国内著名报刊的撰稿人,才华出众,影响力颇大,而且他们对国民党都抱有极大的好感。
仔细查看了他们的文章后,老蒋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他便按照惯例,挨个对他们进行面试。
他先接见的是一身整齐西装的潘公展。岂料,这人看起来有模有样,内里却是个经不起事的人。
老蒋一脸严肃地坐在屋子中央,眼中迸射出睥睨一切的寒光。只一眼,便将潘公展吓得眼光躲闪,举止僵硬,一句话说得结结巴巴。
这让笃信相术的老蒋升起一丝不满。
没说几句,他又看向站在一旁的陈布雷。只见此人一身布衣,不修边幅,活像一个只会闷头做文章的书呆子。
老蒋心中叹息,只觉得这两个人依旧难堪大用。于是他只随意地抛出一个问题:如何对付上海工人的运动。
潘公展立即抢答道:“我等拙见,一定比不上总司令。您肯定自有妙策!”
老蒋虽然喜欢阿谀奉承,但也喜欢有脑子的。像他这种直接交白卷的讨好,老蒋根本看不上。
而一旁的陈布雷则仔细想了想,然后认真回道:“或许可以用可靠的部队包围上海,加以震慑;再调集上海帮会,日夜巡查,加大惩治力度……”
听了他的话,老蒋惊喜地看了他一眼。只这一眼,陈果夫便确定,陈布雷这是得到总司令的赏识了。
在通过其他考察后,陈布雷正式迁入总司令部居住,并升任为国民党部书记长职位。
从此以后,陈布雷便从一个小小的杂志编辑,一跃成为老蒋的首席侍从。
国民党的“笔杆子”
随着时间越来越久,老蒋对他也越来越满意。他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工作极为认真。
可以说,像他这么一丝不苟、从未懈怠的人,老蒋在国民党中从未见过第二个。
不管是堆积如山的文件,还是复杂繁琐的情报,一经他整理,便会立即变得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老蒋的大部分“著作”,像《西安半月记》,都是陈布雷执笔的。
更不要提老蒋平时的文告、演讲稿,毫不意外,全是出自他之手。
在西安事变后,老蒋为了挽尊,曾邀集国内知识界名流200多人召开“谈话会”,大谈抗日精神。
他在会上所说的“抗日之责,不分男女也不分老幼,皆该有所承担”,被全国同胞广为流传。
并且全文陈词激昂,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决心。
但鲜为人知的是,通篇演讲稿都是陈布雷所书写的。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他的存在,才让很多不知情的群众对老蒋有一层滤镜。
他这一生著作无数,笔耕不辍,却没有一篇文章是为自己而写的。由此可见,他对老蒋是多么地竭力奉献。
老蒋也早已将他视作心腹,一直对他委以重任。
随着在政治漩涡中越陷越深,陈布雷也开始离自己当初想要“为国发声,为民请命”的初衷越来越远。
在编写《西安半月记》时,老蒋为了挽救自己的形象,让他将张、杨二人的行为说成是“谋权篡位”。
不仅如此,老蒋还要求他美化自己的形象,让他描述自己是如何在危难之中镇定自若,又是如何对下属晓以大义,才和平解决此事的。
但其实不止全国人民,就连陈布雷自己都清楚,张学良二人并没有“谋反”之意,他们只是想逼蒋抗日而已。
而且他也听说过老蒋跳窗而逃的狼狈情节。如今让他颠倒黑白,无疑是要损坏他个人的信誉。
但他从小受封建主义影响,早就养成了一副“为主效忠,万死不辞”的性格。
因此,在这种“愚忠”之下,他为老蒋编织了大量谎言。
但也正因如此,他与北伐时期,那个反对北洋军队的腐败统治,以及为革命慷慨陈词的爱国义士相差甚远。
不知不觉间,他也开始与自己昔日痛恨的大地主阶级以及大资产阶级同流合污。
这让他感到非常痛苦。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如今的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经与他人融为一体……”
随着在国民党中心斡旋许久,他也逐渐看清国民党内部官吏腐败、丧失民心的黑暗现象。
而他的信仰又不允许他“背主”,这种身不由己的现实让他感到十分绝望。
就在他浑浑噩噩之时,家中突然传来消息:女儿陈琏突然消失了!
他大惊失措,连忙派人去找。
惋惜的结局
他对这个女儿的感情非常复杂,可以说既愧疚又怜爱。这是他最小的女儿,也是他最后一个孩子。
他深爱的妻子在生下这个女儿后,便因失血过多而撒手人寰。
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只能将失去爱妻的痛苦发泄在刚刚出生的女儿身上。
谁能想到,一个整天写文章的文人,竟然会想要将自己的孩子塞进痰盂中溺死。
在被家人阻止后,他又一把将女儿扔到了窗外。好在楼下天井有个棚子,陈琏才捡回一条命。
外婆心疼外孙女,怕她再受伤害,便将她带回老家抚养。待日子一天天过去,陈布雷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便又将女儿接回身边,想加倍补偿她。
或许是见父亲对自己千依百顺,陈琏从小就比其他哥哥姐姐有个性,有主见。
长大后,她恳求父亲送自己去西南联大读书。那里大部分都是一些革命人士,陈布雷虽然不愿意,但架不住女儿的哀求,便将她送了过去。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女儿竟然偷偷入了党,还一直从事抗日工作。
皖南事变后,我党在各地都遭到了冲击,西南联大也不例外。组织为了保护陈琏等人,便将他们秘密送走了。
就此,陈布雷彻底失去了女儿的消息。
得知女儿竟然加入我党后,他既担心女儿的安危,又害怕老蒋知道此事。
为了避免声张出去,他暗地里偷偷与我党取得联系,找人向周总理传话:“小女是否在贵党处?”
周总理收到消息后,立即派人去查询陈琏的下落,终于在重庆找到了她的踪迹。
在将消息告诉陈布雷后,周总理还劝了他一句:“对于先生的文章,我们钦佩不已。但希望您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要为全国同胞服务。”
而陈布雷听了这句话后却沉默了许久。他将自己比作“嫁人的妻子,难违夫子”。
后来,他便亲自将爱女接回家,苦心劝她不要再涉及政治。
但陈琏对革命的信念却异常坚定,她在家中没待多久,便又离开了。
那是父女二人最后一次见面。再次听到父亲消息时,就是老蒋败走台湾,而陈布雷轻生的消息了。
陈琏得知后非常痛苦,她失望于父亲的“愚忠”。但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她却从未后悔过。
在之后的日子里,她便一直为党效力,为全国人民奉献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