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被称为“一位真正的革命文化巨人”
我们评价一个伟人,总要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分析他的成就。纵览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郭沫若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确实有目共睹。
在属于他的那个时代里,郭沫若的历史话剧,以及考古研究确实可以称得上“无人能及”。
郭沫若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文化学者出走,中国的文化出现一个严重的断层。此时,郭沫若挺身而出,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
郭沫若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确实称得上“文化巨人”的称号。
中国作家的排行榜中,郭沫若在鲁迅之后,矛盾之前,名列第二,一直延续至今。
可是,大凡天赋异禀的作家,都有一个个性鲜明,狂放不羁的内心。郭沫若的内心却远比这些偏激的多。
01我有笔如刀
郭沫若原名开贞,字尚武。可能应了“尚武”的传统,郭沫若没少和别人结下恩怨。虽然他极少与人动手打架,但笔下着实伤了不少人的心。
沫若是他用家乡四川省乐山县的大渡河(古名沫水)和青衣江(古名若水)为自己取的笔名。
他自幼学习古典文学,造诣极深。1913年,二十一岁的郭沫若远赴日本留学。
貌似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郭沫若立志学医,以医报国,结果“五四运动”让他看清了“大国将倾”的危难。“一国文学,乃一国之精神”秉着这一思想,他弃医从文,走了鲁迅相同的路。
正如汪洙的《神童诗》中所说:“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郭沫若用极具批判性的文字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他的笔,锋利得如一柄切金断玉的宝刀,挥舞向每一个意愿相违的人。
02知我罪者,付之悠悠
1921年,郭沫若发表第一部诗集《女神》,从而名声大噪。之后他积极参加北伐战争,并出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中将衔副主任。
都说吃人最短,郭沫若却根本不在乎。他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把蒋介石视为“地痞流氓、贪官污吏、卖国军阀。”
这一做法直接惹怒了蒋介石,郭沫若随即遭到国民政府通缉。迫于无奈,他只好选择再度返回日本,过起了十年的逃亡生涯。
这十年背井离乡,可谓憋坏了郭沫若。他把无处发泄的青春和精力全部都投入到兴趣爱好之上:殷墟甲骨文研究。
当时日本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实物和资料。郭沫若就托人找到了当时参与挖掘殷墟遗址的史语所人员,想要借阅资料。
史语所的所长傅斯年和郭沫若并不相熟,但是知道他是一个名声在外的风流才子,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竟然还能塌下心来研究学问,着实值得敬佩。
于是冒着被通缉之嫌,史语所把甲骨文的四版“拓片”邮寄到日本,并在信中特意嘱咐,此拓片尚未发表,仅供参考而已。一同送去的还有史语所史学大师董作宾刚刚校验完成的惊世之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稿件。
董作宾甲骨文拓片
想不到,资料落入郭沫若手中后,他完全不顾别人嘱托,立即就将这些拓片和文献资料编入自己的《卜辞通纂》一书中,并在日本印刷出版发行。
这一“甲骨文”的先行本,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郭沫若可能觉得自己有失君子之风,就在书的序文中极剧奉承的对董作宾和史语所的资料鼓吹一番。
而后在序文结尾,悲壮而又满不在乎地写道:“知我罪者,付之悠悠”。
这意思就是,反正书我已经出版了,你们想怎么办都可以,我不在乎。
得了便宜卖了乖,郭沫若却因此成就了自己在考古学上的至高无上地位。
傅斯年后来因为郭沫若的不齿行为大发雷霆,至死都不肯把史语所的资料再给任何外人借阅。相较郭沫若的小人之心,傅斯年却显得大度很多。
1947年中央研究院进行第一届院士选举的时候,傅斯年仍把郭沫若作为首选人。
03出尔反尔
郭沫若算不上学术剽窃,只能说是辜负了别人对他的片信任之心,最受伤的当属董作宾。
虽然资料外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是郭沫若在书中的鼓吹着实让董作宾“享受”了一把。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日,对郭沫若的通缉也就无暇顾及了。此时正是他回国的大好时机。
郭沫若狠心抛弃日本的妻子和几个孩子,孤身一人回国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在1940年出任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这一次回国,让郭沫若和董作宾有了见面的机会。对于此前字曾犯过的错误,他心知肚明,而此次刚好是恢复关系的一个大好机会。
郭沫若大摆筵席款待董作宾,二人促膝长谈,交流学术真是不亦乐乎。酒兴之时,郭沫若不忘泼墨挥毫,赋诗一首赠予董作宾:
卜辞屡载征尸方,帝乙帝辛费思量。
万蟕千牛推索遍,独君功力迈观堂。
这马屁可谓拍的结实响亮,直接把董作宾在甲骨文上的研究夸上了天,甚至比声名显赫的一代宗师王国维还要优秀三分。
董作宾本以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知己,视郭沫若为一生挚友。谁知十年后,这位溜须拍马的朋友却结结实实的给了董作宾一巴掌,称他为“跑到台湾去准备殉葬”的“妄人”一个,打得他“百口莫辩”。
那时的郭沫若已然高高在上,狂放不羁,骄傲自胜的内心几乎毫无遮掩。
04学术之虎,碰不得
作为一个优秀的文人,郭沫若内心叛逆而又充满批判性。随着中国新思想的萌发,文人的思想也都跟着激进起来。
比郭沫若小十岁的沈从文,凭借自己优秀的小说功底逐渐凸显出来。
1930年,沈从文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郭沫若》,文章诚恳的夸赞了郭沫若诗歌创作的成就,同时也率真的指出他不太擅长写小说。
沈从文天真的告诫郭沫若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深耕,结果一下子惹怒了这位学术前辈。
沈从文
平心而论,当时郭沫若的主要作品全部都是历史话剧,小说的创作几乎无人问津。
怀恨在心的郭沫若,多次在报上公开傲慢地指责沈从文,甚至把他称作“为虎作伥的嫌犯”、“冒充文坛长老而捏造事实”等等。
本来只是一个学术上的建议,在郭沫若看来就如同“太岁头上动土”,真应了那句话“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在郭沫若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沈从文可谓艰难前行。其实这都只是冰山之一角,郭沫若凭借居高临下的地位,内心傲慢不羁的态度,不知伤害了多少文人学者。
05学而无德
有人说,诗人最易孩子气,最易感情用事。郭沫若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该给他更多的体谅。
纵然他功绩显赫,成就卓越,为何被骂了这么多年,很少有人站出来为他正名?
其实他犯了一个人生之大忌:学而无德。
即使才学无人能敌,但为人卑鄙下流,同样都会遭受到后人耻笑。如今的时代,再也不是一个用学术评论高低的年代。
晚年郭沫若
一个人的好坏,极大因素是品德和人格的完整,这两者貌似郭沫若做的都不到位。
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决定了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对工作对朋友如此卑鄙对婚姻也好不到哪去。郭沫若的感情生活也同样令人厌恶不堪,甚至“渣”到令人唾弃。
大凡伟人,都应该先树好德行,再标榜丰功伟业,郭沫若似乎反其道行之,于是也就有了后世“妄人”的百般唾骂。
只可惜,他再无口辩之力了。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参考文献《民国清流》,《南渡北归》,郭沫若自传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