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庆寿山石雕刻印象
陆永建
在福建寿山石雕刻界,黄宝庆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从事寿山石雕刻艺术工作四十多年,屡获大奖。在创作中他主张象外求象、大象无形,把雕塑几何切面应用到寿山石人物雕刻中,创作了大量精品佳作。这种创作理念和创新手法,是黄宝庆对传统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当代转型,是对传统寿山石雕刻方式的一种尝试、探索和突破。宋伟光教授称赞他的作品“具有当代构造感的雕塑语言。” 如2023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该馆收藏的《深中隐厚》(6.3cm×6.3cm×13.5cm),其方寸之间所展现出的磅礴气象让我震撼,深感黄宝庆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践行者。他将一方普通的印石中的色彩、线条等元素,以几何切面的方式较好地呈现出《史记》中记载的壶遂这位廉政忠厚的历史人物的神采和灵魂。作品展出后得到专家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黄宝庆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传统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的一种结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学会“造物造美”,并经由“精神路径”感知外部世界,使人们的精神和物质世界有了一个“立足空间”。二十多年前,他从英国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点中得到启示。在创作中黄宝庆常常把自己“关起来”,独立于外部事物,投入到一种新的精神性的现实。这个“现实”是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它在审美情感上是纯粹的非功利性的。因此,黄宝庆的几何切面作品常常把相关元素进行简化。如《姜太公》《庄周梦蝶》《李白》等,这种“简化”后的“形式”,既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又实现了理念与形式的统一,赋予了作品淳朴的情感并充满了诗意。
一个完整的寿山石雕刻世界,应该由雕刻者和文艺理论(批评)工作者共同构成。文艺理论(批评)工作者在雕刻创作者中起到引领和反思作用。没有理论先导和批评反思的雕刻创作是残缺不全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在福建寿山石雕刻界,黄宝庆是屈指可数的既有理论又善实操的“文武兼备”式人物。他著的《福建工艺美术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史料进行甄别、鉴定、梳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努力探寻工艺美术发展的动因和演变规律。该专著集中体现了黄宝庆的学术成果,填补了福建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的空白,时至今日已二十载,乃无人企及。此外,他还累计撰写了100多万字的文章在《雕塑》等专业期刊上发表。
自清以来,福建数十万寿山石雕刻大军在“雕型造物”中不断寻找突破,而现今的出路在何方?我们从黄宝庆的作品中解读到一种途径:即从“家居”走向生活、走向“公共艺术”、走向“有意味的形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