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宪益,可能有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实际上,这个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
抗美援朝时,为支援前线、我国曾发起一个义捐运动。在运动中,杨宪益变卖了珍藏了多年的名贵古画多幅,妻子戴乃迭甚至还把丈夫当年在英国给她买的钻石订婚戒指和来到中国后婆婆给她的“见面礼”——金银首饰、翡翠玛瑙和各式各样的蓝宝石、绿宝石全部变卖,凑钱捐了一架飞机。
杨宪益,祖籍淮安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1915年1月12日出生,是天津中国银行首任行长杨毓璋的唯一公子,从小就穿着袁世凯赠送的、象征王公身份的清廷黄马褂。
从幼年起杨宪益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中学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学习时成绩也不出色,但他的文采和聪慧在牛津却有口皆碑。在牛津,他结识了共度一生的妻子戴乃迭。戴乃迭(1919年1月19日-1999年11月18日),原名Gladys Margaret Taylor、婚后更名为Gladys Yang。
戴乃迭出生在北京,父亲是一位传教士。戴乃迭自幼就对中国、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是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在校期间,杨宪益主持的牛津中国协会反日活动十分活跃,成员有1000多人,钱钟书、杨绛、俞大缜(zhěn)、俞大絪(yīn)等皆是协会成员。
戴乃迭跟着杨宪益到处发文章、演讲、募捐,成了坚定的反日战士。杨宪益后来曾写过一本自传,在意大利出版时的书名是《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大陆出版的中文版本是《漏船载酒忆当年》,香港版的书名叫《白虎星照命》。
1940年,杨宪益毕业回国时,戴乃迭跟随他来到中国。在重庆,两个人结了婚;做证婚人的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此后,夫妇二人在中国西南的各个城市之间奔波,从事英语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1951年,杨宪益夫妇接到中国外文出版社的邀请来到北京。当时外文出版社(现中国外文局前身)刚刚创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这标志着向西方社会系统介绍中国文学作品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杨宪益夫妇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中文作品,如《史记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长生殿》、《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等。
三卷本的《红楼梦》英译本便是此间的作品,这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在国外产生广泛影响、并广受好评。除此之外,他们还翻译了《鲁迅选集》、《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现代文学作品。
1953年,杨宪益作为政协特邀委员,跟一群科学家、艺术家一起接受毛主席接见。他在后来回忆时说:
- 他(毛主席)身体已经发福,但看上去非常健康,他走过来,挨个和我们握手。周恩来跟在他身边,依次把我们向他介绍。
周恩来当时特别对毛主席说:这是一位翻译家,已经把《离骚》译成了英文。毛主席热爱中国古典诗歌,《离骚》正是毛主席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他伸出汗津津的手掌和我热烈地握了握说:”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
’‘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主席的反应是微微一笑,欲言又止,颇有几分不以为然。后来我想,毛主席显然不相信《离骚》这样的伟大诗篇能够翻译成其他语言,当然,他怀疑得有理……
毛主席本人就写诗,他又不是不懂。可惜再没有机会跟毛主席讨论这个问题。
据戴乃迭回忆,他们合作译出屈原名篇《离骚》时,是杨宪益将中文译成英文,戴乃迭把它改写成对偶叙事诗的。译文发表后,著名的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大吃一惊,幽默地评论道:“这部《离骚》的诗体译文在精神上与原作的相似程度。正如巧克力制成复活节彩蛋和鸡蛋卷的相似程度一样。”
“大卫是我和乃迭的好朋友,我们都觉得他说得很好玩。”杨宪益自己承认对于《离骚》原作并无尊敬之意,所以在翻译时充满了嘲讽与夸张,“我始终认为《离骚》是一首伪作,它的真正作者不是屈原,而是比他晚几个世纪的汉代淮南王刘安。既然原作都是赝品,译作就更可以天马行空了。”
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去世后,杨宪益的生命仿佛一起离去、停止了所有的翻译工作。2009年11月23日,杨先生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如去向二老致敬,愿杨宪益、戴乃迭先生在天堂安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