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十年来,“人民的文艺”正在上海这片文化热土上不断生长,枝繁叶茂。
11月19日,“扎根人民 与时代同行——文艺的人民性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杨浦区长白228街坊举行。活动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宣传部指导,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中共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主办,邀请上海文艺、文化界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共同探讨时代发展与背后的文艺内涵。
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方,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旭杰,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方坤出席并致辞。
研讨会上,毛时安、罗怀臻、包亚明、刘海波等文艺理论家、评论家、文化学者围绕牢记使命担当、坚持人民导向、推动文艺创作、城市文化建设等主题展开研讨。毕旭玲、朱恬骅、顾颖等专业领域研究员从龙舞、文旅体展商一体化、海派文化视角阐释文艺的人民性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胡建冬、李潇则围绕新时代杨浦打造人民城市建设最佳实践地、推进红色文化传承等交流讨论。
与会专家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探讨了新时代新征程中上海文艺工作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交流了践行“两个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现场,大家还围绕提升文艺文化界职业道德、文艺事业和城市文化产业、未来城市与未来文艺形态研究、人民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实践等内容,为新时代上海文艺文化工作繁荣发展建言献策。
杨浦历来拥有“四个百年”历史底蕴,是文艺创作的一方热土。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这里;夏衍多次深入杨树浦地区的纱厂工房,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于伶取材于发生在杨浦的梅世钧事件,创作了独幕话剧《回声》;新时代以来,电影《望道》、长篇纪实文学《永生——王孝和的故事》等主旋律精品深植于杨浦红色文化的土壤,从党史故事中挖掘出最动人的源泉……
近年来,杨浦正全力为文艺工作者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供舞台。程乃珊笔下的《穷街》已走入历史,伴随城市更新而来的《暖·光》将工人新村的变迁“装”进舞台,补上了上海城市记忆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长白228街坊从上世纪50年代“两万户”工人新村蝶变归来,成为“人民城市样板间”,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温度。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广泛地探讨“人民性”这一党的初心和使命,将其深入贯彻、全面落实到推动上海文艺繁荣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活动落地长白228街坊,让上海文艺、文化界专家学者切身感受人民城市的文化建设,共同助力文艺创作的繁荣、文化研究的进步。
展望未来,上海文艺、文化界将进一步投身学史“大课堂”,投身文艺“练兵场”,投身为民“责任田”,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杨浦也将成为一片文艺生长的肥沃土壤,培育文史灵秀之花,为时代歌、为民族诵、为人民爱。
文字/图片:汤顺佳
编辑: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