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木偶剧团行政副团长杨武向记者展示清代流传至今的木偶
翻开早已泛黄的各种志书,有关成渝古道的记载,车水马龙、商贸相通自是一大重点,但这条已经绵延千年的大动脉上人文之璀璨,同样毫不逊色。
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至今已是第四代的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传承人,到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再到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著名记者范长江……他们将各自的足迹深深地印刻在了成渝古道上。11月19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成渝故道旅游风景道”采访活动继续从资中县出发,沿着流淌千年的文脉探访巴蜀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感受巴蜀山水的厚重人文底蕴。
“从我爷爷那一辈算起,传到我手里就已经是第三代了,现在我的女儿、女婿也都是传承人。”11月19日一早,上游新闻记者跟随“成渝故道旅游风景道”采访团抵达资中县木偶剧团时,团里的行政副团长杨武已经等候多时。一说起木偶戏,他眼里泛光,满满都是自豪。
资中县木偶剧团保存的清代精品木偶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中的木偶戏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就已经颇为兴盛。在表演中,表演者需要将木偶举过头顶,操纵一根与头相连的撑杆和两个与手相连的手扦来控制木偶进行表演。“我们讲究‘动作准、手腕活’,要把木偶的神态变得灵巧传神。这对演员的戏剧表演功底、协调性要求都很高。”杨武说,更为难得的是,木偶的制作也由剧团完成。“我们的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也是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杨武的带领下,记者很快就在剧团的陈列室里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各色木偶成品,其中有的是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木偶。“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我们的木偶其实也是在传承中不断变化的。”杨武戴上手套当场拿起一个清代的木偶举例说,“最早木偶在民间就叫木脑壳,是用麻柳木雕刻而成;但它不好的地方在于偏重,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改良成纸壳糊贴。”
经过不断创新,如今资中县木偶剧团制作的木偶已经可以做到两只眼睛分别眨动
说到这里,杨武还特别提醒,“大家仔细看,清代的木偶眼睛就是可以动的了,但我们现在的木偶对它又进行了进一步改良。”很快,记者就在资中县木偶剧团办公室主任,同时也是资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承人周昱汝的现场演示中看到,如今他们剧团制作出来的木偶不仅眼睛可以动,两只眼睛还能分别眨眼。
资中县木偶剧团办公室主任周昱汝进行木偶表演
周昱汝是85后,19岁考进木偶剧团,曾在第三届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上获得“优秀表演奖”。“现在我们剧团仍保持着每年演出300场以上,把戏送进了校园和村镇。”周昱汝说,自己和同事们也一定会坚持把木偶戏传承下去,“我们也相信木偶戏的明天会更好。”
“甜城”内江是19日采访团到访的第二站。
在造型古朴、典雅的张大千纪念馆,各色照片、实物、诗笺、书画资料扑面而来,共同绘就成了张大千传奇一生的壮丽画卷。这其中,他和重庆的不解之缘更是引起了上游新闻记者的浓厚兴趣。
采访团走进内江张大千纪念馆
生于内江的张大千第一次离开家乡就是前往重庆。那是1914年,16岁的他在四哥张文修的主张下,来到了重庆求精中学。求学期间,还有一件趣事格外有意思。因对体育实在提不起兴趣,每逢体育课,张大千都会悄悄躲进树林里画画。有一次却被一位教官撞见了,这位教官就是刘伯承。
哪知刘伯承并没有训斥张大千,而是对他进行了引导和鼓励。“要当一个好画家,没有强健的身体,就不能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就不能画出举世无双的名画来。”正是这段鼓励,后来张大千体育成绩也得了优。这句话,如今也被写在了张大千纪念馆的展板上。抗战爆发后,张大千和二哥张善孖更是多次在重庆举办画展,义卖募捐,成就了一段佳话。
采访团走进范长江故居
在范长江纪念馆,这位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著名记者传奇的一生更是引起了采访团成员们的强烈兴趣。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只有人格健全,高尚的人才配作新闻工作者”“这个社会正需要无数有操守的记者代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等范长江留下的经典话语。
紧随其后,范长江各个时期的照片、经典的新闻代表作品、手稿和生前使用过的物品等接连铺陈开来,将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进行了详细的回顾。
“秘密阅读”
其中,有两处场景还原引起了上游新闻记者的注意。其一是“秘密阅读”,它还原的是1934年夏天,发生在南昌城里一个小旅馆中的一幕。此时,范长江正在秘密地读着从苏区“剿获”来的一本本小册子。讲解员说,“从这里,范长江了解到了苏维埃政府的政治、经济、土地、教育等政策。此后,他有了进一步报道红军的想法。”
“竟夜之谈”
而另一处则是发生在1937年2月9日晚上10点一直到2月10日早上的“竟夜之谈”。当时,范长江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并和毛泽东主席谈了一个通宵。“当时,由范长江提出问题,毛泽东主席作阐述性回答。”讲解员说,这之后范长江表示自己茅塞顿开,解决了思想认识上多年来没有解决的多方面问题,这也坚定了他此后跟党走的决心。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