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傅作义,可不是简单的人物。他是蒋介石麾下的一员虎将,立下过赫赫战功。还在1947年底被任命为华北“剿共”总司令。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却是把奉命守卫的北平拱手相让给共产党。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国民党东北局势不保,华北局势孤危。蒋介石打算放弃北平、天津,命令傅作义向南撤退,加固长江防线。
傅作义
而傅作义不同意,他认为东北野战军刚刚结束战斗,肯定要休整一段时间,最少三个月。现在只要能守住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保住塘沽海口,局势就还有转机。
但傅作义没有想到的是,东北野战军竟然提前结束休整,迅速开往平津前线。华北军区部队也持续向平津地区开进。通过毛泽东的战术指挥,傅作义南逃、西撤的退路被彻底切断。
兵临城下,被围追堵截的傅作义似乎只有死路一条。但中国共产党并不想杀傅作义。
傅作义与共产党的渊源
傅作义年少时受辛亥革命感召,15岁就从了军,跟着起义军去前线抵御清兵。之后进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了阎锡山的晋军,成为晋系将领。
在部队所受的教育,让傅作义成为一个爱国情绪高涨的青年。在面对有关国家的大是大非上,他从不肯让步。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中国军民群情鼎沸。傅作义更是怒不可遏,他会同50多名将领,通电全国:呼吁全国各方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共同奋斗。
长城抗战
1933年,日军侵犯山海关,长城抗战打响。傅作义整编绥远军队,亲赴前线,英勇阻击日军。而国民党政府却在背后和日军签订了停战协定,气得傅作义质问何应钦:“抗日还有罪吗!”
1936年,日军进攻绥东,傅作义立刻组织军队进行反击。三四百人将日寇和伪军五六千人打得落荒而逃,退出绥东重地红格尔图。红格尔图保卫战通过傅作义的指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军民抵御日寇的士气。
毛泽东还特意发来贺电,赞扬傅作义为抗日救亡所做的努力:幸人心未死,应者日多,抗日图存,光明渐启。并且承诺只要傅作义能够坚持抗战,红军愿意为他做后援,一起抗日。
在中国各界的努力下,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祖国,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在与共产党的接触中,傅作义感受到共产党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高尚品格,与国民党的腐败形成了鲜明对比。
抗日将士
1937年,傅作义任第二战区北路军司令,他的部队驻防地与贺龙的隔江相望,经常交换情报,建立联防,也使得傅作义更加了解共产党: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不为军阀,不为自己的利益,只为了能够让中国的百姓生活在安稳富足的国土上。
对于先进的战术方法,共产党人也绝不藏私。毛泽东向傅作义传授了很多的战术和政治理论。延安陕西公学和抗大还向傅作义的35军输送了很多优秀士兵,充实了傅作义战区的抗日力量。抗战初期,傅作义与阎锡山关系恶化,周恩来三会阎锡山为他们调解关系,缓和情绪。
并协助国民党军队阻击日军,获得平型关大捷和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
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傅作义在部队安排了政治指导室,开始重视官兵的政治思想工作,延安也派遣干部来指导工作。傅作义吸收八路军的整军纪律,禁止军中打骂士兵,提倡军民合作等。这些措施提升了军队的素养,受到人民的称赞。
但国民党从未真正想与共产党合作,始终将他们看做芒刺。也因此,傅作义的军队被国民党其他军官称为“七路半”,离八路只差半步。
但最终,傅作义和共产党人还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也深深影响着傅作义。1938年,国民党当局要求傅作义清除军队中的共产党人,他也没有下狠手,而是客客气气地将共产党人护送到了延安。
正是昔日有共同救国的信仰,共产党人认为傅作义是一个可以争取的爱国将领,能够兵不血刃地解放北平自然是上上之策。
但共产党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傅作义选择死守北平,解放军会攻城。
但是为了将古都的损坏程度降到最小,解放军特意去找了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在军事地图上画明古迹的位置,在不得已攻城时避开。
女儿挚友相劝
解放军一直在对傅作义做各种思想工作:只要傅作义能够让解放军和平接收北平,傅作义的战犯罪可以豁免,生命财产不受侵犯。
而傅作义则顾虑重重:虽然驻守北平的国民党军队有60万,但傅作义的嫡系只有20万,其他都是受蒋介石节制的“中央军”,一旦要求和谈起义,极有可能被中央军镇压。自己是国民党剿共司令,一旦宣布投共,手下的兄弟未必会答应,蒋介石也许还会派人暗杀他。而且,就算去了中共那边,中共也未必会原谅他。
这些都被女儿傅冬菊看在眼里。与傅作义不同的是,傅冬菊是一个中共地下党员,从小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在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共产党。傅冬菊坚信中国的未来一定属于共产党,不愿看到父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傅冬菊
傅冬菊接受任务:稳住傅作义,将傅作义的情况上报组织。傅冬菊开始卧底在父亲身边,做起了“内鬼”。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让傅作义在久战的疲惫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情。之后她开始引导父亲看清形势,做对国家有利的事。
她劝说父亲,如果能和平解决,保住古都北平,这是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情,是正确的。若执迷不悟,只会给蒋介石殉葬,北平城的两百万百姓生灵涂炭,傅作义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这点戳中了傅作义的痛点,他在涿州之战时宁死不退,敌军又断了粮食。百姓因饥寒交迫,死伤无数。饿殍满地,哀鸿遍野,那样的场景,傅作义不想再经历第二次。
好友邓宝珊也来劝说他,只要他愿意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傅作义的前程,由邓宝珊来和共产党谈判解决,决不让傅作义受委屈。免了傅作义的后顾之忧。
邓宝珊
为了北平的两百万百姓和古都北平不受炮火侵袭,傅作义终于下定决心,和解放军进行和谈。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将自己的20万大军开到指定地点等待改编,北平城得到和平解放,名胜古迹得以幸存,二百万百姓和二十万官兵得以保住性命。
促进绥远起义
北平解放后,绥远问题又摆上桌面。绥远是塞北四省之一,地位重要。并且站队暧昧不明,各方势力都想拉拢。当时绥远的军队在傅作义下属董其武手中,有北平和平解放的先例,董其武飞赴北平,与傅作义商讨绥远是否也能和平解放。
共产党人求之不得,毛泽东提出“绥远方式”:对绥远的一部分军队做出让步,使他们大体不动或保持中立,优先解决国民党残存力量中的主要部分。
董其武
在傅作义的帮助下,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会同绥远军政各界干部,汇集6万余人发动绥远起义,脱离蒋介石集团,和平解放。
之后,绥远这支部队被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归华北军区建制。在1950年,毛主席考虑入朝作战部队时,傅作义主动请缨,上书让绥远起义军入朝作战。再三考虑下,毛主席决定让23兵团调防河北衡水,为抗美援朝的预备部队。1951年9月中旬,23兵团进入朝鲜,担负机场修建工作。
志在水利
北平解放之后,傅作义一直惴惴不安。中国共产党是否会遵守承诺,对以前的一切既往不咎呢?虽然林彪、罗荣桓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傅作义帮助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保护了古城遗迹和二百万百姓,是人民的大功臣,共产党绝不会亏待有功之人。但傅作义还是心存疑虑,决定亲自见见毛泽东,当面问个清楚。
当器宇轩昂的毛泽东向他走来时,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国民党虎将竟忍不住紧张起来,对毛主席说:“我有罪!”
毛主席则面带微笑,握着他的手安慰道:“不要这样说。如果我们炮轰了紫禁城,是会被后世子孙唾骂的。现在北平和平解放,我们要谢谢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不会忘记你。”
毛主席的关切话语让傅作义如沐春风,他也真正放下心中的包袱,决定洗心革面,为新中国奉献一切。
聊了一会,毛主席问起傅作义以后想做什么。傅作义想了想,说:“希望能去河套地区做水利。”
毛泽东感到很意外,半生戎马的将军喜欢治水?
而傅作义并不是心血来潮,他从小生活在山西,父亲依靠黄河做些航运工作来养活一家人。可谓是吃着黄河水长大的,小时候的傅作义最爱两件事:骑马和游黄河。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傅作义前半生骑马打仗,叱咤风云。后半生献身水利,无怨无悔。
1931年,傅作义被任命为绥远省主席。当时的绥远省是个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的鬼地方。傅作义去视察情况,发现是河套地区的水利工程不好导致的粮食产量不高。傅作义深知水利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亲自请来水利专家王文景,主持河套地区的水利工作。
傅作义还出动军队3000多人投身建设,3万亩良田得到灌溉。傅作义主政绥远期间,河套地区令人耳目一新,有“塞上江南”之美称。可见,傅作义将军对于水利工程是有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的。
毛主席觉得只让傅作义去河套做水利工程有些大材小用,笑着说:
“黄河河套的水利工作面太小,将来你可以当水利部长么,那不是更能发挥作用吗?”
傅作义的水利事业
建国之后,傅作义任水利部长。但是在水利部并不受欢迎,无非是因为傅作义国军将领的出身,让水利部的一些人并不是很待见他。他批示的文件经常因为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而得不到执行,下属也多有怠慢和刁难。
对于这些,傅作义毫不在意,甚至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他曾经是国民党华北剿共总司令,伤害过不少共产党人,罪孽深重,只希望能够为新中国做出贡献,来求得人民的宽恕。
有一次,他去水利部开会,出来时发现车不见了。因为急着有事,所以就找了辆三轮车先去办事了,忘了告诉司机和秘书。司机和秘书在找车的时候,没看见傅作义,吓得和周总理打电话说傅部长失踪了。
周总理着急地立刻派人去找,最后发现傅作义已经安全到家了。后来经过查证,是有人趁着司机不在,故意将傅作义的车开到了偏僻处。周总理对作案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傅作义十分感激。
傅作义任水利部长期间,下属经常绕过他去找副部长批文件。久而久之,竟养成了习惯。水利部的文件总不见傅作义的签名,毛主席逐渐发现有些不对劲。毛主席十分关怀这位曾经战功赫赫的将军,生怕他心里难过委屈。
一次散步,他们来到祈年殿,追忆北京解放时的往事。主席忽然问起:“我们共产党内部是不是有人怠慢你这位大功臣了。”
傅作义一愣,急忙摆手:“哪里哪里,你不治我的罪,我已经很感激了。”
主席又问:“那为什么水利部的文件批示上没看见你的签名?”
傅作义一笑:“我出差太忙,副部长批示也是一样的。”
毛主席听后没说什么,但知道大概是水利部内部出了问题,转告了周恩来,让他处理。周恩来调查后,将水利部的干部叫过来教育了一顿,并作出批示:“大小事情,没有傅部长批示,一律无效!”
在周总理的三令五申下,傅作义的工作逐渐走向正轨。他兢兢业业,不怕困难的工作态度也征服了水利部的工作人员。渐渐地,大家开始倾听他的想法和意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傅作义在水利部的声望越来越高。
傅作义十分感激毛主席和周总理,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他在担任水利部长期间,十分注重实地考察,认为不能只在办公室里听报告,要亲自去地方看一看才知道情况。毛主席也勉励他要勤学多问,遇到不懂的地方,他总是及时地记录下来,之后再向专家咨询。
任职20余载,他的足迹遍布每一条大江大河,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基层调查研究,人们总能看到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在江河边走动,询问水利措施。
黄河既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又是夺取千万人性命的魔鬼。治理黄河一直是千百年来国家领导者最头疼的问题。毛主席也极为重视,特别嘱咐傅作义:“要把黄河的事办好。”傅作义率领专家组,沿着黄河中下游勘察汛期,了解情况,得到了黄河的第一手资料。
在建造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时候,傅作义顶着40°的高温,从黄河下游一路走到潼关,花甲之年来回奔波,也不愿休息一会。视察完工程情况,还要去看看工人住得怎么样,吃得好不好,关心群众的生活。他年纪大了,又有胃病,路上却不愿买些好的,只带着几个干馒头,饿的时候嚼两口。
三门峡大坝
每次遇到大水灾,傅作义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前线,指挥工作人员救灾。亲自到灾区慰问,求真务实,真正地去解决困难。
傅作义的作为,人民都看在眼里,深深感激着这位部长。而傅作义终于理解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他在《治水五年》中说道:
“五年来参加水利工作,使我更加亲近了我国的劳动人民。我了解了他们过去的痛苦,我看到了他们今日的欢欣,我也看到了他们在水利工程上的忘我劳动。因而使我深切地了解到,是他们使政府的计划兑现,是他们使治理的方略兑现,是他们使纸上的蓝图变成了物质的长城。”
傅作义将军一生情系祖国,为国家半生戎马,救亡图存。心怀民族大义,不计个人安危,和平解放北平。晚年投身水利,为国为民,尽职尽力。他曾走过弯路,但最后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终于与人民大众站在一起,为新中国的美好明天贡献己力。人民也会永远铭记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