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青年
| 有用 | 有趣 | 有态度 |
「青年专属的微信公众号」
11月19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泸州专场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余先河以“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泸州篇章”为主题,聚焦“三城三地”作主题发布,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泸州地处四川东南、云贵川渝结合部,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泸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省委、省政府赋予泸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和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等使命任务,持续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圏南翼中心城市,全市经济总量居全省第6位,财政收入居全省第3位。
发布会现场,余先河用“三城三地”,向大家介绍了泸州有关情况,即美酒之城、产业重地,枢纽之城、开放高地,宜居之城、红色福地。
美酒之城、产业重地
“去年,全市白酒产业营业收入超1300亿元,正加快建设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发布会上,余先河介绍泸州白酒产业发展情况,泸州作为著名的“中国酒城”,是全国唯一的浓酱双优白酒原产地和“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之一,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白酒产业园区。
目前,投资128亿元的古蔺茅溪国醴项目、投资120亿元的古蔺茅溪郎酒项目、投资55亿元的澳门力酱庄园项目陆续投粮,投资100亿元的古蔺茅溪蜀台项目即将开工,“赤水河左岸千亿级的茅溪生态酿酒集群效应初现。”余先河说。
作为产业重地,泸州是中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据悉,泸州正加快把能源化工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第二个千亿产业。现已聚集北方化工、泸天化、川天华等能源化工企业110余家。近年来,泸州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发展,探索建立“科研+中试+生产”发展模式,投资超百亿元的泸天化绿色循环产业链项目、古蔺大村煤矿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即将开工。
此外,余先河表示,除了白酒和化工,泸州还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成长型支柱产业;着眼开辟新赛道,积极培育核医疗、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枢纽之城、开放高地
1—9月,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2.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长54.6%、增速居全省第4位,其中出口额增长57.7%、增速居全省第2位……发布会上,余先河用一组数据,介绍了泸州作为“枢纽之城、开放高地”的成绩。
泸州被誉为“巴蜀门户”“西南要会”,今年9月渝昆高铁川渝段正式通车,泸州顺利融入重庆半小时经济圈和成都一小时经济圈,正式接入了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
目前泸州拥有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保税区等7个国家级开放平台;泸州港是四川省第一大水港,泸州是四川省第三大航空城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三位,是全省唯一开通国际水运、国际陆运双通道的城市。
当前,泸州正深入实施开放平台提能、开放枢纽提档、开放型经济提质和开放环境提升“四大开放工程”,高质量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宜居之城、红色福地
“欢迎大家到泸州走走看看。”会上余先河向大家发出邀请,作为“宜居之城、红色福地”,泸州历史悠久,拥有2100多年建置史,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重要转战地,毛泽东在泸州留下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
泸州的宜居体现在什么方面?余先河用“医教富集”“宜商宜业”“景美如画”三个关键词作了介绍。
泸州医教富集,目前建有9家“三甲”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条件居全省第2位;拥有西南医科大学、四川警察学院等7所普通高校,教育资源居全省第3位。
泸州宜商宜业,是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泸州景美如画,中心城区依山傍水,境内长沱两江交汇,全市森林覆盖率51%,拥有长江沿岸十里生态文物—张坝桂圆林、地球同纬度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区—黄荆老林等33个A级景区。
发布会上
市委副书记、市长余先河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游进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曾妍
市酒业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叶仕良
回答了记者提问
来看看泸州都有哪些发展“硬菜”
01
关键词:发展
以一流营商环境
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泸州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泸州人自古以来就深谙‘营商之道’。位于古蔺县的齐安宫和叙永县的春秋祠,就是古时常年在泸经商的商人设立的会馆,为商人经商提供了良好营商环境。”余先河说,近年来,泸州立足国家大战略和时代大机遇,坚持“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好营商环境”,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以服务企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在营造便捷优质的政务环境方面,研究制定《泸州市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实施方案》等措施,推动25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地,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政务服务“一窗受理”获全国推广。深化投资项目“三段式”并联极速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最快7个工作日内“八证齐发”。今年,大力开展“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企业满意度不断提升。
在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方面,在全省率先出台规范涉企行政执法“10条”,深入开展“综合查一次”,制定“一泸检查”工作指引,累计减少涉企检查1600余次、缩减率达51%。在全省率先出台“府院联动”机制意见,建成全省首个“产法协同示范区”,今年以来,办理涉企政务、法务7.5万余件次。
在营造配置高效的要素环境方面,出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30条”,以“真金白银”提升企业获得感,今年已兑现惠企政策资金超1亿元、减免资金超15亿元;设立50亿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效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打造“就事找我”企业用工前哨站,为145家重点用工企业落实“一企一专员”,解决用工需求近万名;推动工商业用户参与直购电和直供气市场化交易,每年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超20亿元;建成产业园区标准厂房上百万平方米,企业可以“拎包入住”。
在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方面,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强领军、强主干、强基础“三强行动”,4家企业获评四川省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川南火工公司航空航天领域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全省首创“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促成产学研合作120余项。启动医药化工“研发+转化”中试基地建设,获批建设首批四川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今年以来,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1.7亿元、居全省第3位。
余先河表示,下一步,泸州将坚持把“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把“企业视角”作为“第一视角”,进一步促进经营主体降本增效、优质服务直达快享、困难问题高效解决,以一流营商环境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02
关键词:开放
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省85%以上
泸州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节点城市,泸州坐拥四川第一大水港,如何将这样的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游进说,高水平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泸州的重要定位和光荣使命。目前,泸州正全力以赴构建“大枢纽、大通道、大平台、大市场”的开放物流体系,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枢纽建设方面。按照“一核两心五区”布局,以泸州港为核心,自贸片区和长江开发区片区为主体,布局港口多式联运与集散区、粮食临港仓储与加工区、国际物流与配套服务区等5个功能区,推进31个重点项目建设,已建成多用途码头综合物流中心等18个项目,完成投资95.3亿元,建成区域面积达2.1平方公里。
通道建设方面。着力构建“三向”物流通道,东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持续开行3条近洋航线,每周开行内支线班轮11班,2023年泸州港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省85%以上,连续6年位列全国港口铁水联运集装箱码头前10位。南向重点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行“泸州—钦州—东盟”国际铁海联运货运班列,四川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列实现首发,今年已开行南向班列53列。北向,巩固中欧班列图定站点成效,积极拓展货源,今年已稳定开行22列,成为四川除成都外稳定开行中欧班列的市(州)。
平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七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叠加效应,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外贸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开放发展示范市。
市场建设方面。持续深化改革,累计形成口岸贸易领域创新成果111项,其中,综合保税区一线进区货物“即到即入”创新模式获全国推广,另外还有10项创新成果获全省推广。积极培育物流主体,成功组建泸州交通物流集团,全市共注册物流企业910家,培育国家A级企业20家,位列全省第四。
游进说,下一步,泸州将着力放大“枢纽+经贸+产业”联动效应,进一步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为支撑,加快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
泸州晒出“融圈”成绩单:
高铁+1,高速+1,办事+N……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五年,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近年来,泸州如何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如何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游进说,五年来,泸州坚持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高质量共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促进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融合发展成果。
着力推动合作平台协作共建。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商学院并实现市场化运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成立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产教联合体,共同举办泸永江工业设计创新大赛等活动,协同推动泸州中国西部工匠城、永川西部职教城等建设,共建西部地区职教高地。
着力推动优势产业融合共兴。主动为成渝“双核”产业发展提供服务配套,组建泸永江装备产业联盟,合江·江津、泸县·永川产业园区成功入选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加快建设泸永江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培育共用“合江荔枝”“江津花椒”“永川秀芽”等地理标志品牌,100万亩“巴蜀鱼米之乡”建设成效初显。
着力推动开放协同合作共赢。渝昆高铁川渝段、泸永高速等建成通车,在荣昌等地设立泸州云龙机场城市候机厅,川南渝西“1小时通勤圈”初步成形。举办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等展会活动,为5000余家川渝企业拓展市场搭建平台。
着力推动社会民生互通共享。打造“一江通”政务服务合作新模式,扩展“川渝通办”事项35项。泸永江三地常态化开展医保基金联合监管,宜宾和泸州医保实现异地住院“同城化”。成立川渝首个环境资源司法协作巡回法庭,常态化开展跨界河流联合执法,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下一步,我们将对标相关规划、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事项,持续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突出抓好跨区域重大项目、平台、改革和政策争取及落实,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发展。”游进说。
03
关键词:产业
去年白酒产业营收超1300亿元
泸州四个“加法”重点发力
白酒产业是泸州的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去年,全市白酒产业营业收入超1300亿元。
“泸州白酒产业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路径在于通过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产业链优化等技术创新手段,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环保水平和品牌价值等核心竞争力。”叶仕良说,近年来,泸州发挥国家酒检中心、国家固酿中心等20余个国省级科研平台功能,制定实施“10+13”系列白酒产业政策,用真金白银全力支持白酒行业“数智”赋能升级,推动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全市酒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走在行业前列。
泸州主要围绕四个“加法”重点发力:
推动“大数据+产业链”融合发展。建成全国首个白酒产业大数据综合平台,开发545个白酒产业相关数据模型,构建酒业驾驶舱、酒管家、酒小二、数字展厅、泸酒学院、供应链商城、数字工坊七个场景,实现政务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产学研服务、消费者服务、产业链管理六大功能。
推动“数字智能+酿造”融合发展。泸州老窖黄舣酿酒生态园总投资超118亿元、占地3500余亩,全面建成投产,实现固态酿造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行业第一;郎酒华艺陶瓷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泸州智通公司填补了白酒行业智能化酿造的空白,成为了白酒酿造智能机器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推动“人工智能+包装”融合发展。灌装速度最快、质量检测最严、智能化水平最高、数字化最先进、自主技术创新最多的白酒行业首家“灯塔工厂”——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建成投运,平均生产速度达1.5万瓶/时,相较于传统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2倍以上。泸州老窖被工信部授予白酒行业首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首家“数字领航”企业。
推动“工业互联网+服务”融合发展。支持郎酒开展全国工业互联网白酒行业标识解析节点试点工作,标识注册量超19.5亿个。联合京东打造全国首个白酒产区综合展销馆“中国酒城·泸州产区馆”,为产区酒企搭建线上市场拓展平台。
泸州酒业发展密码“1234”
“‘十四五’以来,我们坚决贯彻省委关于建设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系列部署要求,全市酒业营收保持年均两位数递增。”发布会现场,叶仕良用“1234”介绍目前泸州白酒产业发展的态势。
围绕“1”个核心载体,推动全产业链集聚发展。以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为核心载体,汇聚企业305家,形成原粮种植、基酒酿造、包材灌装、检验检测、智能装备、商贸物流、会展、文旅等全产业链条,白酒供应链经验获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推广。优化“一核三带五组团”产业布局,谋划酒类项目122个,古蔺茅溪优质酱酒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依托“2”大独特优势,支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依托浓酱双优核心原产地和最全产业链独特优势,出台《加快建成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十条政策措施》等,每年统筹安排约5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发挥两瓶中国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带动作用,川酒集团、仙潭、玉蝉、三溪等腰部企业快速成长,规模以上酒类企业达145户,约占全省一半、全国15%;全市酒业梯次布局、浓酱双优、美美与共的产业格局初步成型。
擦亮“3”块金字招牌,持续提升产区品牌形象。发挥好“中国酒城”、世界十大烈酒产区和行业首个“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等品牌效应,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永久落户泸州,以“产区+酒企”模式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展“泸酒神州行”推广活动,创新推出国际诗酒文化大会、郎酒庄园三品节等特色活动,全面展示泸酒品质特色和文化内涵。
实施“4”大行动,筑牢产业发展本底。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制定全国首部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地方性法规,将自然制曲、固态发酵等21个传统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保护。在生态保护方面,制定“1+3+N”清单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多循环、低能耗、低排放”生产模式。在技艺传承方面,依托中国白酒工匠学院、川酒学院等,培育国省级酒业人才近600名,获批国省级白酒大师工作室9个,全市酒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在科技研发方面,建成国家酒检中心、国家固酿中心等科研平台25个,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形成了较强的行业影响力。
去年医药健康产业产值315亿元
泸州将高标准建设区域医药健康中心
泸州是省委、省政府定位的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当前,泸州在医药健康方面有哪些基础和优势,取得了什么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曾妍说,我们的基础和优势可以用“底子厚”“筋骨壮”“成色足”来概括:
“底子”厚,拥有西南医科大学、泸州医疗器械技术学院等涉医院校,45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3.6万余名卫生技术人员;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个,医药产业承载园区3个,医药健康“四上”企业211家。
“筋骨”壮,全市三级医疗卫生机构17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省级医学中心落户泸州;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成色”足,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央普惠托育发展示范项目城市等众多“金字招牌”;有中药资源1809种,“酒城九味”道地中药材20余种,种植面积90余万亩。
近年来,泸州致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医疗能力提质攀峰上,建设创伤、内分泌“一急一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立“核医学、核医疗”双中心,推进川南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40余个项目建设,建成重症医学科、脑病科等国省级临床重点专科68个;在政医企校四方协同上,支持西南医科大学科技园、川南转化院等平台建设,建成国家级、省级科研创新平台83个;在事业产业双轮驱动上,上市“六味知己”等系列饮品等50余种大健康产品,招引落地北京大艾机器人等多家企业,2023年医药健康产业产值315亿元;在全民健康优质服务上,创新开展就医体验感“五心”医院建设,“一号管三天”等惠民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四力同振’,高标准建设区域医药健康中心。”曾妍说。
夯实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医学中心、省级口腔医学中心建设。持续扩大泸州核医疗领先优势,做大做强“高精尖优”,开展器官移植等疑难危重症业务,建成“成渝地区医疗救治第三极”。
增强创新驱动力。深化“健康+”拓展,促进科卫协同、医工融合,聚焦核医疗、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建圈强链;坚持人民健康优先,促进“三医”联动,打造“医药健康改革创新示范城”。
扩大辐射引领力。围绕“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智慧医疗、人才交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宜泸组团”卫生健康共建共享;加强中德交流,深化捷克、迪拜等海外中医中心合作,绘好“区域协同一体发展同心圆”。
激发人文聚合力。大力弘扬以全国名中医孙同郊为典范的“同郊精神”,持续锻造康养文化IP,建设“乌蒙山医康养护目的地”。
04
关键词:民生
泸州托育机构已增至356家
将着力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
泸州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入选中央财政支持示范项目。曾妍说,泸州市委、市政府将普惠托育作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起了“党委领导、人大助推、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城乡统筹”的工作体系,成功列入中央财政普惠托育服务发展项目首批示范市。
“大家知道,泸州有瓶酒叫‘1573’,其实我们还有托育‘1573’”。曾妍解释说,“1”即建立1套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标准;“5”即创新社区、园区、企业、事业、幼儿园等5种普惠托育模式;“7”即制定建设补助、运营补助、培训补贴、水电气、租金优惠、用地保障、税费优惠等7类优惠政策;“3”即打造人才培养、专业照护、综合监管3大支撑平台。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托育机构从最初的66家增至356家,托位达1.9万个;其中普惠托育机构341家、普惠托位1.8万个,占比均超95%,每千人托位4.5个,老百姓“带娃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我们在四川泸州江阳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实施‘园、企、校、地’共建共营模式,首次在园区内建设普惠托育园,形成一道‘带孩子上班、陪娃娃回家’的独特风景线。”曾妍举例说。
下一步,泸州将以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为抓手,切实念好“扩、降、提”三字经,不断推动试点示范走深走实。
“扩供给”,大力发展多种托育模式,如托幼一体化服务、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等多种托育服务,着力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让群众“托得了”;“降价格”,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系统集成,有效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和服务价格,从而减轻群众养育负担,让群众“托得起”;“提质量”,强化医育结合、专业指导、质量评估、安全监管和数字赋能,推动托育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发展,让群众“托得好”。
同时,泸州将为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包括育儿知识普及、家庭教育指导等,使得普惠托育服务更加完善,更好地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让“最柔软的群体”在关爱和专业照护下健康成长。
泸州聚力建设
全国最好的核医疗中心
泸州要抢占核医疗产业新赛道,全力打造核医疗高地。
“泸州市核医学基础条件扎实,学科建设布局国内前列,放射性药物转化能力全国领先,核医学诊疗技术世界一流,吸引了全国各地和海外患者前来诊治。”曾妍说,发展核医学,主要体现三个“先”。
技术领先。2018年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镓-68显像;2019年在西部地区开展镥-177相关核药的治疗研究;2021年9月在国际上开展锕-225治疗转移性嗜铬细胞瘤;2022年全国首批、西南首例钇-90微球治疗肝癌。近年来,年均开展核诊疗1.6万人次,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癌、甲癌等癌症治疗年均1000余人次。
科研争先。拥有高层次研究人员220余人,牵头和参与创建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靶向放射性药物创制四川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参与研发的国产同位素发生器与回旋加速器在全省医疗机构推广,自主研发的骨转移瘤高靶向性诊疗核药TBM—001成果成功转化。
赛道抢先。市委、市政府科学规划核医疗产业布局和发展路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搭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
接下来,泸州将着力打造核医疗临床转化应用极,聚力建设“全国最好的核医疗中心”。
强诊疗能力,以临床转化应用和放射性药物研发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发展。全力申报核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充分发挥省级核医学科质量控制中心作用,有序推进“一县一核医学科”战略部署,力争辐射更多国内外地区。
强人才队伍,加强核医药产业学院内涵建设,推动建设核医学学院,大力培养高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紧缺人才团队,每年培养核医学“医、药、护、技、产”专业人才100人以上。
强产业协同,围绕医用同位素生产、放射性新药研发、核医疗装备制造等,完善核医疗产业生态,打造核医疗康养目的地。筹建10亿元核医疗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组建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机构服务平台,构建多种产业合作模式,推动核医疗产业裂变式发展。
来源 | 泸州发布
编辑丨戴妍
一审一校 | 朱露
二审二校丨朱菊云
三审三校丨刘亚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