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伦 北京报道
11月18日,由中国经营报社和中国三星联合举办的“科技·点亮梦想——中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邀请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并为青少年科普创新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此次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晓龙就青少年科技兴趣培养的主题。结合个人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如何帮助青少年发现和培养科技兴趣。
郑晓龙认为,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兴趣,既需要扎实的知识积累,也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还要帮助青少年放下对结果的焦虑与恐惧,享受创新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他指出,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读书”和“实践”不断积累,通过“选择”和“思考”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并在“放弃恐惧、轻松面对”的过程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兴趣的发现与培养:读书与实践并重
郑晓龙首先从个人经验出发,探讨了兴趣的培养问题。在其看来,兴趣的发现和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他指出,兴趣的培养需要具备多个条件,首先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两个要素的结合。
他解释道,青少年时期的兴趣很多情况下需要“大浪淘沙”,即通过广泛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逐步得以确认。在“读万卷书”这一方面,郑晓龙强调,青少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来源,其中真假难辨,如何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他指出,现代青少年接触到的知识比过去丰富得多,但也存在信息冗余和误导的问题,因此他们需要学会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筛选出有用和有价值的知识。
“学会如何有效学习,尤其是在真假信息充斥的环境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知识,是当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能力。”郑晓龙说,他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正确且有价值的知识。
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选择与承担后果
除了知识的积累,郑晓龙还特别强调了“学会选择”的重要性。他认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接受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引导,但很少有机会主动选择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方向。郑晓龙指出,尤其在中国,许多青少年在面临未来职业选择时缺乏主动性,往往依赖于他人的意见,而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选择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和不确定的未来时。很多青少年会因担心选择错误而感到恐惧,结果导致他们缺乏主动选择的勇气。”郑晓龙谈到,青少年应该学会主动选择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并且能够承担选择的后果。他强调,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勇敢地做出选择,并从选择的过程中汲取经验,青少年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他进一步提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在于让青少年从小就学会主动思考,不仅要向他人学习,也要学会提问,要敢于质疑,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教育者的引导,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轻松面对结果:从过程到结果的平衡
在谈到兴趣培养时,郑晓龙还特别提到了“放弃恐惧,轻松面对”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前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于注重成绩和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这种过度的压力往往会让青少年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感到焦虑和恐惧,甚至放弃了真正的兴趣,转而追求表面上的成就。
“很多青少年在被过高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时,开始寻求‘短期成功’的兴趣,而这些兴趣往往是表面的,并不能长久。”郑晓龙指出,过于注重结果和成绩,可能会导致孩子们偏离自己的兴趣方向,转而追求外部的奖项或荣誉,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兴趣往往会被压抑。
他强调,青少年在追求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学会享受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而不是仅仅看重最终的结果。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需要在试错中不断调整和改进。因此,郑晓龙提到,青少年应该学会从每次实验、每次尝试中汲取经验,要学会反思、总结和改进,而不是把结果看得过于沉重。
郑晓龙特别提到,科技创新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多个变量和不确定因素。他以复杂系统的研究为例,阐述了科技创新的内在复杂性。他认为,青少年在探索科技的过程中,应该理解这一点,接受和享受不确定性,学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方向。
“创新充满了试探和不确定性。”郑晓龙说,青少年应该明白,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不断地尝试,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天赋所在。他强调,教育者应当鼓励青少年走出舒适区,勇于尝试新的领域,不怕失败,而是从失败中学习、调整,并不断积累经验。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翟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