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圈有个梗,说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站在张家界,前后左右都会飘来韩语。张家界的自然风光无疑是“顶流”水平,拥有溢出国境的吸引力,并不奇怪。但让人意外的是,坐拥张家界旅游资源的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却已经走在了破产的边缘。
其实张家界旅游公司连续亏损,主要受了“不良资产”拖累,它旗下全资子公司大庸古城,投资20多亿,从建成之后就一直在亏损,今年以来日均售票不足20张。今年上半年,张家界旅游的其他业务板块还是有利润的,但是加上大庸古城,业绩报表就成了亏损6116万元。
大庸是张家界市的原名,据说源于周代的古庸国。而大庸古城则是一个典型“拆真建假”、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案例。
大庸古城所在的张家界市南门口,曾经是一个码头,正如大庸古城前任董事长当年一篇文章里描写的那样,这里曾满街净是油盐行、钱庄、绸缎铺,是真正的古城。但2016年,原来的南门口片区要建成一片“文旅综合体”,以弥补张家界只有山水缺乏人文的短板,但最后却是真古城没了,当初的设想也没有实现。
大庸古城的失败,一方面有“天时”的原因。2016年正是国内投资最热的时候,那时此类新建古城遍地开花,游客们也还买账。但到大庸古城建成的2021年,经济大环境已与过往大不一样。
这一类文旅项目陷入困难,和房地产行业也密切相关。当年一些公司为了炒高房价,会先规划一个文旅项目,然后以“景区房”“商超配套”等名义卖楼,卖楼的钱赚到之后,这些文旅配套能不能经营好,他们就不关心了。
而另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借企业之力发展旅游,在审批住宅用地的时候,会要求企业承担开发文旅项目的责任。也就是说,很多此类项目更像是房地产业的“搭头”,其初心就没有要好好发展文旅,当地产高潮褪去后,就更成鸡肋了。
大庸古城之所以失败,根本上还是人的因素,其规划之初的眼光就不够高,基本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媒体的报道和网友的拍摄,也可以看出,这座古城并没有多少“古味”,很多仿古建筑其实就是水泥外面做了些木质装饰,建筑风格高度雷同。甚至有好几家失败的古城,都是同一家公司打造出来的,用的设计图都没有换过。
其实建“文旅综合体”这一想法本身没有错,全国新建、复建的古城中,成功的也不少。比如山东枣庄的台儿庄古城虽然也是新建的,但的确把古建筑的精美呈现了出来,至少会让游客有不虚此行之感。如果建设之初就没有用心,那谁会千里迢迢来看一堆到处都有的假古建呢?
大庸古城和诸多新建古城的失败,宣告了过去那种一拥而上、不走心、粗制滥造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它以令人痛心的方式再次提醒我们,要尊重历史的沉淀,绝不能再做拆旧盖新、拆真盖假的事了。
11月11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到大庸古城调研,了解资产负债、重整进展等情况。他指出,要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探索“旅游+”新模式新路径。盘活存量资产,需要政府、专家、企业等共同谋划,但作为游客,我们也不妨提出一点建议。
自“淄博现象”以后,我们会发现“菜市场”成了新的旅游热门打卡地,比如淄博的八大局、哈尔滨的道里菜市场,以及更早就火了的北京三源里菜市场,这个现象很值得深思。
其实这反映了人们旅游观念的深刻变化。旅行一部分是为了欣赏自然风光,另一部分则是为了感受人文风情,而菜市场正是体验本地风情最真实的场景,它不像景点那样经过了浓厚的修饰。也就是说真实的、浓郁的、富有独特性的本地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如果能把这一点经营好,就是不可复制的优势。
所以,盘活大庸古城,与其把精力用在如何吸引外地游客上,倒不如先想想如何把本地人请进来,当这里成为本地人的生活场景,有了属于自己的烟火气,或许外地游客也就不请自来了。
(文/于永杰)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