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倪师尚在世,林大栋医师拜入倪师门下,得获原版《天纪》、《人纪》,古早的DVD光碟和印刷版笔记。甲辰年末,林医师不远千里将这些无价之宝携归故土,现藏于问止中医总部文化馆,成为了世间罕见的原版遗存。这一套原版背后,亦有很多动人心弦的故事。林医师将其娓娓道来,经由小文细心校对整理,以供诸君品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唐中医学院

在汉唐中医学院里,当时我们有看到,有一个佛罗里达州政府给的重要文化资产的证书,就挂在那边。汉唐中医学院就是当地很重要的文化资产。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它是在一个海外的、美国东南角海外的一个岛上,居然有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

这个建筑的设计师是谁呢?就是倪师自己。

听说当时有些美国的工人对于一些结构不太熟悉,不知道怎么做,倪师还要教他们怎么样去做传统中式建筑的结构做法,倪师还要去指导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有去过汉唐中医学院,你就发现它的这几个厅中间用回廊连起来,真的是一个非常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

在这个建筑物里面,你一进去就会感觉整个心沉静下来,仿佛整个中医学的精华和重点都被锁进了这个四合院里。

当时我们看到那块很大的地,听说老师还在犹豫要不要买下来。后来老师决定买了,买完以后,前面原本的二线道马路拓宽成了四线道,之后原来的地主跑来想要买回去,当然倪师是不可能卖回去的。于是就有了这个汉唐中医学院。

倪师最开始用英语

讲《人纪

在教学过程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而且那时候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我们在后面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箱一箱的大块录影带。

后来倪师的搭档杰克大叔跟我们说,这是倪师在《人纪》之前的教学录影带,是用英文讲的!

汉唐中医学院,它真的是一个学校,里面的学生有一些当地人,主要是美国当地人,倪师最开始用英文教学,大家学完之后可以去考执照,成为佛罗里达州的针灸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一开始的教学是用英文进行的,全部是英文内容。不过后来老师觉得,既然要教学,就应该用中文教,让炎黄子孙来学,而不是先教给外国人。所以后来我们看到的《人纪》都是中文的。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有机会能够看到那个英文版的是怎么样,应该也是蛮有趣的。

后来我在中医药大学教硕士班和博士班的英文班时,用英文来教中医,也觉得蛮有趣的。

在英文文化里,有一些传统中医里已经习以为常、非常熟知的名词是无法直接使用的,必须要由教学者把它翻译成每个人都听得懂的白话英文。这个过程非常考验教学者的能力,因为我自己教过,我知道这是很吃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那时候还发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赶快学习倪师用英文问诊看诊的本事。因为来诊的人可能是讲英文的,或者来自其他不同的国籍,只能用英文沟通。所以怎么样用英文问、怎么样用英文记录,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在佛罗里达这个中医沙漠般的地方,能够开出这样的花朵,真是很难得。

在跟诊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人纪》读得并不好,我看到更多的高手把《人纪》读得滚瓜烂熟。所以后来我读七遍,每一遍都告诉自己,我落后人家很多,要赶快努力求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日子,自己就像是一个刚进到学校的小学生,在学习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每一天醒过来都觉得充满希望,充满了干劲,我又要进一步走进中医的世界。

我跟诊三次,第一次是最震撼的。就像新兵的第一次入伍训练。

《人纪》班的同学们

卧虎藏龙,高手如云

在大家学习《人纪》的时候,老师还在拍摄其中最后一部分——《金匮要略》。

《人纪》是在台北拍的,拍摄的地方其实很小,下面还坐着人。那些能够坐在那边听课的人,我们称为“黄埔一期”,就是最早的学生。还没有《人纪》DVD和教材对外之前,他们是最早听课的。

在教学的时候,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老师是用粉笔写的。那些吃过老师粉笔灰的人,都是优秀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算是很早能够去佛罗里达跟诊学习的,可是在台北的这些人更早。其中一位就是我在书里提到的班长,永远的班长陈正荣医师。陈医师当时也是坐在下面听课的,她本身是学法律的,后来听了老师的课以后,就决定这一辈子要投入中医的修学。

后来从念中医学院,到开业,一路在南加州开拓出一片天。

陈正荣班长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像男生,但她其实是一个女医师。陈正荣师姐当时非常照顾我,我那时候虽然已经是中医学院的学生了,但其实还是比较菜的。她特别照顾我,我有什么不懂的,她都很愿意教我。甚至她还示范怎么样扎针给我们看,像爆刺法这一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陈医师那里,我学到了无私且愿意与大家分享的精神。她作为班长,对于我们这种刚来、不熟的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另外,还有我们的大师兄张孟超医师,他当时在南加州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医师,拥有很多患者。我当时是中医学院的学生,还未拿到执照。

当时我们有两个很有名的师兄,北加州的廖明皇医师和南加州的张孟超医师,我们常常开玩笑说“南孟超北明皇”,老师听了后还把它写了下来,这个名字就此落实了。这两位师兄因为比较早在第一线看病患,所以经验特别多,也很愿意分享给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记得张孟超医师当时还特别到北加州来,我们一起去太昊湖旅游,晚上张医师在饭店里进行密集教学,我最早的腹诊就是在那时候学的。张孟超医师可以说是当时代替老师教我们其他人。

陈师姐也是,我们一有什么疑问就问她,她都很愿意解答。有时候真的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里面,很幸运地遇到了这一些很愿意分享的朋友。

另外,还有一位很有名的医师就是颜北辰医师。我们去的时候,他已经是老师诊所里聘用的医师,当老师出国不在的时候,看诊的工作就由颜北辰医师来主导,为病患服务。还有一个在我们北加州流传甚广的小故事,是关于颜北辰医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当时已经是《人纪》的高手,曾经到一个老中医那里去。老中医后来有事回到国内,去旅游还是探亲。结果颜北辰医师用针药在一个月内把一个老病患十多年来的偏头痛完全治好了。

老医师回来后就觉得奇怪,之前老病患一天到晚来,现在老病患怎么不来了。

后来一问,原来被治好了。老医师非常生气,说,看诊要有疗程,不能一口气看完。这个故事代表了颜医师的医治功力很高,一口气就把病患治好了。这个事情在我们那边流传甚广,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医师。

颜北辰医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去捡老师从朱雀厅把丢出去的病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患者虽然知道老师很有名,但来到这边还在想什么中西医合治,老师为了要让这个患者能够建立起正确的知见,除了骂一顿以外,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说:“好了,你不要看我了,你滚!”然后把他的病历从朱雀厅丢出去。

这时候就会有人通知颜北辰医师去把那病历捡起来,把那个患者叫到对面的玄武厅,告诉他接下来由另外的医师来给他看诊,并且告诉他倪师这是好心,希望他能够真正放下心来,用中医的方式来救治。

有时候,医师很难,他们有心助人,但可能患者对他们没有足够的信心,这会使他们的努力大打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还有一位是叶昭呈医师,他是我的同门,在修学的过程里面算是读书读得最好的一个人。他头脑非常好,而且读书非常用功。他的笔记每次都让我看得很惊叹,让我觉得原来读书要这样,老师教的东西之外,你还要不断地去收集资料,去把每一个地方思考清楚。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

在跟诊的过程中,这些医师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我被赋予了一个更重要的任务,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个事情交给我呢?很多人都已经听我讲过,我们再来好好地讲讲这一段。

倪师的“一指禅”

在老师做《人纪》的跟诊教学的过程里面,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一个任务。

其实一开始是老师有一个构想。有时候觉得倪师怎么会在那个时候就有这么多很好的想法。

以前我们有汉唐的网站,那个网站大家看起来觉得还不错,常常会重新改版。我后来才知道,那整个网站是倪师自己架设的,里面整个网页是他自己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但写了文章,还做了网站架设,当时没有几个人知道怎么架设网站。师母跟我讲,当时倪师就自己去找书看,自己去找一些资料去架设网站,自己做编辑,自己读一圈,读一些编程的基本的书,然后就把它做出来。

倪师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这样,他学什么东西很快,一下子就掌握。

可是我后来知道一件事以后,感动得不得了。倪师的文章产出量非常大,有时候一天可以产两三篇,几乎每天都有新文章出现。当时我们一个医师曾经帮老师写了一个程序,就是老师的网站里面有什么新的文章一上线,程序马上会发出一个通知,所以很多人就是根据这个程序知道老师的文章更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你在各种社交媒体或平台上,可能会看到像小铃铛这样的更新通知。但在那个时候,这些都没有,网站都是静态的,更新并不那么容易。

老师当时文章非常多,我觉得老师一定是一个打字非常快的人。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打字也是很快的。我以前写的跟诊日志,就是我们后来的那本书的原稿,每一篇都是我写的。我会把每一篇文章,也就是一个版面的内容,寄给一个群组里的某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每天在跟诊之后,回到住的地方,别人都去休息、玩、聊天、讨论或读书,而我都在打字。有时候甚至会打到晚上12点,因为一天内的文字很多,我需要把它们吸收消化并整理出来。那时我觉得自己打字很快,我还是用的专业的中文输入法。

可是后来我才知道,老师是用一种很传统的输入法,叫做注音输入法,就是我们台湾很通用的那种。那个输入法其实是很慢的,必须要把字音、母音找出来,然后几声打好以后,会出现一大堆字,然后你还要选一个,然后再下一个字。而且那时候联想的方法都还没有出来,而且他打字很慢,是用“一指禅”。就这么慢的打字速度,却每天生产出这么多文章,你就知道他花多少时间在写文章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的文章,在他那个网站上,每一篇都震撼人心。

他揭露了现代医学的缺失,西药厂的种种可怕行径,还有发出了传统中医为何不能复兴的沉痛呼吁,都写在每一篇文章里。时而趣味,时而激昂,时而充满知性、充满学问的趣味,时而充满对时政的冲击,每一篇文章都那么精彩。

这些文章都是老师一字一字打出来的,他真的是非常有毅力的人。

中医大脑的前身

经方专家系统

倪师触类旁通,他认为整个经方,也就是仲景先师的《伤寒杂病论》里的逻辑,如果用现代计算机来辅助,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他甚至认为,这种工具可以让一个医师,即使经验、功力还有所不足,也能一下子提升起来。我们只要把先圣先贤、前辈高手、大师的思想精华都放到这个程序里,就可以辅助一个初出茅庐的医师在用方遣药的过程中做得更好。

当时人工智能还没那么发达,他想的是用传统的程序就已经可以辅助了。他在教学过程中觉得好累,一个一个地教,大家一个一个地学,怎么样才能够把整个中医界的实力提升上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常说,我有一个愿望:你随便到一个巷口的中医诊所,推开门,里面坐了一个高手,就像倪海厦老师一样厉害。如果每个中医都这么厉害,中医学现在早就已经踏遍天下无敌手,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了。可是,就是这个中间的落差,要怎么样补齐呢?他认为电脑辅助是最需要的。

于是,他把眼光放到了硅谷这一群中医学子的身上,老师认为每一个硅谷工程师都是写程序的高手。我们当时有个中医损友团,里面都是一些工程师,但很不幸,都是硬件工程师,做芯片设计的。老师有这个心愿,居然就问我们这些人能不能做。有时候老师这样一讲,我们也知道应该答应,可是答应下来以后,其实大家心里都没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这个人,虽然书读得不好,人也不见得特别聪明,可是有一点,我跟老师可能有点像,就是有一点傻劲。

我当时就想,我不是软件的工程师,我可以学嘛。然后我就开始学,把老师所讲的先做的第一个经方专家系统,里面的所有资料自己输入,程序自己写。

而且为了要有图形界面,你知道我那时候用的程序,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我是用Pro这个语言程式,这个Pro其实做这个图形界面是相当困难的,何况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软件工程师。可是没想到,有志者事竟成,我在开发了快一年之后,就做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我就带着这整个程序去给老师看,跟老师报告。老师当时非常高兴,他说这个东西将会是造福人类的很重要的工具。其实我不敢这么想,不过这就是一个开始,老师真的很高兴。

我记得那时候,老师在看到我们这一个经方专家系统时,虽然它是那么的简陋、基础,看起来丑丑的,可是那就是第一步,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甚至我觉得都是谬赞,事实上我没有这么强。可是因为老师的鼓励之后,我就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自汉唐官网

后来的10年内,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的升级可以把我们本来很有限的程序,变成非常聪明而且可以不断学习、进步、成长、发展的软件。

人工智能的加入,当然是后来的发展,可是一开始老师就能想到那个idea,真的是很了不起。为什么选到我呢?其实也不是说选到我,是选到我们硅谷的这一群人里,其中有一个人愿意去做,那就是我。

蜀地二僧的故事

我记得小时候,家父常常用一个故事来教育我们,叫做“蜀地二僧”。在四川有两个出家人,他们都想去西天取经。其中一个比较有钱,资产比较丰富一点,他就开始筹划,准备这个准备那个,准备了好久都还没出发。而那个穷人呢,他怎么准备呢?没有钱,拿着一个简单的行李,一点点的银钱,就开始往西天去。等到他都已经去印度修学回来了,那个有钱的都还在家里准备着呢。

这个故事一再地震撼我,就是说有时候很多事情是这样的,我就跟那个穷的和尚一样,在自己的功力都不足的时候,我就开始走了。那时候是2008年,从那时候就开始走,一路到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后来不少的能人志士、高手加入我们的团队,越来越强。后来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

可是你可以想到当时第一次,我们在佛罗里达州,那是2008年的时候,老师就已经有这个想法了。你看这个伟大的医者,他其实真的是达·芬奇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就已经想出这一套来了。

这是很有趣的因缘,真的是不可思议,不是吗?一切都是从《人纪》开始,因为我们做《人纪》的学习,才有后来这些发展。因为有了《人纪》这套教材,才有我们这些人的投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当时就是想说,要怎么样去把他的毕生所学传承下去,想到了《人纪》这一套的教学。事实上,我不敢说我们现在已经做得很好,已经开花结果,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一个雏形出来。相信在这个基础下,会越发展越好。

版权与盗版问题

下面要跟大家聊一个问题,那就是盗版问题。

说到盗版,大概在几个月前,我做了一个“医脉寻踪”的活动,我们走遍神州大地,到了23个城市,有14场的线下分享、讲座。

在活动之后,我们都会有一个签书会,也就是把我出版过的书拿来签名,本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互动。可是签着签着,问题来了。我发现,明明我的书的版面是比较大的,结果怎么缩小了?没多久,又有些书封面颜色不对,里面本来全是彩色页,最后就变成黑白页了,印得也很不好。后来整个签下来,这么多的城市、这么多的签书会之后,发现大概有1/3拿上来签的书,居然是盗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有人说,这应该亦喜亦忧。忧的是盗版嘛,收不到版税,事实上如今的时代作者版税也不多了,真的很微薄,喜的就是影响力比较大。可是大家要想,今天在世界上有很多的创作,都是创作者非常辛苦、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结果在很快的时间内就变成盗版了。这个风气其实不是很好。

当时也很有趣,很多人也知道自己拿的是盗版,也很不好意思,还特别跟我说:“老师不好意思,我拿盗版的上来。”我也只好笑一笑签了,毕竟开卷有益嘛。

这个问题,我也是无解,只能说努力辛苦地创作,读者大家就各凭良心。如果觉得还写得可以,马马虎虎有点帮助的话,那买一本正版,就当作是打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纪》也有一样的问题。当时我刚到国内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老师当时把这个《人纪》散播开来,真的是功德无量。

可是事实上,它是有版权的。我跟大家讲一下,这是原版的书、原版的DVD,原版的《人纪》,当时价格是比较贵的,我们就说去请回来好好地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在这个版权方面,他有他的坚持,这个我可以想象。你想,他这么辛苦,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你要知道,这整个拍摄过程是好几年,不断地准备教材、编写教材、出版教材、讲课、拍摄出版DVD,这整个过程是花了很多的时间。

后来是老师过世之后,有人发现有一些盗版,然后去问师母。师母是所有这些书的版权的所有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走了以后,师母她有一个比较大的爱心,她说老师虽然走了,也可以把一些东西留下来造福后面的人。所以她就不再追究版权问题,并不是说她鼓励盗版,而是她就不再追究。所以我们现在才可以看到这么多《人纪》的盗版内容在各个地方出现。版权还是在师母手上,只是师母不追究而已。

所以我希望大家,如果你有机会,如果你有看到老师的《人纪》,看到书、看到影片,有所收获,学习之后有所收获的话,真的要心怀感恩之心。因为人类的创作一直以来都是,如果能够让原创者在他生前就得到该有的回报的话,这是最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甫曾经有一首诗说:“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伟大的文学、艺术,各种学术领域的创作者,他在生前也许得不到任何荣耀,得不到任何有形无形的鼓励,甚至寂寞地走了,但是他的著作却在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人类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光芒。可是对于原作者来说,那就是寂寞身后事啊。

所以在这一点上面,我是觉得,如果觉得还不错,有点帮助的话,不妨多鼓励一下原创作者。

这一次我拿回来原版,也是让大家看看,事实上是有原版的,《人纪》是有原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原版呢,当时每一位拥有这一套教材的人,他其实是有付出不少的金钱的。有时候世界上的事情是这样,你花了钱你会更珍惜。

每一次我拿到《人纪》的一套新的教材,因为那时候一套一套出版嘛,我们拿到以后,哇,那个感觉就差点把它拿去供起来拜一下。用这样虔诚的心去看,收获自然就多。

如果说不劳而获的东西给你,有时候你还懒得看。我曾经把我的这整套原版《人纪》借给另外一个人,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问他说:“你看得怎么样?”他说:“哦,都没看,放在旁边生灰尘了。”我听完立马就要拿回来。有时候,不劳而获得到的东西,你反而不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我叔叔常常告诉我的,我小时候叔叔告诉我一句玩笑话,他说:“人之初,性本贱。”就是说人就是这样子,当我们没有很大的付出之后,对很多事情都不珍惜。

有时候父母亲的爱,你先生或你太太的爱,你觉得是本来就应该这样,没有那种感觉,你不会去生恭敬心或者感恩心。失去的时候,到后来,你会非常后悔。

所以我觉得,我们如果有行有余力,各方面都还可以的话,其实应该还是要鼓励原创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问止中医里面,我们有两个课程的系统,一个叫做大医小课,一个就是我们的精一书院。大医小课是我们一开始的时候的教学,我们通称为大医小课。后来呢,我们又有精一书院的教学。

我们来谈谈这两个课程跟《人纪》之间的关系。

《人纪》和大医小课的关系

纪和律,纵和横

先来讲一下大医小课。我们知道大医小课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做法是只讲临床上实用的东西,不怎么讲理论。这是我们的大医小课。

后来大医小课里面有《国民中医必修课》,那个就有讲理论,不但讲理论,而且是从头讲到尾,那个是后来的发展。

但是我们的大医小课最早的想法,是我们不再讲理论,就把临床上该用什么针、该用什么药、该用什么方,直接讲出来。这是我们的大医小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当时我们的想法是老师已经把这个《人纪》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再来讲这个,比方说《经方要略》,再来讲《伤寒杂病论》,那就是狗尾续貂嘛。

所以我就想说,我们应该是横向的,而且实用的,作为我们整个大医小课的中心。

那大家都知道老师有《天纪》《地纪》《人纪》,那我们也厚着脸皮把我们的大医小课叫做:方律、针律、医律。

有纪也有律,就是人间的纪律,也就是大自然的法则。所以我们就叫做“律”,事实上应该还要有一个“药律”,这个是我们整个大医小课一开始的构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大医小课不是《人纪》的深化,而是我们所学到在临床上好用的、实用的、常用的,我们把它整理起来。这是一开始大医小课的精神。

那后来又有《国民中医必修课》,在大医小课下面,那是因为很多人,刚开始学精一书院的时候发现,哇,自己很多中医基础都没有,希望能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入门级的教学。

我们一开始都是希望大家自己去读《人纪》,有倪师的教学作为你的基础。后来想想,如果要更快,我们就想到了把所有的,其实是类似现代的中医学院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辨证学、中医病因学,到这个经络学,然后到方剂学,然后到这个中药学,像这整套的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有人说,那既然现代课程都有,为什么你还要教呢?我们希望用我们问止中医的方法,就是把它做一个非常有系统、简要、好学习、结构化、有图有表的整理。那就是我们后来大医小课的发展。

我们不是想说这么大胆地要来补充《人纪》,而是作为完全中医小白的你,你学了我们的“国民中医必修课”,然后再来看《人纪》,你会觉得会更轻松一点。

好,这个是大医小课跟我们《人纪》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希望的是作为读完《人纪》之后,临床运用的一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