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督导老师是Jeanne老师。
*本期督导内容来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有弥联合心理咨询师内部团督,经过改编,隐去了来访者的个人信息,督导文章主要用来交流与学习。欢迎投递简历加入有弥联合心理,参与我们的内部督导。
心理咨询的设置,时常会触发来访者很多感受。
有的来访者对设置适应得很好,每周固定时间见面,一节咨询50分钟,能够理解咨询师不能与自己发展其他的关系等等。但有的来访者,对设置会有强烈的移情和投射,认为设置是咨询师与自己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又或者觉得设置过于冰冷无情,维持设置的咨询师也同样冰冷无情。
如果来访者不断地想突破设置,希望咨询师为自己调整时间、加时,对设置有很多愤怒,咨询师维持设置时很有压力,我们可以假设,来访者似乎无法忍受任何边界的存在。
很多文章和讲座,都在阐述每个人为自己建立清晰的边界,以及守护好自己边界的重要性。边界能保护我们不过度受到外界侵扰,比如如果我们的内在对自己认知是稳定的,自我认知的边界是清晰的,就不容易受到外界评价和他人投射的干扰。边界同时也能帮助我们调控人际关系的距离,让自己能在关系中感到安全又舒适。
然而,过度恐惧边界被入侵,或者完全不想要有任何边界,都是偏离了中线的反应。有时,处在两个极端的看似完全相反的反应,很可能是一体两面,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过度维护边界,或者渴望完全消融边界,或许都在表达内在很深的匮乏感。因为滋养性的体验是不够的,太匮乏,会害怕被抢走,被占用,因此要草木皆兵地守护着;太匮乏另外一面或许是渴望与他人融合,彼此融为一体也是占有的一种方式。
有时来访者想要调整时间,或者希望加一节咨询等要求听起来很合理,但咨询师需要结合来访者的成长史思考,这其中是否正在活现某种模式。如果来访者的过往经历里有非常多被剥夺的体验,内在是十分匮乏的,很有可能会痛恨边界的存在,变得无法忍受有任何边界。因此这些看似合理的要求,可以理解为来访者想把自己放在控制者的位置上,试图打破边界,以此来应对咨询师提供的边界带来的挫败和痛苦的感受。
痛恨边界的同时,难免也会对提供边界的咨询师产生强烈的负性移情,会对咨询师感到愤怒,也许会贬低咨询师,或者想要攻击咨询师,咨询师需要涵容来访者投射过来的糟糕感受。比如来访者突破设置时咨询师会感到有压力,很可能咨询师设定了边界时,就变成了来访者糟糕的养育者,成为了设定限制的坏养育者。此时咨询师会因为自己设定了边界而接收到很多敌意和迫害的感觉。
咨询师需要跟来访者讨论对设置的感受,以及对边界的看法,可以将来访者的早年经历与其对边界的感受联系在一起。有的家庭过于贫困,并且对自身贫困的现状是憎恶的,愤怒的,同时也十分恐惧的,养育孩子的方式时也会因为物质匮乏侵占孩子的空间和边界,因此孩子在小时候的边界是没有被维护过。有这类成长经历的来访者,或许会形成很深的匮乏感。而每一节咨询的结束,或许对来访者而言都是剥夺,属于自己的时间被某种规则剥夺了。
Jeanne老师说,咨询师可以这样回应来访者:“似乎你的内心感到非常匮乏,有很多被剥夺的感受,以至于会让你感到所有的边界,包括治疗时间的结束,甚至躯体层面的边界都会让你感到非常难受。这些也许跟你成长经历中体验到的匮乏和被剥夺的感受有关。”
安娜.弗洛伊德在一篇文献中谈到,比起情感依恋破裂或中断,情感贫瘠是更为糟糕的状况。因为情感贫瘠会破坏一个人人格发展中的可能性。
很多孩子早年都有过被送养的经历,被迫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会引起与分离有关的创伤,也会中断孩子和父母建立起的依恋关系,或者阻碍依恋关系的建立。如果孩子被送养后的养育家庭能提供足够好的养育和情感镜映,中断的依恋能够重新建立。可是如果原生家庭中情感是贫瘠的,送养后的家庭依旧很贫瘠,在送养家庭生活一段时间重新又回到原本就贫瘠的家庭中,这样的经历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而言是不利的。孩子处在情感匮乏,并且缺乏保护的处境中,甚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依旧得不到保护。有这类经历的来访者,是很容易感到愤怒的,尤其体验到任何不同调,体验到任何一件事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念和期待来发展时,都会变得格外愤怒。
这时,来访者会想要改变边界,突破设置,会提出很多要求,并且把要求包装在合理的逻辑内,使这些要求看起来合情合理。这是来访者想要控制咨询的表现。而这个部分,Jeanne老师强调是咨询师在治疗中需要非常坚定地诠释的部分。
作为咨询师,一方面需要忍受来自来访者的一定程度的控制,因为这是来访者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咨询师要坚定地跟来访者诠释,让来访者看见自己对控制的需要,以及与此有关的情感体验,帮助来访者理解控制是来访者的防御,来访者试图防御的是早期的婴儿阶段的焦虑,并且需要从这种焦虑的感觉中活下来。咨询师一方面要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内在的情感生活,同时也需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
当来访者处于控制者的位置上,提出突破咨询设置的要求时,咨询师可以先让来访者思考一下,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发生了什么。来访者进入控制状态时,很可能是因为感到了焦虑。我们看到来访者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愤怒会涌出,同时会跑出一些贪婪的部分,这些很可能是来访者内在婴儿化的部分。
如何与一个成年人谈论对方内在婴儿化或幼儿化的部分?Jeanne老师分享了她的经验,首先会需要使用不同的语气,去和来访者身上不同的部分交流。同时,跑出来的这些婴儿化的部分,是带着恨与哀伤的感觉的,咨询师需要接纳这些感觉,而不是防御它们。
比如:
“似乎你感觉我的做法与你期待的有所不同,我没能按照你的期待来,你并不喜欢我的做法,但同时我也在想,也许你内在的那个小孩对我的工作方式感到非常生气。我邀请你一起来思考这些事背后的意义,但似乎你并不想要我去思考这些意义。”
谈论来访者内在小孩的部分,是在试图构建起一个三角形的内在结构,能让成年的来访者思考自己内在的小孩。在解释来访者内在的小孩痛恨咨询师总是为一些事赋予意义时,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语气,这个语气是在与来访者内在那个孩子的部分对话。同时,这样做也是在帮助来访者恢复思考的功能。温尼科特说,足够好的妈妈并不是只有妈妈和婴儿,而是说足够好的妈妈是需要能保留自己思考的头脑的。
当来访者内在的小孩表现出对思考性头脑的敌意时,咨询师需要接住这些敌意。
有时,咨询师与来访者讨论设置会引发来访者的愤怒,或许在来访者看来,咨询师谈论设置,讨论设置的意义,是很强势的,也带有剥夺性意味举动。我们需要关注来访者的愤怒感受,同时来访者似乎也在说,设置这种事是现实层面的安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事实上,设置背后包含了很多意义,不同来访者对设置的投射和移情也包含了很多重要内容。
咨询师需要尽可能待在象征层面思考,即使来访者可能确实在说现实问题,比如网络卡顿,或者咨询室内的陈设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象征层面展开想象。网络卡顿,咨询师的图像定格在某一瞬间,似乎也在象征来访者因为对咨询师的愤怒,导致咨询师的形象“卡顿”、不顺畅,或者僵化在某个瞬间。愤怒可能会改变来访者看待咨询师的方式。
咨询师也可以这样回应:“这或许有一些网络层面的原因,但也许你感觉,在被你的愤怒损伤了。你此刻的感受也可能和我们的关系有关,也许你在说,你内心中我们之间的关系被损伤了。当我在你的心里被损伤时,似乎就没法再给你带来健康的感觉,以及安心的感觉。”
这样的回应,是在承托来访者内在愤怒的感觉。当然,对所有人而言,承受来访者的攻击性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甚至,很多时候要去看见来访者的攻击性也是很难的。不过,这道难题,能够通过给自己找一位咨询师来解决。咨询师自己去做个体治疗,在咨询中看见自身攻击性的部分,能帮助咨询师看见来访者的攻击性。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重设置是格外重要的,涉及到咨询伦理,那就是来访者与咨询师不能发展双重关系。双重关系指咨询关系之外的任何一种关系。一旦建立了双重关系,就再也无法建立起治疗性质的关系了。
如果得知来访者与此前的咨询师发展过双重关系,咨询师是需要评估这个部分,并且与来访者讨论,即使在评估阶段,这也是需要干预的议题。可以与来访者讨论,与咨询师建立的双重关系是怎样的感觉,去看来访者会如何回答,是否并不认为这件事是不合适的,同时引导来访者去思考咨询师的角色,以及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将此与自己与来访者的关系建立联系,去思考来访者对于边界的感受和看法。
很有可能,来访者在潜意识中通过与咨询师建立其他的关系来获得某种身份的认同,去掩盖曾经体验到的匮乏和被剥夺的感觉。
来访者与咨询师不能建立双重关系这条设置,时常引起热议。尤其是来访者爱上自己的咨询师,或者咨询师爱上来访者。虽然看上去这是两个成年人之间自愿、自主的选择,但咨询师附着了专业和某种权威的角色与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与来访者建立任何咨询以外的关系,恰恰正是对来访者的剥夺和伤害。一旦双重关系建立,治疗关系就不复存在,咨询师剥夺了来访者与自己继续建立治疗关系的可能,同时以咨询师的角色和位置和来访者建立亲密关系,也等同于使用了来访者色情性移情来满足自己,这对来访者而言没有任何治疗性的帮助,反而强化了来访者糟糕的内在模式。因此很可能对来访者造成二次伤害。
心理咨询中的设置,是对来访者和咨询师双方的保护。以设置为基础,在咨访双方间搭建起一处纯粹、干净的治疗性空间,只有在这样的空间内部治疗才可能真正发生。就如同确保手术室内环境是无菌的,没有其他部分的污染的。如果无法确保环境是无菌的,手术也很难有效进行,在开放空间做手术,致命风险有多高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些部分之外,对设置的思考和讨论,观察来访者的投射与移情,是很重要的工作窗口。很多时候设置本身承担了父性的功能,来访者对此的感受和移情能帮助咨询师更深地理解来访者的内在世界。
●有弥联合心理2025课程重磅上线●
《探索生命的早期——婴儿的心智暨婴儿观察初级训练营(第五期)》
!!!开始招生了!!!
目前仅剩40席
限定80人参与~
需要报名的学员抓紧时间下方扫码
↓ ↓ ↓
编辑 | Nemo
—————☆阅 读推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