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军事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见战壕旁边堆满木制的子弹箱,部分人因此以为子弹就是直接用木头箱子出厂和保存的,显然这是错误的。各类枪械的子弹在离开兵工厂的时候,标准的包装程序一定是纸质、金属和木箱的三层保护,它们分别起到弹药定量、长期储存和方便运输的作用。而在早年的战争期间,如果把子弹送到一线阵地上,又有其必要的分装程序,二战期间不是发生过意大利军队因为打不开子弹盒直接投降的战例吗?以意大利人的性格,我个人认为靠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子弹第一层的纸制包装,如是没当过兵的肯定给忽略掉了,以二战时期日军的子弹包装为例,早期的日军追求步机枪弹药的统一性,因此三八大盖和歪把子都使用有坂6.5毫米口径子弹,它在出厂时最基本的包装是胶水粘接的厚纸板,上面粘有两块布条或硬纸条,以便容易打开包装。每个纸盒里装三个五发弹夹(后期九九式步枪的7。7毫米子弹也是如此),上面写着汉字“弹药包”,清晰的注明了子弹数量和出厂时间,而弹药型号用彩色编码来识别:粉红色为普通子弹,绿色为曳光弹,黑色为穿甲弹。

日本鬼子这么做是有自己道理的,三八式步枪每次压进一个五发弹夹,歪把子可以填充六个五发弹夹,都是以五发弹夹为基准量,所以干脆在纸制子弹盒里以弹夹为单位,拆开之后无论是步枪手还是机枪手拿来就用,确实比较方便。而像德军或者国军都是纸封的散装子弹,每包30发,包装子弹的数量未必与弹药基数完全挂钩,但一定有所考量,同时也要照顾单兵携带时的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弹的第二层包装作用是最大的,它好像我们食用的马口铁罐头一样,以为影响子弹储存最大的两个因素是温度和湿度,研究表明,超过华氏126度(摄氏51度多点)时火药会有外泄气体的情况发生。同时,纸制的软包装在多次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对弹头造成损伤,哪怕是细微的磨损,也足以影响子弹发射时的精度,因此普遍采用金属大盒的第二层包装方式。

比如我军早期使用的“五四式”手枪弹,每个铁盒装有18个纸制小包装,每包70发子弹,整盒就是1260发,二战时期日军的“小铳弹药盒”也是混合铁皮制作,前几年经常有被挖出来的事发生。铁盒的打开方式一般有两种,其一是在子弹盒上备有专门的钥匙,类似于我们今天食用的一些食品罐头,缠啊卷啊等等,其二是更简单的拉环方式,一拽即开。但是在二战期间工艺还比较落后,第一种方式较多,紧急情况下确实耽误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层木箱包装是我们最常见的,不仅是子弹,其他弹药比如炮弹、手榴弹也基本采用木制弹药箱包装,具有减震、易于搬扛、成本低廉、方便运输等优点,比如前述的“五四式”手枪弹就是每个木制弹药箱里两铁盒,计每箱子弹2520发。木箱外面用喷漆的方式,注明弹药类型、数量等等,一般为军绿色。二战期间步兵子弹箱的盛装量一般在1500到2000发,总得考虑士兵和辎重兵负重能力,太多了搞不动。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弹药“储存”方式,在战争期间尤其是在战场上,子弹还有一个“分装和携带”的使用方式,不拆封铁盒而直接送到前线或者战壕里是愚昧的,士兵在纷忙的战斗中还有时间去耗时耗力打开铁皮盒子?这么会敌人都冲到眼前了。所以战场上辎重单位和辎重兵必须事先拆封第二层铁皮包装,并且直接用木箱前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日军配备标准的步枪子弹木箱,规格是长50.5厘米,高21厘米,宽12.5厘米,同时日军还装备厚帆布的弹药袋,顶头装有携行绳,方便士兵在战场上尽量多的携带弹药。而九二式重机枪干脆是将30发的供弹板连同子弹一起用硬纸板包装分发。由此可见,二战日军在战场上除一些特定弹药(比如九七式反坦克枪弹)用铁盒包装携带之外,基本放弃了第二层的铁皮包装,直接用木制弹药箱放置纸板弹药盒,日军有时在战场上甚至直接将五发弹夹置于其中,战场上一切要讲究实用性。

对于耗弹量较大的机枪等速射武器,还有专门金属制造的子弹携行盒,但这不是一次性的。比如日军的歪把子就配有可以盛装24个弹夹120发子弹的弹药盒,弹药手拎着伴随机枪前进,德军的MG42机枪也有金属的子弹携行盒,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德军机枪小组有个弹药手拎着它,里面可以盛装250发的弹链。而随着新型材料的研发,现在部队都使用合成的工程塑料来取代木制弹药箱,既轻便又降低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