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们太委屈。
自己辛辛苦苦创业,付出了多少辛劳才取得了成功,为什么外面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批评,乃至于诋毁呢?
很多人认为这都是所谓的环境和素质问题,还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商人重利轻别离”嘛,一旦经商好像就背负了“唯利是图、无奸不商”的原罪。
必须承认,古人对商人总体的评价是不友好的,如一首诗里所说,“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这样的对立是商人根本无法辩驳和消解的。
毕竟笔不是掌握在他们手里,读书人不管怎么骂他们也只能受着。“士农工商”这样的叫法也意味着商人的地位之低。
利与权曾经是分庭抗礼的地位。
端木赐,字子贡。善于经商,是孔子的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个,他也是儒商的鼻祖。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分庭抗礼是地位相等、平起平坐的意思,可见商人的地位在春秋时期还是挺高的。
但到了商鞅变法的时候,就有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偏向,“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而且“民贫则力,民富则淫”,商人的地位就开始下降了。
对于封建君主而言,压抑商人的地位是符合其需要的,他们深知“财帛动人心”,掌握金钱的商人的力量可能会给自己的地位带来挑战。
这种理念和诉求就导致我们长期都是农耕为主的社会结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
市场经济几十年,说起来不短,但相比漫长的历史时期而言,其实非常短暂。
崇富慕强、嫉妒和偏见。
从民营经济野蛮生长的时期到现在,“老板”这个词已经变得愈发强势了。当一个商人能够动用千万、数亿的资金,指挥成千上万的员工,派头自然就起来了。
所以人们对于“首富”就有一种敬畏感,对于社会上成功的商人也大都持有羡慕嫉妒恨的态度。羡慕是因为向往其风光,嫉妒是因为自己不行,但为什么还要“恨”呢?
这还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都是零和博弈的思维,以为别人发财就等于抢走了自己的机会和资源。
企业里不乏这种认识的员工,因为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可以理直气壮的摸鱼,甚至是中饱私囊、占公司便宜等。他们潜意识里就认为老板是“坏的”,自己是“受压榨”的一方。
有这种观念的人越多,老板、商人就越没有安全感。因此,老板非常渴望变成企业家。
企业家意味着什么?
做生意称之为创业,老板称之为企业家,这种转变其实时间并不长。大家想一想,东家、掌柜、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等词汇有什么不一样?
“企业家、企业家精神”的概念的真正被人们认同,要从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开始。创新、冒险、责任、梦想、偏执、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等被视为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企业家意味着是在创造增量财富,是没有“原罪”的,是光明正大的,所以很多老板都喜欢这个词,都自认是企业家,而羞于“商人”的称谓。其中当然有一些远远称不上企业家的商人,他们有人之所以要移民就是怕被追究,而且确实不乏为富不仁的情况。
在经济学家熊彼特看来,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是不可替代的生产力要素,没有企业家的预见性、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就不会出现“化腐朽为神奇”的情况。 这点在互联网创业时代就很明显,国内外的互联网企业家都备受尊崇,以改变世界为追求的乔布斯被视为“伟大”是有原因的。
其实企业家的标准核心就两条,第一是创新(包括技术、组织等多方面),第二是社会贡献(如创新和就业主要靠民营企业)。能够做到这两点就是企业家。至于那些秉持“金钱至上”理念、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的生意人,就称不上企业家。
靠“叫屈”,可以改变外界对企业家的偏见吗?
一个企业家,并不只是要处理公司内部的关系,还要考虑到行业和商业的生态,以及社会的积极影响。
如果只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和喜好,咄咄逼人,那你想要的反而会得不到。以人为敌和以人为友是不一样的理念和逻辑。另外,强和弱也是相对的。
实际上,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只要是影响力大了,就自然不会只有说你好的,肯定会有批评,甚至是诋毁的声音。舆论的“红与黑”需要平衡,公共关系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毕竟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环境的一部分,不可能什么都以你的意思来。
为什么不能化害为利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可能人人都说你好。所以还是要宽容,是非对错迟早是分明的。
负面和正面也是相对的,究竟哪个对你好?说你好你未必是好,说你坏的你未必是坏。树大招风是客观规律,只靠“叫屈”其实无法达成所愿。当然这也是一种姿态和个人风格,只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光明磊落,问心无愧,那外界的毁誉终究动摇不了自己的根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