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蜜蜂”事件警示了什么

近日,一段老师将扩音器戴在“话痨”学生身上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讨论。目前,该老师已删除视频,并回应称迫于各方压力选择离职,表示自己法律意识淡薄,希望还能当老师

值得关注的是,近两日怀疑此事为“摆拍”“剧本”的言论也频频出现。如若这是一起假事件,那我们都做了“小丑”,成了无底线炒作的一环。这种为了吸引流量关注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应当被严肃处理。

但倘若为真,给“话痨”孩子戴小蜜蜂,究竟有没有问题?有人认为“这个办法好”,表明老师在想办法帮孩子改正问题、加强规则意识,比天天给家里打电话好多了;也有人觉得如此“奇招”,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放上网“公开处刑”也不恰当。不可否认的是,老师初衷也许是好的,努力创新引导方式,也值得肯定。

但无论如何,在未经学生及其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将未经打码的视频放到网上,已经涉嫌侵犯学生的肖像权和隐私权,于法无据,于情理不容。并且,将视频全网传播,和以前那种让犯错的学生在走廊“示众”有何区别呢?孩子的自尊很可能因此受到伤害。

据悉,甘肃省教育厅正在核实该老师身份。此事不管是真是假,都已引发公众关于老师拍视频的边界、教育方式等诸多讨论。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互联网上发布师生互动、知识分享等视频。诚然,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但分享者必须以尊重、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为前提,绝不可逾越底线。进一步讲,在全民直播的背景下,所有工作都适合拍成视频、发布在网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些专业人士应当对自己的岗位有基本判断,区分好公私的界限,否则迟早引火上身。(皇甫思逸)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