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宁芝

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在人们的印象中,心梗为老年性疾病,但从医院收治的患者中表明,心梗再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冯凯歌表示,我国确定每年的11月20日为“心梗救治日”,目的是让大家牢记“两个120”,一是“有胸痛,要拨打120”,二是“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

年轻人也患心梗

11月19日,冯凯歌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近期我们接诊了一名34岁的心梗患者,该患者由当地医院120转来的。这名患者由于工作原因久坐不动,体型肥胖,有吸烟习惯,并且血脂偏高。”

此前,医院还接诊了不少年轻的心梗患者。例如,一位33岁的销售员,大量吸烟,因“活动后持续胸骨后压榨性疼痛1小时”入院。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他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随后,医生为他进行了血栓抽吸术,反复抽出了大量血栓。由于救治及时,加上术后规范化治疗,患者得以康复出院。

此外,还有一名26岁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他有着长期的吸烟史。失恋后,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沉迷于吸烟、喝酒和打游戏,几乎与外界隔绝,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一周后,他突然感到胸痛,到医院就诊。冯凯歌回忆说,根据检测结果,医生考虑其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最终,通过反复的血栓抽吸术,医生为他抽出了大量血栓。

为什么心梗年轻化

冯凯歌认为,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中青年过早地暴露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中。在已经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年轻患者中,大多数人的发病与生活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过度劳累有关,同时,与高脂高盐饮食、熬夜、大量吸烟、酗酒以及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秋冬季是心梗的高发期。她解释说,这是因为受冷空气刺激,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苯酚胺分泌增多,这一变化会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脏工作负荷增大,心肌耗氧量增多,从而引起心脏缺血、缺氧,进而可能诱发心梗。其次,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儿苯酚胺本身还会导致冠状动脉的痉挛,加重心肌缺血。寒冷还可使血小板更易于凝聚,血液浓缩,更容易形成血栓。此外,秋冬季节,在饮食上,许多人更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导致血脂升高,血液变得黏稠,再加上体外活动减少、情绪焦躁等因素,也容易促使心梗发病。

她提醒,在心梗发病前,身体可能会释放一些“求救”信号,这些信号包括乏力、胸部不适,以及在活动时出现心悸、气短、烦躁、心绞痛等症状。其中,以初发型心绞痛和恶化型心绞痛最为突出。

预防心梗怎么办?

“预防心梗要从诱因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才能早期预防心梗。”冯凯歌表示,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合理膳食:建议每日食盐的摄入量

第二,控制体重:推荐BMI控制在20~25kg/m2。

第三,科学运动:推荐以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的混合训练,建议每周5天,每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30分钟左右。

第四,戒烟限酒:建议所有吸烟者戒烟,尽量避免使用电子烟。推荐每周饮酒不超过100g,相当于50度白酒200mL。

第五,心理干预: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第六,保持健康睡眠:建议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为7~9小时,并确保睡眠质量,按时作息。

第七,定期体检:定期测量血脂、血压、血糖、尿酸等,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

第八,积极治疗慢性病:在医生指导下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不擅自停药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