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8日,德军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陆地包围,由此,这座苏联第二大城市便开启了其长达872天的围城之苦。
除了陆地上的围困,几乎在同一时间,德国空军也从空中对列宁格勒展开了大规模的轰炸。这座城市,摇摇欲坠。
但是,你万万想不到,就在这个时候,12名勇士站了出来,用他们的超凡能力,拯救了这座城市。
诶,听起来像是一部好莱坞电影的剧情——超级英雄拯救人类于邪恶力量之手。不过,那是编剧编的,我今天要讲的,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而这12名勇士也一点都不超级......别说超级了,他们连正常人都算不上,因为他们全都是盲人。
是的,
盲人拯救了列宁格勒
。所以,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画面上这个东西,相信有的朋友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了。即使之前不知道,你看它的造型,猜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它学术一点的名字叫做“声音定位器”,通俗一点的名字则叫做“战争大号”。
是在早期缺乏雷达的情况下,或者,雷达技术还不那么靠谱的时候,用来侦听敌方飞机的装置。
当然,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还没有飞机可以听。因为那会儿还是一战,法国人和英国人发明了这个玩意儿,用来发现德国的齐柏林飞艇。到了二战时期,虽然雷达开始崭露头角,但是“战争大号”的地位仍然没有被撼动,各个参战国都发展出了自己的“听诊”部队,使用五花八门的大号对着天空,不放过一丝异样。
当然,苏联也有自己的“听诊”部队,他们当然也在列宁格勒被围期间,和雷达一起,担任起了防空预警的重任。
他们被称为
“偷听者”
,一开始是由特别挑选的,具有卓越听力的士兵组成。他们会不断旋转这些大号,将自己的耳朵紧贴上去,尝试在里面听到强度均匀、特征明显的敌机的嗡嗡声,然后便立即警告其他同志。随后,众多探照灯的光束就会搜索天空寻找目标,防空炮也会进入战斗状态。
但不幸的是,第一批“偷听者”的努力成效并不理想。
为什么呢?其实防空指挥部很快自己也反应了过来,因为
探测敌机需要的不仅只是卓越的听力,而是非凡的听力。
谁才有可能具备非凡的听力?盲人!
因此,到了1941年末,防空指挥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措——让盲人参与城市的防御。
调查后他们发现,到1942年初,列宁格勒城中只剩下300多名有视觉障碍的人士。其中许多人在专门的工作坊里制作建筑物的伪装网、为军队制作手套或为伤员制作拖鞋。其他人则通过音乐组合的表演来提高军人的士气。
好,更重要的任务将要交到他们手上了,“偷听者”的选拔即刻开始。
这将是一个非常严格的选拔,首先女性就没有被考虑,因为这项工作需要巨大的体力和耐力。30人通过了医学评估,其中20人接受了特殊培训课程。最终,挑选出12名听力最出色的男性成为“偷听者”,并部署到防空炮兵团。
这些新上任的军队声学家们以前只是在为钢琴调音或演奏手风琴时表现出色,但现在,他们不得不承担最艰巨的工作负荷,并在持续数小时的轮班中发挥他们的特殊技艺——在城市受到炮弹袭击时,在火炮的轰鸣声中听出飞机的嗡嗡声。不用想,都知道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工作。
列宁格勒围城幸存者、作家和诗人塞缪尔·比托沃伊在他1974年的小说《列宁格勒叙事歌谣》中生动地描述了盲人“偷听者”的英勇事迹:
他们摘下耳盖帽,戴上几乎遮住了整个脸部的皮头盔,斜靠在椅子上,将扩音管缓慢而警惕地转动。空气中有各种各样的噪音,形成了持续的喧嚣。不时地,远处的机枪声、炮弹的呼啸声或爆炸地雷的沉闷声混合在一起......
这种扫描空气的工作通常会持续数小时,有时甚至长达一整夜。而在这所有的时间里,扩音管必须保持转动,“偷听者”必须保持头部不动。
比托沃伊写道,
由于过度紧张,他们的太阳穴开始剧烈跳动,颈椎感到僵硬。监控天空需要难以置信的努力、专注和决心,因为可疑的声音随时可能出现。
非常艰苦对不对?但是,回报几乎是立竿见影。
这些视力受损的防御者立即就展示了他们的巨大效能。他们能够在敌方各种航空器接近前很早就探测到它们。也许,在城市中看起来一切都还很安静的时候,“窃听者”们就已经警告了即将到来的危险。他们可以辨认出逼近的德国飞机的类型和型号,有时还能确定飞机编队的大致数量。可以说,比当时的雷达靠谱多了。
在整个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由于他们的贡献,成千上万个生命得到了拯救,数百个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他们也因此在1944年列宁格勒迎来解围之后,获得了许多特殊的表彰。
不过,你知道故事的最后是怎么结尾的吗?在惩恶扬善之后,这些超级英雄,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平民职业当中,隐入尘烟,仿佛世外高人一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