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抗美援朝战争,想必大家也都并不陌生,有很多人说这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一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也打出了我国几十年的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美援朝

礼拜攻势和磁性战术

新任联合国军统帅的李奇微,分析发现志愿军的弱点,制定了什么样的战术策略?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国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甚至家底都被彻底被掏空。在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不仅每天要面临缺衣少粮的境地,还要和恶劣的天气作斗争。从入朝开始,志愿军们的最大敌人就已经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变成了严寒天气。

刚入朝的时候,志愿军就有出现了大规模的冻伤情况,非战斗减员的战士就有700多人,这个数字随着越来越多志愿军战士的入朝,也在逐渐的递增,还是有增无减的那种。

但是为了我国边境的安全,为了新中国百年的和平,志愿军战士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硬生生为我们拼出了一个和平岁月,他们值得所有人的敬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鲜战争

众所周知的是,朝鲜战争中的志愿军基本都是分割包围,逐个歼灭的战略,利用阵地战、伏击战等战术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然而在第四次战役的时候,志愿军竟然用了1800年的古老战术,不费一枪阻击了美军陆战一师7天的时间,李奇微都感叹:仗竟然还能这样?随后这个战术更是被写进了美军的军事教科书中,那么这个战术到底是什么呢?到底有何奇特之处能被美军写进军事教材中呢?

自我国入朝之后,接连取得了第一、二、三次战役的大捷,给予了美国联军以沉重的打击,不仅夺回了汉城,而且还将美国联军赶退至清川江以南地区,美国联军的损失十分惨重。美国在所谓的联合国军中的威信也不复从前,逐渐下降,内部矛盾也开始不断地加深。为了挽回局面,美军从美国本土和远东地区的日本基地增调了大量的老兵补充到战场上。因此前三次战役并没有取得令美国满意的战果,因此他们还把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撤换成了战功卓越的李奇微,美国方面希望通过最高指挥官的轮换来打出不同的战果。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奇微通过对志愿军的战斗分析,总结出了一套“礼拜攻势”和“磁性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多次的战斗,李奇微发现,志愿军的攻势往往都是在黑夜进行,而一到天亮之后,志愿军就会进入防御战,这种情况一直会持续7天左右的时间,然后志愿军就会撤退。根据这一弱点,李奇微认为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严重不足,以致于足够支撑志愿军作战的军备物资只能维持7天的时间,所以才会出现这一情况,针对这一弱点,李奇微便制定了“礼拜攻势”。在志愿军前七天的时间里,美军部队进行防御战,7天过后,在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战。

什么是“磁性战术”呢?就是李奇微利用我军在作战中因为机动能力差的弱点,以少数兵力和我军保持接触,掩护主力部队后撤并建立新的阵地。特别是李奇微抓住了我军徒步一夜只能前进30公里左右的特点,他充分发挥了美军机械化和摩托化装备的优势,每次也后撤30公里左右。当我军进行了一夜的行军之后,联军的主力新阵地也刚好建立完毕,正值我军人困马乏的时候突袭我军阵地。而我军以疲惫之躯迎接精神饱满的美军,便很难获得有效的战果,出奇制胜的优势便大打折扣,擅长的运动战便打的很是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西顶东放”战略

面对美军的强大攻势,彭总制定了什么样的战略部署?

磁性战术和礼拜攻势的制定,的确也为我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尤其是经过长时间的作战,人困马乏、补给困难,情况非常的不乐观。志愿军为了制止敌人进攻,争取时间,修整部队,集结新入朝部队,准备新的进攻战役。于是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在西线组织防御,在东线实施反突击,也就是“西顶东放”的战略部署。

在西线的防御战中,志愿军第50军、第38军,用重大牺牲抵抗着敌人的进攻,在汉江漫长的防御线上,志愿军战士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顶住了敌人的进攻,为东线的反击争取了时间。

随着战斗的开始,彭老总也真是操碎了心,38军阻击西线的美军主力付出了的代价太惨重了,再这样打下去,即使是志愿军的王牌,有着“万岁军”之称的38军也经不起消耗!彭总立即命令邓华副总司令在东线发起对敌人的反攻,以此来减轻西线的压力,可是在选择攻击目标的时候,彭老总又犹豫了,邓华主张攻打横城、韩先楚主张先打砥平里,最终彭老总还是采纳了邓华的决策,在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大获全胜,可反过头攻打砥平里的时候,结果却打了败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老总

而这也是一次严重的失误,如果先打砥平里,效果要比先打横城要好很多。1951年2月16日,38军全部撤离汉江,残酷的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就此结束。第二天,志愿军全线转入运动防御。

也正是此时,李奇微发动了一系列疯狂的进攻行动,继“屠夫计划”“霹雳行动”后,李奇微又发动了“撕裂者行动”等一系列攻势向北推进。战线在慢慢向三八线逼近,中国军队的士兵们依旧在顽强的战斗。

李奇微在他的指挥所,仍然利用“礼拜攻势”和“磁性战术”,在志愿军疲惫不堪未能修整、补充之机,指挥曾经被第9兵团和13兵团打败过,修整补充快的美军陆战一师沿洪川、春川、华川公路向北攻击,骑1师则向杨平、青平川方向进攻,妄图消灭志愿军的有生力量。

而在这里防御的是他们的“老对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军长是常胜将军吴信泉。1955年授衔仪式时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信泉

在红军时期,吴信泉就担任过师政治部主任一职,比后来授衔开国中将的梁兴初、杨国夫等的团长职务还要高。因为朝鲜战场中表现出色,吴信泉的第39军也是我军的王牌部队之一。

第一次战役的时候,吴信泉将军率领全军将士直扑云山,激战两昼夜,歼灭了美骑兵1师第8团的大部分以及伪第1师第12团一部,取得了大捷。

第二次战役的时候,吴信泉指挥第39军突破清川江,夜袭大柴洞、上方洞,战局高地,围堵美军的黑人部队,经过一番恶战,击毙了敌军20余人。美军一时之间竟然被打怕了,黑人连长率全连114人直接举白旗投降了。也正是因为此事,美军还特意修改了法律,不再将黑人单独编制,从而形成了今日美军黑白人混合编队和体制。

第四次战役中,吴信泉将军指挥横城穿插战斗,歼敌3000余人,其中美军就有800人,受到了中朝联合司令部的通电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掩护我军撤退时,吴信泉将军指挥第39军又利用1800年的古老战法,大败美军部队,为我军的撤离争取了时间。

朝鲜战争中的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多年后在他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中描述道:志愿军的这招给我们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至今回想起当年一战,仍然心有余悸。

在这场被他视为梦魇一般的战役中,中国将领对古人智慧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而这场经典的战役就是吴信泉指挥的。

当时第39军在军长吴信泉的带领下,撤退至北汉江,奉志司命令在春川至华川一线组织防御。

39军115师奉命在华川湖西侧一个在地图上标位288.4的高地上阻截美军北上,

288.4高地位于鹰峰山北两公里出,往北是华川湖大水坝,东侧为华川湖,西为北汉江,南侧为春川至华川的公路。288.4高地是39军机动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信泉水淹美军

抗美援朝,志愿军不费一枪阻拦美军7天,李奇微:还能这样打仗?

此时的吴信泉正在盯着地图叹气,因为接下来他们要面对是有着机械化部队的美军,尤其是在一马平川的公路上作战,对于志愿军来说完全不占任何优势。如何完成断后任务,并最大程度的保证部队的有生力量,一时之间成为了当下最棘手的问题。

不过,在吴信泉将军在地图上来回扫视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了“华川水库”四个大字,随后灵机一动,脑子中瞬间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原来,吴信泉的脑子里闪现出关羽“水淹七军”的战法,一个朝鲜版本的“水淹美军”计划也油然而生。

想到了好的办法之后,吴信泉立马将情况报告给了彭总。彭老总听完之后,只是严肃地问了一句:“那一带还有老百姓没有?”

吴信泉将军信誓旦旦地表示,没有,因为打仗的原因,早就跑光了。在得到确切的回复之后,彭总便同意了吴信泉将军的作战计划,准备学蒋介石水淹日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到同意之后,吴信泉立马找来侦查科科长蔡愚,随同警卫一同前往华川水库进行现场勘察。

实地考察之后,吴信泉根据华川水库的特征,就制定了“水淹美军”的战术。他派遣尖兵部队到上游的华川水库守住高地,防止美军占领该水库。除此之外,他还沿着水库布置了三道防线,在占领水库之后,吴信泉还让工兵对水库的容积、蓄水量、上下游高度差进行了测量。

在测量之后得知,目前华川水库的蓄水量还严重不足,吴信泉便命令关闭水库的所有阀门,进行蓄水工作。为了给蓄水工作争取时间,吴信泉还派出了小股部队,渗透穿插到美军后方进行袭扰来阻击美军的行进速度。然而那几天天公还作美,下起了蒙蒙细雨,就这样持续了8天的时间,华川水库的蓄水量已经达到了理想状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着美军渡江时开闸放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5日,美军的先头部队发现志愿军占领了华川水库,虽然不知道志愿军的用意,但是美军总觉得这件事并不正常,便派出部队攻打水库,在此驻守的334团的将士们深知水库的重要性,在4天4也的时间里先后打退了美军的十几次进攻,歼灭了美军400多人,没让美军前进一步。

4月9日,无可奈何的美军准备度过水库下游的汉江,前线的志愿军发现这一动向后,立马报告给了吴信泉,吴信泉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发电询问蔡愚水库的情况如何,蔡愚立即报告到:水库的蓄水量已经达到了极限,即将溢出大坝,吴信泉随即下达了开闸放水的命令。

39军115师师长王良太在吴信泉下达命令之前,建议直接炸掉大坝,防止志愿军进行反攻的时候,美军也用这一招对付志愿军,但是吴信泉却坚定的摇了摇头,说道:这处大坝是当地老百姓用来发电的,如果全部炸毁会造成很恶劣的印象,战后重建也是一个问题,能够少破坏一点就少破坏一点。随即命令蔡愚在凌晨开闸放水,然后将大坝的阀门开关进行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愚接到吴信泉的命令之后,在凌晨将大坝的12道水闸全部打开,在大坝水库中积攒了8天的洪水在这一刻喷涌而出,以雷霆之势冲向了美军的先头部队,此时,一个炮兵营刚布置好阵地,大水袭来时他们都不知道往哪里跑,阵地瞬间被洪水淹没。

正在渡桥的美军直接被冲进了汉江,被凶猛的江水吞没,浮桥也被冲断,正在公路上等待渡桥的坦克、装甲车、汽车也都一一冲进了汉江。面对滔天的洪水,美军显得非常的无助,损失十分惨重。几乎半数的装甲部队被冲入汉江因为各种电路短路的原因被烧毁,动弹不得。

此时还有许多的美军士兵正在帐篷中睡觉,听到大水来袭之后的声音,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和帐篷一起被大水给冲走了,无数的美军在大水中发出求救的呼喊,而志愿军因为提前占领了高地,根本就没有受到影响,天亮之后,与美军接触的志愿军迅速发动了反攻,将美军打得四处溃逃,美军士兵心中更是对志愿军冲阿门了恐惧,完全忘记了此时在发动进攻的是他们自己,早已失去了对胜利的信心,39军的名号虽然没有38军那么响亮,但同样在美军的心中留下了饿不可磨灭的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水过后所有的道路都变的泥泞不堪,美第十军所剩不多的机械化部队寸步难行,原本只需要走半天的路程,美军却整整走了7天,最终美军因为遗失战机,被迫方剂进攻。39军几乎是不放一枪一弹就将美军的第10军击败,还未后续作战部队的集结争取了时间,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志愿军的有生力量。

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李奇微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难以置信,他无法想象志愿军的战术竟然如此诡异,水这种日常可见的东西都能成为战场上的制胜法宝。李奇微并不知道我国古代关羽水淹七军的典故,自然也就无法理解吴信泉的战术。

而受到洪水的冲击之后,美军在华川一带的进攻受到严重阻碍,东线也无法正常推进,因此西线的进攻也不得不停止,只有部分地区因为志愿军与美军的接触较为紧密仍在交战中。美军侦察机发现志愿军后方预备部队已经集结完毕,为防止我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美军最终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美军的撤退,第四次战役也逐渐宣布结束,4月21日,美军全线撤退。吴信泉在华川地区水淹美第石军的战斗,策应了志愿军各部与美军的战斗,为预备兵团的集结争取了大量的时间,完成了志愿军总司令部交代的任务。而这次水淹美军,美军的王牌陆战一师再一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们在志愿军的手中,接二连三的惨败已经永久的成为了他们的噩梦,在随后的很长时间中,对于志愿军都充满了恐惧,以致于在随后的战斗中,基本上也都处于“打酱油”的角色,这支美军的王牌部队也彻彻底底成为了美军的笑柄。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美国西点军校将这场战斗列为了军事战争范例,还将《孙子兵法》列为了必修课程。吴信泉华川水淹美军的壮举,在志愿军中广为流传,一时之间让吴信泉的名声大噪,甚至出现了“古有关羽水淹七军,今有吴信泉水淹美军”的顺口溜。

感谢您的长久陪伴,原创不易,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点个赞,这将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