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我国哈萨克族最集中的地方。当地哈萨克牧民有着悠久的转场历史,被称为"搬家最勤的人"。他们每年赶着牲畜在春、夏、秋、冬四季牧场间辗转迁徙,逐水草而居,因时令而动,行程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衍生出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

眼下,伊犁河谷1.44万户牧民136万多头牲畜陆续踏上冬季转场路。记者来到位于伊犁河谷南部的昭苏县昭苏镇加曼台村,跟随牧民努尔波力一家一起前往阿合牙孜冬牧场,记录他们的转场生活。

 转场日记:把家装进行囊

 走!带你和牧民一起赶着牛羊去转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走!带你和牧民一起赶着牛羊去转场

  记者手记

每年的第一场雪后,就是牧民们冬季转场的时间。这时的阳光尚有一丝暖意,最冷的寒冬还没有到来,牲畜走在路上也能够吃雪解渴。我们到达昭苏县时,家家户户的牧民开始忙着转场,要去的是伊犁河谷最大的远冬牧场:阿合牙孜冬牧场,当地人也叫它"冬窝子"。

眼下这个季节,牛羊刚刚配完种,母畜肚子里怀着小小的胚胎,牧民们也格外在意。不是忙着做转场的准备,就是忙着把自家的牲畜交给别人转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牧场的生活长达三个多月,不少牧民早早剃好了头。

  牧民 叶尔赛·努尔太:我们三个月以后回来,那里一般没有理发师。

努尔波力家兄弟两个,今年计划一起去"冬窝子",一家人提前两天就开始清扫花毡、收拾行囊,把家打进一个个包裹。

每户牧民转场出发的时间都不一样,努尔波力兄弟俩决定下午出发赶夜路走,同行的还有来帮忙的叶尔开勒德。

我们的两位摄像冯超和小亮专门练了半天骑技,虽然离风驰电掣还很远,但也能勉强不拖牧民的后腿了。

在村里的另一处院子,努尔波力的妈妈住在这儿,眼下刚进哈萨克族传统的冬宰时节,兄弟俩要在出发前帮家里宰好马,备好冬肉。家里的亲戚朋友也来帮忙,顺带着给要转场的兄弟俩送个行。

送行的肉煮了三个小时,亲戚们也等了三个小时。可努尔波力一点也不着急,躺在那大睡。更没想到的是,煮肉三小时,吃肉十分钟,都没有正式上桌,努尔波力他们就在厨房的小桌上解决了这顿送行餐。但即使简单,饱饱地吃上一顿肉再上路,也让家人安心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孩子们一路平安。

  牧民 努尔波力:我们会在路上注意的,你也注意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门的出发其实不叫出发,因为羊群还在村子外面的山坡上。把它们全部赶进圈,再把不合适转场的羊挑出来,才算有了一点要出发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民 努尔波力:身体虚弱的、走不了那么长路的那些羊留着。长得肥的、大一点的那些都是年龄大的,吃不了草的,没有牙齿的。

出发前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数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这些羊一共多少个?

  牧民 努尔波力:179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可以正式出发了。这一大群牲畜包括179只羊、18头牛、11只山羊还有几匹马,刚过完水草丰美的秋季,个个都肥硕健壮。大家互相挤着,不时你踢过来我顶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出门这一刻既忙乱又有趣,好在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那就是大山深处,"冬窝子"里的另一个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民 努尔波力:晚上走好一点,白天那些羊、牛都先吃草,肚子填满满的,然后晚上它们也一般不吃,走路也快。

  "冬转雪赶羊"

  努尔波力踏上夜晚转场路

因为要赶在大雪前到达"冬窝子",因此,当地牧民也把冬季转场叫做"冬转雪赶羊"。努尔波力一家在夜晚转场的这趟行程会怎么样呢?

 走!带你和牧民一起赶着牛羊去转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走!带你和牧民一起赶着牛羊去转场

  记者手记

在前往"冬窝子"的路上,我们不时遇见大大小小转场的畜群和搬家的车辆。对牧民来说,转场的辛苦换来的是来年牧业丰收的希望,更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草原生生不息的守护。

伊犁河谷水草丰茂,昭苏又是全国有名的天马之乡,所以转场路上的马群很多,这应该也是这里转场最大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年,当地把通往阿合牙孜冬牧场的路都修成了柏油路,车辆可以拉着过冬的物资直接到达,转场的牲畜减少了负重,路也好走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民 努尔波力:那时候家里面用的生活用品,都是用骆驼还有马全部拉走。现在不用,那些东西都是用车搬过去。

越往阿合牙孜冬牧场走,山里的风越大。气温也降到零下10℃左右。尽管我们已经穿上了厚厚的棉衣,骑在马上还是越来越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场并不是简单地赶着羊走就行,一不留神羊群就会走乱,小牛也会趁机钻出路边的围栏,努尔波力他们一路上来回追赶,真不知道转场路上到底谁说了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民 叶尔开勒德:牛和羊要分开走,要不然现在太黑了,牛撞到羊的腿上的话,羊直接骨折。

从下午5点走到夜里12点,六个多小时的转场路让大家都疲惫不堪,羊尾巴也晃得没那么欢腾了。努尔波力决定找个地方休息一下。

  总台记者 崔宁:现在已经是晚上快12点了,路边上有一个亮着灯的小房子,那是一个牧民的家。晚上大家就准备在这休息一会,但是最关键的是要先把牛和羊休息的地方找好。

好在路边有政府为牧民修的围栏,牲畜赶进去后,羊累得趴在地上。它们晚上可以不吃,可马无夜草绝对不行,更何况一路还驮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子亮着灯,主人还没有休息,很慷慨地将我们迎了进去。虽然没有火炉也没有暖气,可比起外面大风呼啸的寒夜,已经好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民 努尔波力:我们休息上两个小时再慢慢地赶。

  记者:他们到你们家来休息,你要不要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主:不要钱。我们都在这个山上,他们晚上也走,白天也走,到很远的地方去。都是一样的,路上麻烦得很,困难有呢,我不要钱。

努尔波力几人算了一笔账:虽然转场的路这么辛苦,但冬天把牲畜赶到冬牧场,夏天再赶下山,至少可以给家里省下六万块钱的饲养成本。这对于养家过日子来说可是一笔不少的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民 叶尔开勒德:一只羊能省三百块钱、四百块钱。家里面能好一点,过上好日子就行了。

 路上遭遇分羊难

  穿过松林到达"冬窝子"

尽管前方还有更寒冷、漫长的转场路,但大家的乐观让这些辛苦变得不那么沉重。接下来的转场路,还会遇到什么呢?

 走!带你和牧民一起赶着牛羊去转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走!带你和牧民一起赶着牛羊去转场

  记者手记

转场是哈萨克族牧民延续上千年的生活方式,每一座沿途的房屋或草原上的毡房都会对转场路上的牧民给予最大的善意,而这种互助,应该就是转场能够延续千年最温暖的力量。

寒夜中,我们再次出发,七个多小时后,来到阿合牙孜沟口的护林员努尔哈米提家,这里是努尔波力他们最熟悉的落脚点,来来往往的牧民大多都会在这里休息。温暖的小屋、热腾腾的奶茶,让走了一夜的疲累减轻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林员 努尔哈米提·鲁克班江:我们这个房子加火,晚上牧民来睡觉、喝茶,我们全部准备了,打的馕也准备了。认识的人远远过来了,天冷得很,晚上过来的时候累得很。累的时候,他们吃饭我们要钱好意思吗?不好。

努尔哈米提挂在墙上的两幅画,是他的骄傲,也让我们看到了牧区的孩子与父辈不一样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林员 努尔哈米提·鲁克班江:我儿子画的国画。

  记者:儿子画得好。这是阿合牙孜沟吗?

 护林员 努尔哈米提·鲁克班江:阿合牙孜沟。儿子还知道国画、英语、法语。他想到外面看世界,外国也看一下,我们祖国也看一下。

吃过早饭,又要赶路了。清晨的阳光让大地渐渐暖和起来,羊尾巴也甩得从容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头一天夜里因为天黑,努尔波力家的羊和村里杰恩斯家的羊混在了一起。眼下最重要的事儿就是把羊赶进山谷,尽快把它们分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怎么分羊?

  牧民 努尔波力:把我们的羊分出来,然后让这些羊现在稍微安静一下,然后它们自己分开。

我们以为的分羊很简单,毕竟老马识途,羊也应该不会太差。可没想到,实际上的分羊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羊一进山谷就埋头苦吃,根本顾不上自己是哪家的。而有只倔强的黑羊,不知是早已有了离家出走的心,还是在别人家找到了失散已久的亲人,拼了命往对方的群里跑,刚赶回来又冲出去。几次三番,追的努尔波力满头大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把两家的羊彻底分开,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但好在接下来的路顺畅了很多,阳光也愈加温暖。穿过了一片又一片松林,努尔波力在"冬窝子"的家终于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合牙孜沟有大大小小几十条沟壑,只要是向阳避风又靠近水源的地方,就有牧民们在这里的家。努尔波力家屋后新建的柏油路一路伸向远方,将原本与世隔绝的"冬窝子"与山下的乡镇、县城连到了一起,也让努尔波力他们有了更多实现梦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