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杜鲁门主义提出后,美国的势力得以伸入东地中海区域,但马上又面临究竟以什么方式在欧洲进行全面“遏制”,以及以什么手段来拉拢和控制美国的西欧盟友的问题。

到1947年,尽管美国已向欧洲提供了90亿美元的赠款和贷款,然而收效甚微,欧洲仍然处于经济混乱、民怨四起的境地。这种情况的持续,无疑将蕴育着爆发社会革命的危险,从根本上将对美国的长远政治和经济利益构成威胁。基于战后美国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的思想,美国统治集团决定以美援作为主要手段,达到其在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1947年1月接替贝尔纳斯出任国务卿的马歇尔,在3月赴欧洲访问并参加莫斯科四国外长会议归国之后,即建立了一个以凯南为首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着手研究制定一项援助欧洲的“兴计划”。在国务院班子紧锣密鼓炮制援欧计划的同时,杜鲁门指示副国务卿艾奇逊事先向外界透露一下政府的打算,以试探国内外舆论对于援欧计划的反应。5月8日,艾奇逊在克利夫兰德尔塔州立师范学院发表的演说中放出了试探性的信号:美国将提供巨额外援去帮助欧洲重建经济。5月23日,凯南向马歇尔交出了援欧的研究报告,建议要由欧洲主动向美国提出援助的请求,还认为:“美国援助欧洲的努力,不应以同共产主义本身作斗争为目标,而应以恢复欧洲社会的健康和元气为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凯南之所以如此建议,是因为考虑到“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舆论对与苏联直接对抗有所担忧,而从经济角度出发所形成的对外政策比较容易使政府与公众舆论达成共识。他认为最好是“使俄国的卫星国”因“对所提出的条件不愿接受而把自己排除在外”,这样可以把分裂欧洲的包袱让苏联去背。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所发表的演讲中,正式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史称“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说,欧洲的复兴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它必须获得大量的额外援助,不然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

美国将帮助欧洲各国政府,“尽其所能改善局势和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他还呼吁“欧洲各国必须就形势的要求和自己将承担什么义务达成某种协议”,同时“欧洲必须首先提出倡议。”这样,美国政府把“主动权”交给了欧洲,至于欧洲如何来响应马歇尔的倡议,则是欧洲人的事。正如凯南在一份备忘录里所写的那样:““马歇尔计划':我们没有计划。”马歇尔的演讲即刻在欧洲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使欧洲人陷入了喋喋不休的争吵。6月17日,英法两国外长在巴黎举行会谈,决定向苏联建议,立即举行英法苏三国外长会议,研究如何响应马歇尔的倡议。6月27日至7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法国外长皮杜尔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各自带了大批顾问和专家在巴黎举行会议。英法两国急欲迎合美国的条件,建议制订欧洲统一的经济计划以向美国要求援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苏联则认为,美国的援助虽然会对欧洲的经济有所帮助,但就美国而言,是由于它面临经济危机,急欲扩大国外市场;英法建议制订欧洲的统一经济计划,是对他国经济和内政的干涉,苏联不同意这样做。英法遂表示,即使苏联不参加,也要继续干下去,同时又向舆论界散布“苏联破坏会议程序”的言论,将破坏会议的罪责加在苏联的头上,企图借助欧洲公众舆论的压力来迫使苏联接受英法的方案。7月2日,莫洛托夫发表声明指出,英法如果坚持这样的话,“它的结果将不是欧洲的统一和重建,而是把欧洲分裂成两个集团。”并宣布苏联立即退出外长会议。苏联的退出,从某种意义上正符合西方国家的意图,既可将苏联排斥在欧洲复兴计划之外,又可不必承担“分裂欧洲”的责任。

7月3日,英法邀请除德国和西班牙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参加巴黎经济会议,讨论向美提交申请援助的报告。东欧一些国家如捷克、波兰等本想与会,但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之下,只得放弃原有的打算。7月12日,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挪威、丹麦、瑞典、冰岛、奥地利、瑞士、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希腊和土耳其等16国在巴黎召开经济会议,苏联、东欧各国和芬兰拒绝参加。经过10个星期的磋商,与会的16国决定成立一个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并向美国提出了一份要求224亿美元援助,为期4年的复兴计划。

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直属于总统领导的对外援助委员会,由商务部长哈里曼主持,研究欧洲的报告和美国的实施方案。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次日,杜鲁门正式签署了第一个拨款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根据第一个拨款法案,美国在1948年向欧洲复兴计划提供了53亿美元的援助(实际给欧洲的仅40亿美元),并决定设立一个由保罗霍夫曼任署长的经济合作署来负责该项计划的具体操作。4月16日,欧洲各国又签署了经济合作协定,由此项协定而产生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歇尔计划援欧的作法比较简单,美国提供的美元可用于两个目的,一是受援国用它进口商品,二是用其建立一个对等的基金体制,即受援国可用本国货币来偿还它所接受的同等数额的美元,作为一项特别基金,转入这个账目的95%的基金由该受援国自行使用,但前提是必须用于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其余的5%由经济合作署支配,主要用于行政费用、宣传计划、技术援助等。据经济合作署1951年报告称,马歇尔计划实施之后,西欧各国工业产量计划实施前平均上升了30%以上。1951年12月31日,马歇尔计划在耗资131.5亿美元后,宣告结束,此后由共同安全计划所取代。

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作出了强烈的反应,它不仅禁止东欧国家参加,而且在1947年夏先后同保、捷、波、匈、罗等国家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使苏联东欧自成一个经济体系,这些双边协定被西方人士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中最为成功的一个行动,对促进西欧联合和经济复兴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美国对苏“遏制”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杜鲁门本人所称,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核桃的两半边”,亦即是一把反苏反共的双刃剑。

杜鲁门的“第四点计划”

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当选总统后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了一项所谓“维护和平和自由的计划”,强调了4点主要行动方针,其中第四点声称要推行“一项大胆的新计划,以使科学发展和工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能用之于不发达地区的进步和发展。”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第四点计划”的政策声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点计划”的出台,一方面反映出美国在实施了与苏联争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之后,在欧洲的战略考虑已基本落实,继而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亚、非、拉地区,试图通过对所谓不发达地区提供技术和经济援助,使美国的势力范围和影响扩及全球,以继续保持在与苏联对抗中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杜鲁门政府在把美国与西欧国家建立军事同盟作为美国外交优先考虑的重点的同时,也希望通过“第四点计划”的构想与实施,搞一点政策上的平衡,消解一下因军事上锋芒毕露而造成的好战形象,以争取得到国内民众舆论的支持。就杜鲁门本人而言,本次就职,他是以竞选胜利者的身份,而非以继任者的身份担任总统的,总得表现出应该有所作为的样子。

杜鲁门的顾问克利福德一语道破“天机”,他说,由于杜鲁门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我们和他都认为在他1月20日宣誓就职时,应当向国家提出一些既重大又新鲜,并富于挑战性的东西,从宣传角度说,他的纲领大多是老货色,甚至包括签订北大西洋公约的可能性在内,在竞选中都已谈厌了。我们需要一些令人感到新鲜和刺激的东西。”经过杜鲁门和他智囊班子的苦思冥想,“第四点计划”终于被当作一件在国外搞“公平施政”的新法宝。所谓“第四点计划”在它提出的时候,是一个笼统的、没有具体细节的计划,既没有明确划定哪些国家和地区应获得援助,也没有说明美国为此将提供多少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是这么个含糊不清的计划,照样在美国国内引起旷日持久的争论。国会、企业界、财团以及杜鲁门本人在把这一设想付诸实现的时候,行动也是迟缓和拖拉的。6月24日,杜鲁门致函国会要求立法,以实施“第四点计划”,他提出要实施两类援助:“第一类是为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科学和管理知识。第二类是建立生产型企业所需的生产性物质—机械和设备—和财政援助。”第一年共需资金4500万美元。而国会却一直拖到1950年6月才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法案》,把“第四点计划”的内容包括在法案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内,同意为第一年拨款3500万美元。杜鲁门把管理这项计划的任务交给国务院,并成立了国际开发咨询委员会和技术合作署,由这两个机构负责具体操作。

至1953年1月杜鲁门下台时,美国已在全世界33个国家实施该项计划,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27个国家订立了1000多个技术合作项目。美国向各受援国派出2445名技术人员,总的拨款达3.11亿美元。“第四点计划”是战后美国“遏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以援欧为重点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也是20世纪初美国“金元外交”在战后的翻版。杜鲁门政府希望把美国的技术和资本输出到不发达国家之后,能够消除所谓常常“被共产主义所利用的贫困与落后”,成为“对共产主义最强烈的消毒剂。”其次,“第四点计划”也是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援助”来掠夺不发达国家,并使受援国在经济和技术上依附于美国的一个重要措施。

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的分裂

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是困扰着战后初期盟国关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并最终导致东西方之间的激烈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按照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的协议,美英法苏对德实行分区占领,地处苏占区内的柏林,亦按此原则由四国分区占领。德国问题是大国纷争的晴雨表。最初在盟国间引起分歧的是德国的赔偿问题。1945年7月,在波茨坦会议上,苏联重申了对德索赔的要求,即德国须支付2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苏联应得到其中的100亿美元。这项要求遭到美国的反对,最后波茨坦协定对赔偿问题只是确定了赔偿原则,而未作具体数额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此,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后都有权从各自的占领区内获取赔偿。苏联除了可从本占领区获得75%的赔偿之外,还可从西占区获取25%工业设备的赔偿。因此,苏联不仅从本占领区拆迁工业设备,还催促西占区如期向苏占区提供赔偿物资。西占区三国中,除法国仍然坚持对德索赔的态度之外,美英两国对德政策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尤其是美国,其对德政策已从战时曾提出严厉宰割德国的“摩根索计划”演变到扶植和振兴德国经济的政策,把复兴德国经济作为稳定西欧、争夺中欧的欧洲战略的重要环节。对英国而言,一个经济上比较繁荣稳定的德国无疑会有利于英国在欧洲大陆搞平衡的目标。

1946年初,美驻德副长官克莱将军曾派专人调查德国工业水平,得出的结论为,要提高德国的工业水平,首先必须减少或停止赔偿。因此,美国认为,苏联严厉的索赔政策乃是德国经济复兴的最大障碍,因而不能听任苏联为所欲为,遂于1946年5月3日中止自美占区支付对苏赔偿。政策与目标的分歧,使得美苏两家在德国问题上无法奉行一项共同的政策。

根据波茨坦协定,美英苏三国外长将就德国问题定期举行会商,“负责准对德和约,待符合此项目的之德国政府成立时,由该政府予以接受。”战后初期,从1945年9月战争结束到1946年6月,美英苏三国,后加上法国,四国外长先后在伦敦、巴黎和莫斯科举行了5次会议,以美英法为一方,和以苏联为一方,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和斗争,每次会议都难以达成共识,要么搁浅,要么失败。这是由于双方的立场存在着明显的分歧,美英认为,必须首先实行占领区的经济统一,反之,占领区的经济必将陷于混乱状态。苏联则主张,要解决包括经济在内的任何问题,唯有先实现“政治统一”,即首先建立全德中央政府。事实上,“经济统一”也好,“政治统一”也罢,孰先孰后,只是一个政策问题,其实质是对德国的控制和争夺。

美国害怕“政治统一”后的德国,将会落在苏联控制之下,从而危及西欧的团结,因此,宁可让德国分裂,也要保住西欧的统一。而苏联则担心在对“经济统一”后的德国的争夺中,美英凭借经济优势而将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它不怕欧洲分裂,担心的倒是德国的分裂。1946年3月6日,美国国务院将驻德军事长官的政治顾问墨菲的一份担心德国落入苏联手中的电报转给苏联问题专家凯南,后者随即就此提出了当时可供选择的两种方案,或是“让德国名义上统一,但各方面易受苏联的政治渗透和影响”,或是“依靠隔绝东部的渗透和依靠与国际化的西欧合为一体,而不是靠并入统一的德国来抢救德国的西部占领区。”

为了长远的政治利益,美国当然选择后者。同年9月,美国务卿贝尔纳斯在德国的斯图加特的一次演说中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同意从德国索取多于波茨坦所规定的赔偿,”声称“不能让德国成为任何一个强国的卫星国。”这一说法使美国在分裂德国方面大大地跨出了一步。同年12月,根据贝尔纳斯的建议,美英两国订立《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合并协定》,使两个占领区合并为一个经济单位。1947年5月,美英又策划成立了法兰克福经济委员会,该委员会名曰经济,而实际上具有一定的立法权和政府职能,美国已在单纯的“经济统一”的旗号下,悄悄地塞进了政治统一的内容。苏联方面亦非束手观望,他们针锋相对,于6月初在苏占区成立了德国经济委员会,该年年底还在柏林召开争取统一和公正和约的德国人民代表大会。

1947年正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出台之年,美苏冷战的局势趋于明朗,苏联在9月成立共产党情报局,并明确提出“两大阵营”的概念,此后德国便成为两大国角逐的主要场所。德国分裂的局势已不可逆转。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举行会谈,中心议题是协调西方各国对德政策,并准备筹组西德政府。苏联对此表示抗议,于3月20日宣布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4月,苏又决定对通过苏占区前往柏林的西方人员、车辆实施检查和其他交通限制,双方关系趋于紧张。6月7日,西方大国发表了《伦敦协议》,其中包括决定于1948年9月1日召开西占区制宪会议,1949年成立西德政府和国际管制鲁尔等12个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8日至27日,美英法占领当局先后颁布《货币法》、《发行法》和《兑换法》3个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的法令,决定发行“B记马克”在西占区流通,《伦敦协议》和西占区币制改革标志着西方各国已在政治、经济诸方面完成了分裂德国的准备工作,同时也引发了战后历史上第一次柏林危机。6月19日,苏联占领当局发布公告,明令禁止把西占区的新货币带进苏占区和柏林。22日,又宣布决定在东占区和柏林发行新币“D记马克”。23日,苏、波、捷、匈、南、罗、保、阿八国外长与国防部长会商于华沙,发表联合公报谴责西方违反雅尔塔和波茨坦协定,分裂德国。当天,苏占领当局以技术性困难为由,关闭了柏林与西占区的铁路交通;8月4日,又停止了公路与水路交通。

柏林西占区居住有250万居民,当时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瓦砾堆的柏林遭到全面的封锁。西方国家对此反应强烈,东西方关系处于空前紧张状态。美国务卿马歇尔发表声明,表示西方国家是按盟国协议规定的权利留驻柏林的。美驻德军事副长官克莱将军认为柏林的局势影响美国的威信,在完全没有得到国务院和美国军方认可和支持的情况下,擅自采取行动,要求驻德美空军司令李梅将军利用“空中走廊”进行空运。6月25日,杜鲁门召集亲信紧急磋商。次日,杜鲁门命令“把临时的空运改成大规模、有组织的空运,而且把驻欧美军司令部手头掌握的每一架飞机都一定要投进去。”7月下旬,美又决定派60架B29型“超级空中堡垒”以执行例行飞行任务为由飞抵英国,在那里建立战略空军基地,以显示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底,美英当局宣布实施对东占区的反封锁,停止经西占区往返东占区的货运。另一方面,三国驻苏外交官又开展紧张的外交活动,与苏联领导人进行一系列会谈,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但未能取得任何结果。此后西方大国于9月将柏林危机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于是苏联便使用否决权,使安理会偏向西方观点的提案未获通过,事态遂更陷僵局。10月15日,美英方面正式成立了联合空中补给线小组,由曾在二战期间指挥“驼峰”运输的特纳将军出任总指挥。

参加空运的有美、英空军,英国民航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空军的数百架运输机,自1948年6月26日第一架C—47型运输机飞抵柏林到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往返飞机19.5万架次,运送各类物资158万吨,成为世界航空史上规模最大和持续时间最长的空运。在政治上,双方加紧了对柏林市政大权的争夺。1948年11月30日,东柏林选出统一社会党人埃伯特为市长。12月5日,西柏林选出社会民主党人路透为市长。柏林一分为二,东西柏林分别有了各自的市长、立法机构和货币。1949年初,苏联改变了方针。

结语

1月27日,斯大林在回答美国记者史密斯提问时,首先发出了和解的信号,他声明苏联并无打算向他国作战,苏愿意谈判裁军;只要西方国家同意解除反封锁,并推迟成立西德政府,苏联准备解除柏林封锁。2月2日,美国务卿艾奇逊通过新闻界对斯大林的谈话表示响应。于是美苏驻联合国代表杰塞普和马立克在各自政府的授意下,进行了秘密会谈,最终同意重开四国外长会议。5月5日,四国同时发表了解除德国各占领区和东西柏林间封锁与反封锁的公报。5月13日,封锁与反封锁结束。5月25日,四国外长会议在巴黎召开。第一次柏林危机终告平息。然而东西两个德国的建立已势所必然。1949年8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接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于10月7日诞生,至此德国遂最终分裂。

参考资料:《战后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