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米伽未来研究所”关注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类向欧米伽点演化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将不定期推荐和发布世界范围重要科技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研究。(

人工智能(AI)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许多认知任务上超越了人类。这一趋势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将逐步取代人类在认知、判断和决策中的角色。然而,牛津大学和犹他州立大学联合出版的这部报告《你所需要知道的理论:人工智能、人类认知与决策》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份报告不仅探讨了人工智能和人类认知的差异,还提出了以“理论为基础”的人类认知模型,为理解和改进复杂决策提供了新视角。

AI的现状:超越人类,还是模拟人类?

报告开篇指出,人工智能(AI)近年来在许多领域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比如,在下棋这一被视为人类智能标志的领域,AI不仅轻松击败顶尖棋手,还能以人类难以企及的方式解析复杂局面。此外,AI在医学诊断中也取得突破,例如,在某些疾病的诊断上,其准确率超过了资深医生。AI还表现出在战略博弈中的卓越表现,如在《外交》游戏中成功模拟人类的谈判和策略。然而,这些能力的实现并非真正的智能突破,而是源于其背后的数据驱动机制。AI通过处理海量数据,提取模式并基于概率分布进行预测,但本质上,这种能力局限于对已有知识的模仿,而非对新知识的原创性探索。

相比之下,报告指出,人类认知的本质是“理论驱动”的。人类不仅能够通过现有数据得出合理推论,更能基于假设、直觉以及跨领域的联想,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想法。报告以19世纪末人类飞行的争议为例,生动地阐述了人类认知的独特性。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飞行“不可实现”。这一判断基于对数据的传统理解:飞行物的重量越大,越难以升空,正如鸵鸟和火鸡等重量较大的鸟类无法飞行。然而,莱特兄弟却挑战了这种看似无懈可击的论证。他们并未完全遵循传统科学数据的推导,而是从飞行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些理论假设的可行性。

莱特兄弟的飞行成功背后,是人类理论认知的胜利。他们的假设过程并非仅依赖于已有数据,而是通过理解空气动力学、翼形设计和引擎推力等复杂因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核心路径。这种从假设到验证的过程,超越了简单的模式匹配或数据处理,是AI目前难以企及的。

报告进一步指出,AI的学习模式严重依赖于历史数据的积累,其生成结果是过去信息的组合创新。例如,当前的语言模型如GPT-4可以生成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的文本,但这些文本的核心逻辑基于概率统计,而非真实意义上的推理能力。相比之下,人类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理论驱动和想象力提出革命性的观点,例如伽利略在面对主流天文学地心说时,提出了日心说。

因此,AI目前的“超越”更多是体现在特定任务上的效率优势,而非认知本质上的突破。它在复杂计算中无疑具有优势,但其“智能”更多是一种基于统计数据的高效模拟。而人类认知的“理论驱动”能力,则让我们能够突破既有框架,探索未知世界,这也是人类能够实现持续创新的根本原因。这一特点,为未来AI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如何将AI的统计优势与人类的理论能力结合,可能是下一阶段智能研究的重要方向。

数据与理论:AI与人类认知的本质差异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AI)与人类认知在处理数据和理论的方式上存在根本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数据的使用上,更深入到两者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知识生成方式中。报告强调了“数据-信念非对称性”(data-belief asymmetry)的概念,阐明了数据与信念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AI的预测结果建立在过去数据的基础之上,其本质是通过已有数据的相关性和分布来推断未来。而人类认知则截然不同:人类能够在数据缺乏甚至矛盾的情况下,基于理论、假设和想象力形成前瞻性的信念,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这一差异在语言学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报告详细比较了人类儿童与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在语言学习中的显著不同。LLM依赖于海量的训练数据进行学习,例如最新的模型通常处理数万亿的词汇单位(token),相当于人类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才能阅读的词量。相比之下,一个人类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听到的语言总量仅为数千万至数亿词汇,远远少于LLM。然而,人类儿童能够在这些有限的输入下迅速掌握复杂的语法规则,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这种“从稀疏数据到复杂输出”的能力是AI目前所无法模拟的。

LLM的训练依赖于其模型的核心机制,即通过大量的文本数据提取词汇之间的关联和语境中的相关性。它能够通过对数据中模式的识别和组合生成语言输出。然而,这种生成仅限于组合创新,缺乏真正的语义理解或语法创造性。例如,LLM可以基于训练数据预测下一个单词,从而生成流畅的句子,但其本质仍是对过去数据的统计模拟,并不涉及对语言结构和意义的深度洞察。

相比之下,人类儿童的语言学习并不依赖于大规模数据集,而是基于高度稀疏且噪音丰富的输入。例如,儿童在听到同一个单词或句式的频率远不及LLM训练数据中的出现频率,甚至许多语言输入是非标准化的口语形式。然而,儿童却能通过感知语言的深层模式和规则,迅速内化并生成超出输入范畴的语言输出。这种能力被称为“输入不足与输出过度”(underdetermined inputs and overdetermined outputs),是人类语言学习的一大特征。

报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理论驱动机制。人类的认知能力允许我们将语言学习视为一种“理论构建”过程。儿童通过有限的语言接触,能够推导出语法规则并预测未知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人类大脑中存在的强大假设生成机制。儿童能够基于初步接触的语言片段,构建出一套复杂的理论框架,并利用这一框架解释和生成语言现象。这一过程超越了数据驱动的关联模式,是一种基于理论的认知方式。

相比之下,LLM的语言生成完全依赖于其输入数据的范围和质量。一旦输入数据不完整或存在偏差,其输出就可能失去连贯性或准确性。例如,如果LLM未曾接受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训练,就难以生成对应语言的准确内容。而人类儿童即使接触新语言,也能基于认知能力和语言环境迅速适应和学习。这种能力源于人类大脑的理论构建优势,而非简单的模式匹配。

综上所述,AI的语言生成虽然在规模和效率上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能力,但仍是对过去数据的统计模拟。而人类语言学习中的理论驱动能力,使我们能够从稀疏数据中获得复杂的知识和创新。报告认为,这种差异不仅仅是语言领域的现象,更是人类与AI在认知本质上的根本区别。

AI的局限:为何无法超越模仿?

牛津大学的报告深入探讨了当前AI生成新知识的局限性,揭示了AI与人类创造性思维之间的根本差异。尽管大型语言模型(LLM)如GPT能够生成语言流畅、结构紧凑的内容,甚至在形式上表现出“创新”,但这种“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统计意义上的组合创新,即基于大量数据的重组与关联,而非源自深层逻辑推理或理论构建的创造性活动。

报告以伽利略的日心说为例,生动说明了AI生成知识的内在缺陷。如果我们将现有的AI放回伽利略时代,其训练数据将主要来自当时的科学文献,而这些文献中大多支持地心说的观点。由于AI的核心是通过已有数据中频率最高的关联模式生成内容,它无法独立评估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优劣,也无法突破数据中固有的主流观点。这意味着,AI只能“重复”训练数据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而无法像伽利略那样基于对现有理论的质疑和超越,提出完全颠覆性的理论。

相比之下,人类的创造性源于一种独特的“前瞻性推理”能力。报告指出,人类不仅能够根据当前数据做出合理推断,更能在数据不足甚至与主流观点相悖的情况下,基于理论和假设探索新的可能性。例如,伽利略在缺乏直接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仍通过对观测和逻辑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日心说,并借助实验和数学证明改变了科学的认知框架。这种能力被报告描述为“理论驱动的创造性逻辑”,其关键在于人类能够超越已有数据和模式,主动寻找验证新理论的方法。

相比之下,AI的“后验推断”仅能基于已有数据的相关性得出结论,缺乏主动提出新假设的能力。AI无法自发质疑现有数据的局限性,也无法根据理论构建逻辑去寻找全新路径。例如,如果训练数据中充斥错误或偏颇的观点,AI的输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偏差的影响。而人类则能够凭借理论和直觉,在数据不完备或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仍能推导出潜在的正确方向。

报告进一步指出,AI缺乏验证新理论的机制是其生成新知识的主要障碍。尽管AI可以通过模式匹配生成看似合理的预测,但这些预测并非源于对理论逻辑的深入理解。例如,AI在科学发现领域的应用中,只能通过已有实验数据推断已知规律,却无法像科学家那样,提出全新的假设并设计实验去验证。

综上,AI的局限在于其学习和推断过程完全基于过去的数据,这使得它在处理已有信息时表现出色,但在应对全新或未知领域时显得乏力。人类的前瞻性推理和理论驱动逻辑,使我们能够突破数据的限制,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从而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这种能力不仅定义了人类认知的独特性,也为AI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如何结合AI的效率优势和人类的理论能力,仍是未来智能研究的核心挑战。

对未来的启示:如何在人类与AI之间架桥?

牛津大学的报告在深入分析AI与人类认知的本质差异后,提出了若干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建议,聚焦于如何在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与AI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之间架设桥梁。报告指出,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需求,更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提升决策效率的核心路径。以下三个方面是报告提出的主要方向。

1. 人类-人工智能混合系统:结合优势,共同应对不确定性

报告建议构建“人机协作”的混合系统,将AI的高速计算能力与人类的理论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结合,以应对高度复杂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例如,在医学诊断中,AI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患者数据并提出可能的诊断方案,而医生则通过对患者的综合评估和临床经验进行判断,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样的协作方式不仅提升了效率,还确保了结果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这一混合系统的核心在于角色分工:AI负责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人类则专注于决策的战略层面,特别是需要理论构建和创新的领域。例如,在经济政策制定中,AI可以通过数据建模预测市场趋势,而人类政策制定者则可根据社会需求和伦理标准,设计出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政策。通过分工协作,混合系统能够突破单一智能体的能力局限,形成一种综合优势。

2. 以理论为核心的教育与发展:保留人类独特的创造性

报告强调,人类的优势在于其理论构建能力,而这一能力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不断加强。在AI时代,单纯依赖于数据分析和模式匹配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削弱人类的创新潜力。因此,未来的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前瞻性推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现实问题中提出原创性解决方案。

例如,在科学研究领域,与其强调对现有理论的记忆和重复,不如通过跨学科教育和项目实践,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审视问题,培养他们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报告指出,这种理论驱动的思维方式,不仅是人类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基础。

此外,报告还提到,要重视教育中的价值观和伦理培养。学生不仅要懂得如何使用AI工具,更要理解技术背后的社会影响,从而在设计技术和决策时,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 AI的应用边界与伦理考量:谨防技术滥用

报告警告,在广泛应用AI于社会决策时,必须清晰界定AI的边界,避免因过度依赖数据驱动的算法而削弱人类在价值判断中的核心作用。AI固然在效率上表现卓越,但其决策逻辑建立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可能因数据偏差或历史不公而放大社会问题。例如,在司法系统中,AI若基于偏倚的数据训练,可能导致决策中的系统性歧视。

因此,报告建议,在涉及伦理和社会影响的重要领域,如医疗、司法、公共政策等,AI的角色应被限制为辅助工具,而非主要决策者。人类应始终保持对核心价值观的把控,确保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

此外,报告还呼吁全球范围内制定统一的AI伦理框架,为AI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道德指导。例如,如何在数据隐私和技术效率之间取得平衡?如何确保AI算法透明、公正并可审查?这些问题亟需全球合作解决。

结语

牛津大学的这份报告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尽管AI在许多领域表现卓越,但它无法替代人类认知中的理论驱动力。报告呼吁我们重视理论在认知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警惕将AI视为万能工具的倾向。

展望未来,人类与AI的结合可能会开创全新的认知模式。然而,只有在明确AI的局限并发挥人类独特优势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迈向智能技术的黄金时代。

阅读报告全文,请访问欧米伽研究所的“未来知识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知识库是“ 欧米伽 未来研究所”建立的在线知识库平台,收藏的资料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脑科学、互联网、超级智能,数智大脑、能源、军事、经济、人类风险等等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目前拥有超过8000篇重要资料。每周更新不少于100篇世界范围最新研究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