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视觉艺术领域“未来对话”活动于11月15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本次“未来对话”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视觉艺术领域的首次正式合作。活动以“变相与相变”为主题,邀请11位国内外深具影响力的专业学者、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在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融合视野之下的视觉艺术新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觉艺术领域“未来对话”、活动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会嘉宾大合影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唐颖琪分别为活动致辞。双方都对这次合作表示了感谢与期待,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双方机构的深度联系。依托上海这座开放包容、多元并蓄的城市,鼓励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视觉艺术创新,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与时代同频共振,助推跨界合作,不断激发创新思维和艺术实践,探索视觉艺术的新形式和新表达,共同描绘未来艺术盛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半场论坛以“科艺融合下的视觉表现新探索”为题

对话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以“科艺融合下的视觉表现新探索”为题,交流嘉宾包括雷内·艾丽西亚·史密斯(René Alicia Smith,南非金山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龙雨(知名艺术史学者、策展人)、王凯梅(HOW昊美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蒋飞(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胡特(概念设计艺术家与资深技术美术)、李谦升(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主任)。

其中,胡特与雷内·艾丽西亚·史密斯进行了主旨演讲。胡特将自身创作实践作为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利用数字艺术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而史密斯院长则分享了她参与创立非洲最大数字艺术节——Fak'ugesi数字创新节的相关经验。在圆桌对谈的环节,嘉宾们针对人工智能与视觉艺术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王凯梅分享了近年来昊美术馆举办过的数字艺术相关的精彩展览。蒋飞介绍了他的团队关于艺术与科技的多项实践,并提出如何与AI共生是他重点考虑的问题。李龙雨则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工作效率变高的同时,也要注意人类精神世界面临凋零的迫切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半场论坛以“传统文化的视觉转译与创新表达”为题

下半场以“传统文化的视觉转译与创新表达”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及圆桌对谈。出席的嘉宾有周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装束复原”联合发起人)、唐克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导)、 皮耶罗·阿列克斯·马拉(Pietro Alex Marra,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专业教授/艺术家)、周旸(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江洋(英国赫尔大学沉浸式设计教授/博导)。唐克扬讲述了他对图像、语言、空间三者在美术馆中的关系及其呈现路径的深度思考,引发了听众对美术馆空间及艺术作品关系的反思。马拉教授借助AI技术对米开朗基罗、梵高等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进行当代创新演绎,并分享了精彩的数字艺术作品案例。在圆桌对谈中,周旸介绍了中国丝绸纹样的历代演变历程及其对于视觉艺术内容的重要贡献,指出审美依然是丝绸艺术价值的重要判断指标,而不是依靠算法的无意义的复制。周方用装束复原阐释了中国丝绸的世界性美学价值,并展示了其团队的视频作品。江洋为大家介绍了她主持的英国国家人文与艺术基金委员会的“沉浸式时尚”项目,介绍了如何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影响了以哈里斯花呢为代表的传统纺织品的可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观众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一位专程从长沙赶来的同学引起了嘉宾们的关注。该同学不仅向现场专家请教了专业问题,还根据本次对话主题撰写了三千字的个人解读,并为每一位嘉宾赠送了自制的书签作品。她说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高水准艺术论坛,让她有机会亲历艺术领域前辈们对于当下及未来视觉艺术的思考与阐释。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肩负着引领当代艺术创作的潮流风向与力推文艺精品的重任。此次与作为中国美术教育排头兵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强强联合更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双方期望基于共同的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长期的视觉领域艺术合作,持续推动高校教育与上海文化品牌深度结合,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培养、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不断提升上海的国际卓越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