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虑、心理压力大、抑郁……不是每个人的博士道路都一帆风顺。不少人在读博之后才发现自己似乎并不适合走这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其中强调优化培养过程,强化分流退出和多向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不一定是最终出路,不能继续读博的学生依旧还有其他的人生路径可以选择。

按时毕业,遥遥无期

博士生分流是指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术表现、研究能力和职业规划等因素,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进行分流,引导他们转向其他发展路径,如转硕、就业等。

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就指出要“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士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其毕业难度和学术压力尤为显著。青塔对2018年到2023年全国博士预计毕业人数和博士实际毕业人数进行了统计对比,每年的博士预计毕业人数和博士实际毕业人数都有非常大的差值,超5成的博士生不能按时毕业

毕业要求高、教育环境不适应、屡碰研究瓶颈、心理状态不佳……延毕对于博士生来说早已不是鲜事。

今年11月份,成都理工大学发布了《关于对2024超最长修业年限研究生拟给予退学处理决定的公告》,将5名学制3年的博士生退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份,华北电力大学对13名超最长学习年限全日制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其中包含10名博士研究生;7月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拟对超过最长修业年限且不符合结业条件的25名双证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其中包含7名博士研究生……2021年1月份,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曾一次性对125名博士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

对于很多博士研究生而言,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扩招之下,挑战依旧

近几年,我国博士持续扩招。2023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0.17万人,比上年增长4.76%。其中,招收博士生15.33万人,比上年增长10.29%。2013年,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比上年增加2.17万人,增长3.68%,其中,博士生招生7.05万人。从2013到2023,10年的时间,招收博士生数量翻了一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士的数量增多不代表培养标准降低,扩招之下,博士生的求学之路或将面临更多挑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锋亮教授称随着博士生数量的增加,学术资源和就业机会的竞争可能会变得更加激烈;随着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对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控制,博士生在各个培养阶段都将面临更为严格的考核。这些因素无疑会增加博士生的心理负担、学业压力、学术压力、经济压力,以及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就业压力。

“读博就是一场和不确定性的斗争。” 齐威是北京某“双一流”高校计算机专业的2018级直博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他这样说道。5年制的博士,齐威已经读了7年。最新一篇被接收的论文,他写了三个月,投稿却投了一年。实验结果不确定、导师意见不确定、论文发表不确定、还有未来就业不确定。他每天能确定的,只有离毕业还差多少篇论文,以及手里的横向课题还有多少字的方案要写。

像齐威这样苦于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还有很多,不管是基于为读博困难的学生提供其他发展路径的考量,还是基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需求,博士分流的必要性日益显著。建立灵活、人性化的博士分流机制,为博士生提供更多样化的人生选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分流探索,直面阻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在《科学网》的采访中提到,要提高博士生质量,就要让有能力、动机强的博士生继续攻读,让能力差、动机较弱的博士生离开读博的轨道。近年来,博士生分流制度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实施分流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难看出大部分高校最多都给予博士生2-3次考核机会,不通过者将面临延期、博转硕、转专业、换学科、专业学位、肄业、结业或退学等分流选择。

分流制度在不断完善,但目前国内高校实行博士生分流制度时仍会遇到很多阻碍,陈洪捷提到过有学生主动提出分流转为硕士,但是导师不同意放行,原因是学生读博士周期长,能够为导师的课题产出作出贡献。在导师将博士生视为科研劳动力的情况下,博士生的分流面临来自导师的阻力

此外,李锋亮指出,分流制度目前单就制度的文本而言是闭环的,目前的堵点还在实施上,而之所以实施不通畅,主要是分流博士生的选择项不多。很多博士生认为如果自己不继续攻博,仅拿一个硕士学历将大大降低就业市场竞争力。因此,接下来的探索重点是增加被分流博士生的“多向选择”

对于这场和不确定性的斗争,策略和结果不仅受学校博士培养机制的影响,也取决于个人的坚韧与智慧。期望各高校日后能推出更加合理多元的分流机制,完善对博士和导师的培养方案,同时鼓励每位博士生在面对挑战时,能够理性地评估自身的学术进展和职业规划,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大路走尽还有小路,只要不停地走就有数不尽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