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积利油画《老茶馆-成都彭镇》

一百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借疯人之口喊出那句振聋发聩的话:满眼中国史,竟是一部“吃人史”。他痛斥的是所谓封建仁义道德对人的戕害。

当我们再次审视中国历史,还会发现另一种“吃人”。

翻开从前的史书、历史教材,我们读到的多是“帝王将相的励志史”,“国家更迭的战争史”,至于普普通通、活生生的人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生活,几乎一片空白。

如想了解古代人真实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宋代人的《清明上河图》提供了一些市井图景。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也深入刻画了一百年前的京城市民如何生活、社会变迁何等摧残普通人。

但大多数时候,历史并不会如此书写。我们悲哀地发现,四五千年来的普通人,要么被历史“吃掉了”,要么成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万骨”,有时甚至连一个数字都算不上。总之,普通人的社会生活踪迹难寻。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状况?

从前的史官,既没有责任写,也缺少那种情怀;如今的历史学家,既缺少这种意识,也大多不愿意做那样的学问。

年轻的历史学者们受到的是类似这样的训诫:“只有做重大题材,才可能成为杰出(出名)的历史学家”。

而直到成都人王笛一系列专注普通人和基层社会的历史作品问世,我们才摆脱了历史窠臼的层层遮蔽,洞见到某些真实却不为人知的历史:

·通过《袍哥》,王笛为1949年之前活跃于四川的这一民间秘密社会立传;

·通过《历史的微声》,王笛用近40年的读史观察,发现民众的真实声音;

·通过《茶馆》《那间街角的茶铺》,王笛书写20世纪百年间四川茶馆风貌变迁,一改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公共空间的误读;

·通过《走进中国城市内部》《跨出封闭的世界》等作品,王笛更致力于发现“权力怎样引导甚至挤压地方文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性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微观 史学家 王笛

自1980年起,王笛便因站在微观视角,持续为中国社会和普通人立传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中国微观史第一人”。而《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不仅是他40余年微观史研究后的大成之作,更有3大特点不得不提:

●宏观洞见+微观考量,一部“反吃人的历史”:

在《碌碌有为》中,王笛不仅宏观分析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信仰、民间等诸多面相,更不同于大而化之的社会史中的“无人区”,透过“一个村庄如何建立、集市怎样展开、家住山西洪洞大槐树因何而来”等真实事件下的丰富细节,还原出一个个不能青史留名,但却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政治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一本融通视野的微观中国社会史

本书虽是微观史代表作,却综合运用各学科分析范式,尤其涉足社会史中较少参照的人类学、民俗学视角。

《南方周末》曾高度评价:“这本书自有它的学术企图,可我更喜欢把它作为茶馆的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甚或日常生活史来读”。

●通俗好读更引人深思:

本书给人的最大感受,是既有无数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之处,又给人发人深省,心有戚戚之叹。

人们能在其中感受到古代百姓的“真实气息”,更能在“权力干涉人们的日常生活后,人们予以回应”等历史细节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反思如何在“被碌碌无为“的当下,展现出“碌碌有为”的尊严和答案。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包含《碌碌有为》在内的“王笛作品集”(含签名书),摆脱历史窠臼的层层遮蔽,洞见真实却不为人知的历史。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签名书):

添加:Leonardo20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