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华大学教授、现任西湖大学董事会主席钱颖一,曾对中美教育做过这样的对比:

中国教育特点是均值高却方差小,均值高意味着平均受教育水平高,这是优势,但方差小意味着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

在哈佛、斯坦福求学和任教的他也发现,美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虽然因为快乐教育导致均值水平低,但创新人才却频出。

这也是美式教育里最值得学习的一件事:与其将每个都打磨成同质化的标准品,不如看见每个孩子,像打磨艺术品一样让长板足够长。

但能看懂并学会这一层,国内屈指可数。今天我要聊的这所学校——昆山狄邦华曜学校——就是其中难得代表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美国回到上海

“妈妈,这里太像美国学校了!”

三年前,因为先生工作调动回国,不希望分居的Sunny犹豫许久,决定放弃到手的顶级美高录取,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中国上学。

第一件事就是为孩子们选择一所适合的学校。

浩如牛毛的信息看得她是眼花缭乱,她拿出了当年刚去美国时候研究学区房的探究劲,一步步推导出了教育路线——


Step 1公立还是双语?

对于孩子来说,从美国回到中国是个很大的变化,考虑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适应程度,就选择了双语学校。

Step 2美式学校还是英式学校?

对于在美国上学回国的孩子来说,适应最好的一定是跟美国越像的学校。

Step 3美式学校还是英式学校?

老大中文不好,读IB需要学中文有困难,未来本科想去美国留学,所以就选了AP。

Step 4个性化还是只卷学术学校?

如果在美国呆了几年的孩子去一所学术名声在外的学校,大概率卷不动,而且卷也不适合孩子的长期发展。

最后,全家选中了几所学校去访校、体验和面谈。

已经9年级的大儿子迅速确定了就想去狄邦华曜,原因也很简单,在一天深度体验日里,他感受到了学校真实的气质:

“这里最像我在美国的学校,外教特别多,授课语言几乎全英文,走班制,还有我最爱的辩论队,也正在筹备橄榄球队!”

儿子眼光很毒,这所位于上海周边、打造美式纯正教育的学校,吸引了不少像他这样从美国回来的孩子们。

当时小儿子还小,就近去了家门口一所双语名校。三年后,我惊讶地得知,老二Jerry也从上海转去了哥哥在的学校,我好奇地去打听了下原因,这个决定竟然是7年级时弟弟自己做出来的。

“我们全家经常会一起聊天,聊到学校内会发生什么,他发现哥哥在自己的学校里主持了毕业典礼,公众号也会报道哥哥,他说我也挺优秀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我也需要被看见,我要去哥哥的学校,相信在那里我也会像哥哥一样被看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过去,哥哥已经在热爱的领域迅速成长

到底这个学校适不适合老二呢?Sunny带着老二参加了两次学校体验日。

跟别的学校走马观花不同,在这一天安排里,除了听宣讲逛校园外,还会深度模拟入校后的一天,让孩子们在学校里生活一天,走进教室去上课,在校内吃中饭,参加课后活动等。

这样才能深度感受到校园的气质,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第一次体验日他体验了戏剧课特别喜欢,入学后还特意选了这个老师的课。第二次他先上了数学课和英文课,老师用一种很新鲜的方法引导孩子,他和哥哥一样,说像极了美国上学时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头脏辫跟周杰伦一起工作过的戏剧课老师Matt

因为在中美几次转学的经历,注重细节的老二也熏陶出了一整套择校方法,

看完硬件后,还得看软件:

同学走出来是朝气蓬勃、垂头丧气还是严肃的,老师和同学在路上遇到会不会互相打招呼,设想我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愿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每次在学校呆了一天后,他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弟弟来说,从美国到中国实现了无缝衔接

02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

“还是卷为什么要转学呢?”

我去学校的那天恰好是一个秋日晴天,从上海市中心开过去不到一小时,蓝天白云绿草映着红砖墙,让我恍惚回到了美国精英寄宿私校。

一开始被颜值吸引的,还有正在读9年级的Angela:

“学校美得跟大使馆似的。”而参加完一整天的体验开放日,真实体验后,她说选择来到这里是“始于颜值忠于气质”

她从小就读于公立名校,尤其进入初二后,早上6点半到校,9点半才放学,周末假期也被补课塞满的生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我是一个处在青春年华的学生,所以我先得是一个处在青春的人,其次才是一个学生。我喜欢学校是把我当成一个活生生有情感的人。但当时学校让我感觉自己只能是学生,是不是人不没人时间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自嘲择校时的自己是“唯唯诺诺的体制内小女孩”,从小在排名文化下长大,然而根据排名去看了一圈学校后,都没有心仪的。

直到无意间看到了狄邦华曜体验日,第一反应是好奇,什么样的学校会留一天给我们来深度感受呢?一定是高度尊重学生,希望他们能做出适配选择的学校。

于是,她直接报了名,当天一早就和妈妈一起拖着行李箱站在了学校门口,而在一天的深度体验后,她深深喜欢上了这里:

“其他学校都在讲成绩,课程排得也非常紧,考试也超纲,我又不是从体制内转来到另一所体制内去的,为什么还要被一个权威性未知的排名绑架呢?都要卷,我为什么要转学呢?”

入校后,最让她惊喜的就是学校是把体验日里的一切都落实到了位,“我感受到的一切,原来就是校园里日常发生的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7日有一场深度校园体验日,体验真实美式学校的一天,面向托班至10年级家庭。机会难得,推荐全家一起去。

在美式教育里,很核心的关键是过程性评价:除了考试外,每节课有个人表现分。

这源自全校上下对于长期主义的高标准严要求,不会因为短期功利目标而妥协。

Sunny举了个例子:“大儿子特别喜欢生物,成绩也非常好,没想到期末成绩发下来才是个B。

原来是有次考试同学抄他了,牵扯到了学术诚信,得了0分。他还在做一个生态系统的项目,却因为生病了没早点请假而没做完。

我问老师有没有可能网开一面。但是这位在美国生活教书了12年书的老师很坚决地回绝了:如果在美国出现这样的学术诚信问题后果会非常严重,希望孩子吸取教训,这对他长期有帮助。”

老师的诚恳也说服了她:“我有很多朋友小孩在美国上高中,遇到这种问题可能直接被开除,这么有原则的老师很让家长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狄邦教育集团在在海外口碑非常好,跟国内知名公校开设国际部如人大附中、杭外等合作开设了国际部,剑桥官方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其是国内录取人数最多的集团第二名。

放心的还有大学。

在提交大学申请时候,最关键的是学生的成绩单,导致有的人铤而走险全给高分造假。其实,跟所谓的漂亮成就单比情况,学校的声誉更为重要——

学校越注重学术诚信,含金量就会更高,也会更得大学招生官的青睐。

狄邦华曜目前出了两届毕业生,一届比一届走向好。今年有个孩子拿了藤校康奈尔录,几乎所有学生都去了自己喜欢的大学和专业。

这里有一个很曲折的故事:

原本按照校外留学顾问规划的学霸模板提交了文书,而校内升学指导却建议她能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自己,而不是套用公式。

于是,她推翻了原本的文书,很快就重写了一版本提交给了大学,果然拿到了心仪的录取。

这何尝不是在中国升学内卷导致作弊频出,诚信危机让录取越发艰难的当下,大学为坚持诚信的狄邦华曜发出的一张认证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03

美式教育里到底有什么?

“妈妈,我肯定不带手机去学校”

老二入学后的第三个月了,按照Sunny的话说是“有意外也有惊喜”

意外的是第一次数学考试竟然因为看不懂题目而不会做,原来回到上海后的学校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英文数学课,而狄邦华曜的英文授课比例却远超于此。

这件小事打破了Sunny对于上海名校的滤镜。

惊喜的是在难得践行美式教育精髓的学校里,看到了孩子身上积极的变化。

其一个性化

学校会根据每个孩子定制课表,分层教学,一人一张课表,在保障学术的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孩子长板更长。

我在学校呆了一天,深刻理解了这句写起来不过几十个字背后的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走进教学楼,我一眼就认出了Sunny的大儿子,一看教室里只有他一个人,这是他的西班牙语课,因为水平比较高,就享受了一对一的待遇;

在一节化学课上,有一个小女孩明显比其他人小,老师告诉我,才8年级的她因为化学成绩突出,已经来上10年级的课了……

背靠狄邦集团,还有知名外教招聘平台和其他校区的支持:

“今年只有儿子一个人选了AP英美文学,学校从其他校区安排了一个好老师来给他上网课,省去了出去补课的烦恼。”

其二责任感

正在读6年级的Yolanda妈妈对此深有感触。每个新学年,老生会带着新生熟悉跑班的场景。

没多久,孩子就知道了要规划好自己的课表,一到课间就穿梭在教学楼里,找到不同科目的教室,一点点学会了独立。

培养责任感最难的,就是敢于让学生承担小“代价”。

“有一次老师说在要带某本课外书,孩子忘了带,当天的课堂表现直接就记了0分,就长了记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unny提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学校规定谁偷偷带手机就会被没收一个学期。之前学校也有类似规定,老师也就睁只眼闭只眼,都偷偷带了。

她怕晚上接孩子不方便就问儿子现在要不要带,他坚决不肯带:

“我有同学手机就被没收了一个学期,所以我不能冒这个风险。”

制定规则是容易的,如何去落地执行规则,也是外人难以看到却最为关键的地方。

而在潜移默化下,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起责任,从功利角度来看,这也是大学招生选拔孩子时候最为“玄学”也最重要的因素。

其三主动性

上了一天课后,我发现课堂活跃度非常高,几乎没有学生在走神,课堂里也会有很多小细节,花很多小心思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学习变得更积极,是所有我遇到的学生家长给我的共同反馈。

在Yolanda的英文课上,最后15分钟的时候,老师准备了一个练习:通过一段简要描述去寻找散落在教室各处的故事碎片,并按照顺序将其组合起来,难度可不低,但孩子们却甘之如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很明显能从孩子的作业上感受上课的质量,不走神,不发愣,效率很高。”

Yolanda妈妈明显地感受孩子的积极变化,“回来还经常念叨着课上教了什么,作业很难,但孩子却完成得很认真,进步很大。”

Angela对自己上过的两类生物和化学课也做了个对比——

在体制内时,做实验的课时非常少,还要考核酒精灯点火动作的标准程度。但在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自由发挥创造力,我拍了个自制苏打水的视频,发到了网上惹来了很多人羡慕,原来化学还可以这样玩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物课在生物实验室上,老师办公室就在这里,学生们走班。

其四社区感

美式学校特别爱说一个词:社区。这也是养育一个孩子需要的“村庄”力量。

Yolanda妈妈提到,从几年前创校的第一次体验日到现在,从校长到老师都可以喊出每个孩子的名字,特别有归属感。

放弃了重点公立的Angela也说,她终于不用再害怕因为同学要超过自己而焦虑,也不用担心老师板着一张扑克脸指责自己,而是自由地享受友谊,把老师处成亦师亦友的关系。

“很多从小读体制外的同学并不知道,这种平等的校园环境,是多么稀缺和奢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乌克兰的舞蹈老师Dan,Sunny说他记得每个孩子的名字和好朋友

而Sunny在两个儿子转过来后,逃离了上海内卷大环境的她,也参加了了不少家长社团,如手碟社,棒垒球队等,家长志愿者组织去帮助特殊儿童:

“不仅儿子被看见了,曾经焦虑的我,也有了更好的生活。”

回想起曾经为了择校而深陷的焦虑,她说走过后才发现,那些情绪只会影响自己和孩子。

“与其思前想后,不如行动起来,带孩子去,多去听,多带孩子去深度体验,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自己。”

唯有这样,均值高、个性化强的教育,才能在家校合力下成为可能。

活动预告

真正回归到个体的美式教育

今年的深度体验日来了

面向托班至10年级家庭

欢迎带孩子一起去

体验国际教育的一天

声明:文内根据相关法规需标为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