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点即便到了美国,华人家庭也难免拥有名校情结。但在美国生活九年后,这位有美国求学经验、且家人工作在藤校的妈妈发现,名校有时更像围城,城外的人拼命往里挤、但城内的人却累得往外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留学全知道 (ID: EduKnow)

文丨卯卯 编丨Lulu

近年来,为了让孩子在大学申请中提前“占得先机”,越来越多国内家庭开始考虑美国私立高中,甚至是初中,陪读甚至“骨肉分离”也要抢跑到位。

顶级美本的“卷”,被焦虑的家长们前置化到美高、美初。

今年是Jessie举家搬到美国工作的第九年。

Jessie在美国诞下两个孩子,一路跨越不同城市,带着两个孩子从公立学校读到私立学校,丈夫也在顶级美国大学工作——看起来,Jessie一家在名校申请路上,已经占尽先发优势。

但她却告诉我们,在初高中之前,美国的华人家庭从小学阶段就已经卷翻天了,他们一家人甚至有意“躲避”华人社群的鸡娃氛围;而丈夫的名校工作经历,更让她对孩子未来的名校梦狠狠祛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私校不是因为“精英”

是公立太不靠谱了!

为了学历和职业上的进一步提升,在魔都工作生活多年的Jessie和丈夫,9年前毅然决定赴美读书工作——这样一个决定,也改变了他们和未来孩子的人生路径。

来美国后,Jessie陆续有了两个孩子,如今哥哥Oscar已经8岁,妹妹也已经两岁半。

虽然Oscar才8岁,但是搬家和择校的经历,也颇有一番折腾。

前几年,Jessie一家生活的地方在一个大学城,本身又是个小城镇,这两点导致当地的环境、学风、人种分布都比较单纯,公立和私立学校差别都不大。如果一家人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Jessie考虑的是就让Oscar读公立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巧的是,就在Oscar要读小学的时候,由于丈夫工作变动,进入一所藤校工作,一家人不得不随着搬到大学所在的一个大城市。

生活和教育的选择变得截然不同。

整座城市里,墨西哥裔和黑人加起来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整个公立教育系统的质量也并不理想。

当地评分最高的一所公立小学也只有7分。刚来的时候,Jessie还没想到上私立,想着7分的学校也不算差了,读完一年才发现,公立真不行!

一个班上一共二三十个学生,背景和族裔情况都又杂又乱,又只有一个老师照管。

此前所在的小城镇,公立一个班十五六个学生,家长们也大多是大学教职工,从班级规模到氛围素质,都完全不一样。

学生一多,老师就特别忙,无法很好兼顾到每个孩子。家长和老师沟通也只能靠app交流,没法及时得到老师的回复。

基于这些情况,读了一年后,Jessie就毅然让Oscar转到私立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选择的这所私立学校是从小学到9年级一贯制的,全校四百个左右学生里,华人占比约1/10,学校开设了西班牙语和中文两门外语课,中文老师也安排了两个,足见学校对华人群体的重视。

至于费用,在5年级之前,私立小学的学费每年是3.3万刀,5-9年级则会增加到4万多刀每年。

此外私立学校也不像公立会提供免费食堂,如果订餐,每一餐都在10美金以上

要么就是自己带饭,学校也没有微波炉可以加热,带饭只能被迫“白人饭”。

学校每天下午3点放学,从放学到家长下班可以接走孩子的这段时间可以选择托管,每天费用在80刀;

如果想在托管时间让孩子学个乐器或者球类运动,则每个小时额外交25美金左右。

学费、餐费以及其他费用合计算下来,每年近5万美元,和在国内选择国际化教育路线,似乎相差无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的华人家庭

让我望而生畏

从小城镇搬到目前这所大城市后,总得来说,这边华人数量不像加州那么多,而且Jessie一家也在尽量避免被裹挟到华人社区的“鸡血”氛围中去。

原因无他,华人家长们都太焦虑了!

Jessie接触到的为数不多几个华人家庭,无论是在美定居、还是陪读父母,都非常拼。

在这个圈子里,大家只要聚在一起开始聊天,问好打完招呼后,马上会开始问,“你家孩子上什么兴趣班?”“哪个学校怎么样?哪个班好?”“有什么好的老师推荐?”

焦虑如藤蔓般缠着华人父母的脖子,大家彼此越靠近,越被焦虑感缠绕到窒息。

作为双职工家庭里的妈妈,Jessie不想被焦虑淹没,选择主动“出局”。

选择私立学校也有这个原因:让老师对孩子多关注一些,自己投入教育的精力就可以少一些。

Jessie对儿子也并非完全放养的状态。

Oscar学过一段时间国际象棋,后面自己没兴趣了才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暑假时,Oscar告诉妈妈,自己想学长笛,这才又开始学长笛。

此外,美国人和国内鸡娃很不同的一点在于体育运动。

“体育爬藤”是这几年才在国内变得热门起来,而这在美国则是和学术并重、甚至更重要的鸡娃关键。

在这样的氛围下,Oscar也一直接触体育运动。足球是他一直坚持的运动,每周中一次训练、周末踢比赛;后来他还通过了游泳的试训,每周要花两个小时在专业俱乐部训练。

“每周五天加上周六的半天,全部都要围绕我们家老大的课后兴趣班来,已经非常忙、压力很大了。

所以我都不敢想象,如果再给孩子补习学术课,再搞什么奥数编程之类的,想想就觉得自己要活不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相对宽松佛系的教育方式下,Jessie已经感受到了不小的带娃压力。而接触到的华人家庭更令她咋舌。

之前有一次,Jessie送孩子去上国际象棋课,遇到了另一个华人家长刚带娃下课。

那个妈妈就说,“快、快,我们还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赶去学画画,晚上还有小提琴课呢。”

那个孩子看起来只比Oscar大一两年级,课程安排却紧密到令人窒息。就这么一句话,让Jessie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在现在住的社区里,也有一些华人家庭,但这些家庭的孩子,哪怕是低年级的娃,出门玩的都很少。

学术方面且不论,但大家在体育方面普遍都会选择融入当地环境中,至少报两三门体育项目,除了平时接送训练,周末还要送孩子去打比赛。

Jessie经常遇到小区里另一个孩子的家长。这个孩子从小打冰球,一到周末就从来不在家,到处打比赛——近一点的城市开车去,远的就火车飞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华人家庭在美国的一个教育的缩影。

美国整体上对体育都看得非常重,而事事都力争上游的华人家庭,自然也不能在这点上落后。

人在环境内势必被影响,而有意不想让自己陷入焦虑的Jessie说:“没有办法,你只能主动让自己远离那个焦虑的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逐名校

是一座围城

中国父母,鲜见没有名校情结的。

Jessie和丈夫二人之前都在排名四五十左右的州立大学读博,亲历了美国高等教育。

丈夫目前在一所藤校工作,多年经历下来,Jessie对名校光环已然“祛魅”。

“从我们读博,到我老公现在工作来看,我们已经见识了所谓的顶尖大学是怎么一回事,会发现其实从性价比和教学质量来看,所谓的精英大学和排名,都挺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藤校为例,师资和名气自不必说,但很多学生自己完全在忙碌中丧于迷茫。

Jessie丈夫所在的实验室里,每到暑假就有很多华人或者ABC学生来泡实验室、做项目,只为了刷简历。

但要问他们刷简历是为什么,他们自己也很迷茫,“因为父母让我这样做,可以申请去更好的学校读博,可以找更好的工作。”

被一路鸡上来的名校娃,很多都丧失了自己对人生的规划,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

用一句话形容这群家庭,就是他们都太累了。为了拼上一个名校,耗费了全家人所有的力气,但真正到了那个位置以后,孩子自己还是不知道未来真正要做什么,继续步履不停地刷项目、拼实习、填简历……

好像西西弗斯在无穷无尽推动那个绝望的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essie见过以运动员身份进来的学生,每天固定有6个小时训练,剩下的时间就泡在实验室,整个假期都重复这样的生活。

她不由得回望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我在想,20岁读大学的时候,不正是应该去做一些疯狂的事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里去吗搞得自己担子这么重,真的不值。”

不是说努力奋斗不值得,而是很多名校生并没有清晰的目标。而父母最终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拥有对应的专业能力,最后足以支撑起自己将来的人生。

但这群顶尖优秀的华人小孩,却最终往往陷入迷茫,不少更是囿于自我认知和无价值感等心理问题,这让Jessie望而生畏。

美国这批私立精英大学,学费年年水涨船高,申请人数也动不动破纪录,但录取率却没提高多少。大家都在为名气买单,挤破头先抢到入场券再说。

Jessie对孩子未来的期待是进前100的公立大学就好。她亲历过州立大学的教育,更愿意为教育本身、而不是名气买单,也不想为了名气让孩子早早丧失生命力和自驱力。

让孩子在美国读书,她倍感庆幸的一点是,个体在美国社会的试错成本确实更低。比如大学读了不喜欢的专业,工作几年后想从头再来,职场和整个社会的包容度是很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国内却很容易一步错、步步错,在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关键节点,一旦错过或失足,就容易从此坠落。

没有人天生喜欢焦虑,很多家长实在是“被逼的”。

另一点则是美国学校设置的课程足够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学术课程,Oscar的学校还提供了不同语言学习选择,各种各样的球类运动,戏剧课程等等。孩子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从而觉得学习本身是个很有趣的事情,激发他自主学习的动力——起码不用父母“恐吓”才愿意去学校。

作为美国华人家庭里少见的“佛系”派,Jessie笑称自己“够懒”。她和丈夫都有自己的事业要忙,“懒”的投入过分多精力在孩子身上。

卷到头来,上千万培养的娃毕业月薪五千的故事,我们也已经听过太多。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做起来真不容易。

Jessie说,就她自己而言,关键就两点:

第一是主动远离焦虑的环境,不要泡在鸡娃家长群体中,越想越焦虑。

第二则是家长们要学会修炼自己的心态,对娃教育主打“尽人事听天命”。作为父母把能提供的东西都做到位,再看娃自己能够到哪一步,这样的托举已经足够了。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