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千两百多年前到现在,来龙尾山寻宝的人就一直络绎不绝。漫山遍野的乱石,几乎每一块都被人们翻来看去千百遍。
这龙尾山的石头其实大有来头。它的地质年代可以追溯到十亿年前的震旦纪。这种在火山作用下才形成的板岩拥有独特的材质,用这种石头才能制作出最上乗的——歙砚。
中国是个崇文重学的民族,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称为“文房四宝”。砚台是将墨条研磨成为墨汁的器物,歙砚是中国的四大名砚之一。一方砚台在书写和作画的时候,有非常多的讲究。而歙砚的材质坚实细腻,研磨出来的墨汁滑润,使用的时候不会损伤毛笔。砚池里的墨汁冬季不干,夏季不腐。
中国的文人对砚台的要求不仅仅是实用,还讲究造型和韵味。因此众多的能工巧匠就在砚石上进行创作,用刻刀浓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将自然和技艺完美地结合。
歙砚大师王祖伟每个月都要来龙尾山几次,一转就是大半天,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够发现一块钟意的石头。
龙尾山上漫山遍野的乱石,几乎每一块都被人们翻来看去千百遍。
作为制作歙砚的高手,和砚石打了20多年交道,王祖伟非常清楚哪些是上品的石材。他介绍说,砚石都是自然天成的,有5大类25种之多,大部分都是青璧的颜色。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特征。比如有散布黄点的称为“金星”,而黄色大面积的散开叫做“金晕”;又或者有着细细的纹理,有水墨的韵味称为“眉纹”;而有涟漪层次的就称为“水波纹”。有这些特征的石料都属砚石中的上品,每一块都价值不菲。稀有的东西比较珍贵,越大则越难得、越稀有。据王祖伟所知,最贵的一块砚石卖了300多万 。
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特征,比如有散布黄点的称为“金星”。
把砚石雕刻成为砚台,可以用不同的手法:有直观的写实派,有诗情画意的文人派,也有充满意境的抽象派,这都要靠制砚师傅的构思和设计。开采出来的砚石,每一块的质地和纹理都各有不同,因此必须要因材施艺。王祖伟将一方歙砚展示给记者,说它的石材是歙砚中的名品,叫眉纹。它的纹理像眉毛一样,一道一道的。有水墨画的神韵、油画的质感,看上去似乎有些褶皱、凹凸不平,但是摸上去感觉平滑匀净,大自然的造化奥妙无穷。这件作品创意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眉纹,再现了徽州的田园风貌,所以叫“田歌”。接着他拿起另一方歙砚说,这是歙砚中非常经典的石材,叫“金星”。相传歙砚就是以金星为贵。这方金星毫无瑕疵,非常罕见。而且还有动感,所以我们巧用金星的动感创作了《红楼梦》里的典故,叫“宝琴踏雪寻梅”,恰到好处。
据王祖伟介绍,砚石都是自然天成的,有5大类25种之多,大部分都是青璧的颜色。
在制砚领域,判断水凖的高低不仅仅是看雕刻的技术,更看重的是根据不同石材原料为它赋予全新的构思和设计的能力。现在的安徽歙县是以前古歙州的中心,歙砚也因产地而得名。宋朝时歙州才改名为徽州。南唐的李少微曾经就被任命为这里的砚务官,专门为皇帝开采砚石、雕刻砚台,可见歙砚曾经受到的重视。而众多像苏东坡、欧阳修、米芾、纪晓岚这样的文豪都曾经对歙砚赞不绝口。“徽州砚石润无声,巧施雕琢鬼神惊”的诗句传诵至今。
歴经了千百年,再加上现在矿坑已经禁止开采,极品的砚石已经越来越稀少了。王祖伟的老父亲几个月后就要过70岁生日,他想做一方砚台让老爷子高兴一下。王祖伟是歙县本地人,祖辈都是乡下人家,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年近70岁的老父亲现在身体依然硬朗,也算是手艺人,是四里八乡都知道的篾匠。
制作一方砚台,首先要仔细了解这块砚石的特征。这是一个细心揣摩和构思的过程。王祖伟称之为“相石”,要去看它、发现它,把它最重要的特色挖掘出来,读懂它。
艺术是抽象的,从事歙砚创作,“悟性”往往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王祖伟觉得自己的悟性都是来自生活的体验和不断的磨练。他从事歙砚行业算是科班出身,18岁开始就在职业学校歙砚专业学习,系统地进行了素描、色彩、书法、雕刻等专业的基础训练。毕业后分配到歙砚厂,在制作高级歙砚的创研室里工作。这里制作的每一方歙砚都是精品,这对刚出校门的王祖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
作为制作歙砚的高手,和砚石打了20多年交道,歙砚大师王祖伟非常清楚哪些是上品的石材。
王祖伟想起往事,感叹道,对我个人来说,那个时候是刚刚起步的阶段,能有这么好的平台,把自己的眼界提高,知道了什么是真正好的砚雕艺术,在当时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在歙砚厂里,王祖伟的师傅名叫胡震龙。这位歙砚领域传统文人派的大师制作过很多精美的歙砚。他的砚具有浓厚的国风古韵,构思精巧、诗情画意、刀工细腻。王祖伟的技艺得益于有这样的高人手把手地指点。胡震龙用毕生制砚的心得编写了一部《砚雕十谈》的教材,记录了砚雕工艺的各个细节。王祖伟能够把这部教材倒背如流,认真和刻苦让他对砚雕的领悟越来越深入。
歙砚领域传统文人派大师胡震龙,用毕生制砚的心得,编写了一部《砚雕十谈》,以记录砚雕工艺的各个细节。
为了父亲的七十大寿,先前找到的砚石被王祖伟反反复复研究了一个多月。他不太想去雕刻传统的福寿元素,总觉得太过于平常。他努力回忆着父亲生活中的点滴,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几乎都是父亲每天不停手操劳的身影,这让他忽然有了灵感:因为父亲的手艺是编竹篾,所以他准备给父亲雕刻一块带有竹编纹理的歙砚,并且取名“竹编情深”。
王祖伟说,当这个创作思路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就可以在砚石上勾勒草图了,这样有助于直观分析雕刻的走向。
歙砚从古到今,一直都以古朴、雅致的韵味着称,但形态和雕刻技法却在不断演变。唐代常见的是简洁大方的箕型歙砚;宋代最流行抄手砚,抄手砚会将砚底挖空,两边为足,可用手抄底托起。说起抄手砚,王祖伟解释说,过去的文房四宝都是书童挑的,比如说进京赶考,路途遥远,很重。古代的制砚师很有智慧,把里面挖掉以后,就减轻重量了。
随着朝代更迭、审美的变化,歙砚的造型和工艺愈发复杂。在雕刻方面又融合了徽派文化细腻的风格。山水亭台、人物神态,手法精妙传神。而砚池的开挖也能做到相互呼应,因而显得十分协调。
文房四宝里,笔墨纸都是消耗品,而砚台却是可以终生收藏,成为传世的珍品。所以古往今来,歙砚无论是简约大方的,还是变化生动的,都考验着制砚师傅在文学、艺术、美学、手工艺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雕砚的第一步是粗坯成型,用凿和铲的方式修整砚石的造型。
制作歙砚要有各种尺寸和造型的刻刀30多种,首先要将砚石进行切割,去除质地不好的地方,形成大概的轮廓。歙砚砚石的硬度有莫氏4度左右,比玉石稍软。雕砚的第一步是粗坯成型,用凿和铲的方式修整砚石的造型。制作“竹编情深”时,王祖伟先在砚边和砚底的位置雕刻出竹编的纹理。这是浅浮雕的手法,需要持刀稳健、刀工精细。在歙砚里,这方砚台算是小的,用到的技法并不多。
而王祖伟的另一件作品,砚石重达500多斤,所用的雕刻技法就复杂多了,运用更为丰富的深浅雕刻以及镂空雕刻手法勾勒出细节、刻画出线条。这方名为“旭日东升”的歙砚宛如大海中升起的太阳,富有意境地雕刻出了海浪的层次。王祖伟特意保留了砚石上红色的石皮,渲染出旭日染红海浪的气氛。这方砚台虽然还没有完工,但不难看出王祖伟制砚方面高超的技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特征,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和审美观念。歙砚作为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从古至今追求着自然之美、雕刻之美和文化之美。王祖伟在这里成长、与歙砚结缘,他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门传统的技艺,还有更多的幸福和甜蜜。师傅胡震龙的女儿胡斐与他年纪相仿,因为不断接触互相有了好感。对于师傅来说,一个是自己锺爱的徒弟,一个是自己心爱的女儿,这段姻缘也成就了歙砚行当里的一段佳话。
王祖伟是歙县本地人,祖辈都是乡下人家,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
黄山市中心区的屯溪老街,是国内外游客到黄山旅游的必经之地。在这条古朴的街上,王祖伟夫妇有一间歙砚工作室。每天王祖伟专心于歙砚的创作,胡斐打理着生意,照顾家庭。在店里,镇店之宝是一方名为“日破云涛万里红”的歙砚。这方砚是采用诗画一体,工意结合的手法将黄山景致的险、奇、绝、美浓缩于砚石之上。凭藉这方融合黄山美景神韵的作品,王祖伟获得了中国最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如今,王祖伟夫妻相濡以沫20多年,而胡震龙老人已经过世,使得王祖伟更加注重亲情,所以对老父亲的70大寿格外重视。
送给父亲的砚台已经逐渐成形,最后一步就是打磨,需要用不同粗细的砂纸把砚台仔细打磨得圆润光滑,每一个部位都不能急躁或草率。打磨后的“竹编情深”呈现出歙砚黑宝石般的质地,雕刻的竹编纹理细致传神。这方砚传递着王祖伟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歙砚从古到今,一直都以古朴、雅致的韵味着称,但形态和雕刻技法却在不断演变。
现在,王祖伟已经被母校聘请为客座教授。每周他都会给学生们传授雕刻歙砚的技艺。他说,作为一个砚雕艺人,有责任把民族技艺传承下去,但是他也非常焦急,因为学的人越来越少。
歙砚作为中国的四大名砚之一,自然天成的材质承载着徽州的人文气质,艺术家独到的眼光和精凖的手法又赋予其全新的艺术生命,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不希望重复自己的作品。
王祖伟又在一块新的砚石上寻找着灵感,发挥着想象,开始了全新的创作。
(本文根据五洲传播中心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改编,授权我刊发布)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