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合光
消除贫困和“零饥饿”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高质量的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经验不足、能力短板等因素,一些发展中国家难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在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方面不遗余力,用心为全球减贫抗饥饿事业赋能。
中国的脱贫攻坚为全球减贫抗饥饿事业树立了典范。从2013到2020年,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究其原因,中国政府为脱贫事业制定了清晰的目标,组织严密,执行力强;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承诺;坚持精准扶贫,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扶贫,积极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坚持在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中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有“造血”功能的产业;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推动发达地区同欠发达地区“结对子”互助。这些从具体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认可,马来西亚等多国组织召开了中国脱贫攻坚经验交流会,前来中国“取经”。
在全球减贫抗饥饿事业上,开展农业国际合作是最直接的手段。
从区域角度看,中国推进中非农业合作、中拉农业合作、中国与东南亚农业合作、“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不仅为全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公共品供给,还基于平等对话、理解共识的合作实践,为全球减贫抗饥饿事业注入了发展动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以“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为例,中国与相关国家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与近90个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向多个国家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与共建国家创造了高达1394亿美元的农产品贸易额,帮助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推进乡村减贫,有效促进了共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从合作参与主体角度看,中国推进国际农业合作,既包括中国单边提供的种子、原料、机械、农业技术、农业培训等援助,也包括多方合作援助,如中国—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荷兰、中国—FAO—德国三方合作项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国际培训、科技交流、合作研究、知识分享等。从合作内容来看,包括以关税减免方式开展农产品贸易合作,促进受援助国家对华农产品出口,也包括合作共建农业合作园区、农业技术示范区,还有合作发展农产品电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对外投资等。
多元化的农业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减贫和抗饥饿事业注入了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和更幸福的农民生活。在菲律宾,中国水稻技术的援助让该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每公顷最高产量15吨,是当地传统水稻品种的3倍;在赞比亚,中国支持建设的数万亩辣椒和万寿菊种植基地及加工厂,为当地人提供了7000余个就业岗位……
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各国应该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理念,坚持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为全球减贫抗饥饿事业赋能。中国愿与全球发展中国家一起,通过开展有智慧、有效率,互惠互利、开放共赢的国际农业合作,支持减贫和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助力全球减贫抗饥饿事业开创新的发展局面。(作者是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