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一个春日,刘法玉和儿子张丙显来到江西兴国县烈士陵园。这是她离开故土52年后的第一次回乡。年近七旬的她,本想来祭拜牺牲的第一任丈夫赖来发,却意外听到儿子的惊呼。顺着儿子指向的方向望去,她看到了两块并排的墓碑——一块刻着"红军烈士赖来发永垂不朽",另一块却赫然写着"红军烈士刘法玉永垂不朽"。这一刻,老人颤抖着双手,泪水夺眶而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活生生的人拥有了烈士墓碑?这52年间,她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转折?

一、红色记忆:从童养媳到红军战士(1913-193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3年,江西兴国县双桥乡的一个寒冷冬日,刘法玉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中共有七个子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家人仅靠种植几亩薄田难以维持生计。1920年春天,年仅七岁的刘法玉被送到同村赖家做童养媳。

赖家虽然比刘家境况稍好,但也只是温饱之家。童年的刘法玉除了要干家务活,还要和未来的丈夫赖来发一起到山上采摘野菜、挖掘野果充饥。正是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让她对穷苦百姓的困境有了深刻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冬天,兴国县的革命浪潮开始涌动。当时担任赤卫队队长的赖来发经常向刘法玉讲述共产党的主张。在他的影响下,刘法玉开始参加当地农会组织的活动。1930年初,她参加了一次由共产党组织的农民夜校,这次经历让她对革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年5月,刘法玉主动找到当地党组织,表达了参军的意愿。经过严格审查后,她被分配到红军后勤部门工作。起初,她负责为战士们准备伙食、缝补衣物等工作。在完成这些基础工作的同时,刘法玉还主动学习医疗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表现突出,1931年春天,刘法玉被调到野战医院工作。在这里,她跟随军医学习了包扎、输液等基本医疗技能,并掌握了采集和使用草药的方法。这些技能在后来的长征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2年10月的一天,在部队首长的见证下,刘法玉和赖来发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这对革命伴侣约定要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婚后不久,刘法玉因工作认真负责,多次在战场上抢救伤员有功,于1933年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刘法玉的影响下,赖来发也于1933年底正式加入红军。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命运即将让这对革命伴侣走向不同的道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漫长的长征。刘法玉和赖来发随部队离开了兴国老家,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征程。

临行前,刘法玉回家看望了最后一次父母。她的母亲拉着她的手,叮嘱她一定要平安回来。这一别,竟成了与亲人52年的生离。而此时的刘法玉还不知道,更大的考验正在前方等待着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生死离别:战火中失散的革命伴侣(1934-1935)

1934年11月,长征途中的红军来到湖南省通道县。一支国民党部队对红军展开了突然袭击,战斗在清晨爆发。当时刘法玉正在野战医院为伤员换药,赖来发则在前线阵地执行警戒任务。这场遭遇战持续了整整一天,伤亡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斗结束后,刘法玉得知赖来发所在的连队伤亡惨重。她立即跑到战场上寻找丈夫的下落,但只找到了他留下的一顶沾满血迹的军帽。连队的战友告诉她,赖来发在掩护战友撤退时中弹牺牲。这个消息让刘法玉陷入巨大的悲痛,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强忍着悲伤继续完成医护工作。

1935年1月,红军到达贵州遵义。此时的红军已经伤亡惨重,医疗物资极度匮乏。刘法玉和其他医护人员不得不就地取材,采集野生药草治疗伤员。在一次为伤员采药的过程中,她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袭击。为了躲避追捕,她不得不与大部队暂时失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贵州深山中,刘法玉辗转了近一个月。期间,她得到了当地苗族群众的帮助。一位苗族老人不仅为她提供了躲藏的场所,还教会她使用当地的草药。这段经历让她掌握了更多救治伤员的技能,也加深了她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感情。

2月下旬,刘法玉终于在遵义城外找到了红军部队。然而,此时的红军已经准备继续北上。由于她在深山中受伤,行动不便,组织上决定让她暂时留在当地养伤,并安排她协助地下党开展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决定实际上改变了刘法玉的人生轨迹。当时留下的伤员和地下工作者中,有不少人后来被国民党抓获。为了避免暴露身份,他们不得不改名换姓,隐藏真实身份。刘法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暂时放弃了自己的名字,开始使用"张玉珍"这个化名。

在遵义期间,刘法玉认识了同样因伤留守的地下党员张志祥。两人在共同开展地下工作的过程中互相扶持。张志祥主要负责联络工作,而刘法玉则利用自己的医疗知识,以赤脚医生的身份为当地群众服务,同时秘密救治受伤的革命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6月,国民党在遵义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清剿"行动。为了保护地下组织,刘法玉和张志祥不得不离开遵义,向重庆方向转移。临行前,他们销毁了所有可能暴露身份的文件和物品。这一举动,也让刘法玉与过去的身份彻底切断了联系。

从此,刘法玉开始了新的人生。她不知道的是,就在她离开遵义的同时,她的名字已经被家乡的党组织列入了革命烈士的名单。而她的第一任丈夫赖来发,实际上并未在通道战役中牺牲,而是被打散后加入了另一支红军部队,继续北上长征。这对革命伴侣,就这样在历史的洪流中暂时失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新的人生:以张玉珍身份继续战斗(1935-1949)

1935年下半年,刘法玉化名张玉珍与张志祥抵达重庆。为了掩护身份,两人在当地一家药铺谋得了工作。张玉珍凭借着在红军时期积累的医疗经验,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药铺不仅成为她的谋生之地,更成为了地下党联络的重要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春天,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多名同志被捕。为确保安全,组织上安排张玉珍和张志祥转移到重庆郊区的北碚镇。在这里,两人以夫妻的身份开设了一间小诊所。白天,他们为当地百姓治病;夜晚,诊所则成为地下党员联络和伤员救治的秘密场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大量党政机关、军事单位迁入重庆,使得地下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张玉珍和张志祥的诊所因位置偏僻,成为了地下党重要的秘密联络点。他们不仅为伤员提供医疗救助,还协助传递情报,接应地下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底,张志祥在一次秘密任务中不幸被捕。为了保护组织,他在狱中始终没有暴露任何同志的信息,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秘密处决。失去丈夫后,张玉珍独自经营诊所,继续为革命事业工作。她将诊所改建成了一个药材铺,专门经营各类中草药,这样更便于掩护地下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至1945年间,张玉珍的药材铺成为了重庆地下党组织重要的情报传递站。她利用采购药材的机会,在重庆各地奔走,为党组织传递信息。期间,她还收养了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取名张丙显,以单身母亲的身份抚养他长大。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张玉珍的药材铺多次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搜查,但由于她伪装得很好,始终没有暴露身份。1947年,她协助组织转移了多名受伤的地下党员,其中包括几位在重庆城区被追捕的同志。

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局势日益动荡。张玉珍接到组织指示,将药材铺交给可靠的同志打理,带着儿子张丙显转移到四川农村。在那里,她以游医的身份为当地农民治病,同时发动群众支持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