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堂好的科学课应该什么样?在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的眼中,一堂课上好,若学生提不出任何问题,这便成了最差的课。"好的科学课应当‘疑始疑终’,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当下,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被频繁地提及。11月21日,在由徐汇区教育局主办的2024年徐汇区"汇智教育论坛"上,专家学者共同描绘了科学教育的理想模式。

为创新而学

"科学教育不等于一门科学课,而要在分科体系中建立起沟通的桥梁,用问题串联各学科知识,让学生整体认识世界。"谈及科学教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率先给出广义的概念。

论坛中,多位专家都提及,许多科学界的重要发明几乎都来自各行各业人的细心观察和大胆实践。倪闽景一连给出了好几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梦想发财,他发现人的尿液是黄色的,便猜想尿液里有黄金。为此,他收集了五千升的尿液,没想到意外从中提炼出白磷,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而爱因斯坦在成为科学家之前,他的职业是"公务员"。

物理特级教师出身的倪闽景,欣赏敢于"胡思乱想"的孩子。就像谁也没有想到,出生于音乐世家的赫歇尔会对光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痴迷于制作望远镜,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天王星,从而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伟大不可以做计划。"倪闽景说,很多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孩子,并不是一张试卷能够考出来,需要的不是通过总结既往经验拿高分的人。

专家们在打趣谈及这些科学家的人生经历时,也在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科学教育,要打破原有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未来学校教育,要为创新而学。

在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

2024年,徐汇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如何推进实验区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是不少校长老师们都在探索的主题。

其实,科学素养的培育蕴含在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倪闽景用一个蚊子包的案例加以说明:若被蚊子咬了,有的学生会拍死它,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有的学生还会研究,为什么蚊子咬的包有大有小,有浅有深?这样的人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还有的学生,立刻抓住一个蚊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武器"是什么样子。那么很庆幸,这个学生很有可能就是一位"科学家",具备很好的科学素养。

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专家们的观点交锋中,"重视实践探究"是关键词。

"我们要改变过去学生‘坐着不动’的科学课,因为真正的创新是发生在实验室里、发生在动手探究中的,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火热的科学实践中。"曹培杰说,科学教育不是追求创造一个精美的作品,而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相对于作品是否精美,学习是否真的发生更值得关注。

教师对科学教育理解有限

2021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全国收集了13.1万名小学科学教师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超过70%的小学科学教师为非理工科背景,且70%左右的科学教师为兼职教师。教师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实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有限。

据悉,为了提升科学教育水平,教育部对科学教师的培养启动了一系列的工作。其中也包括,确定上海市徐汇区在内的215个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994所实验学校。

倪闽景提醒,科学课不能盲目追求同样的授课内容和雷同的答案。撬动学生的思维,不是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学得更加多样。"多样化的好处是让缺点与错误也能成为资源与优势。就像一个孩子认为1+1=3",看似简单的错误背后,说不定有他的道理,老师不妨多去问一问。"

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健透露,眼下,上师大教育集团正着手建立一套针对青少年的、科学有效的科学素养评价测试系统,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情景化命题方式,增加试题的开放性,为科学教育的理想模式探路。

作者:张鹏

文:张鹏 图:徐汇区教育局供图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