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简介:

春秋云纹铜禁是春秋中期青铜器,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春秋云纹铜禁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量95.5千克,呈长方形。

春秋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工艺精湛复杂,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文物特征:

春秋云纹铜禁禁长103厘米、通长124厘米、禁宽47.3厘米、通宽68.3厘米、禁高14.5厘米、通高29.5厘米,重达95.5公斤,呈长方形。十二条龙形附兽昂首鼓腹翘尾;头顶的冠饰与两旁的角饰都是浮雕透孔云纹,兽尾插着尾花。兽首面对禁面张嘴吐舌,舌头翻卷着至于禁面上边,其状像是眼睛在盯着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禁底有12个龙形兽支撑着禁身,挺胸凹腰。

云纹铜禁由禁体、12条龙形附兽、12条龙形座兽三部分组成。禁体由禁面及四周侧壁组成,壁厚不足5厘米,中空。在铜禁不足5厘米的厚度中,有五层结构:第五层由特粗直铜梗组成口字型;第四层细铜梗,-端附着在第五层口字型铜梗上,平伸后弯曲向上或者向,上分叉后支撑第三层铜梗;第三层铜梗为较细直梗;第二层立于第三层铜梗上,,是逐渐变得更细的小圆立柱或者下面分叉的人字形立柱。这四层铜梗穿插连接,形成一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支撑着云纹图案,起到稳定及承重作用。第一层亦是最外面一层是云纹,大多由C形纹、变形人字纹和X形纹组成,它们互相交错但不交叉,形成透雕的云纹平面。禁面中间由一块长方形平面铜板组成,在铜板的背面有一根起加强作用的横梁。

底座四角及禁下端承托铜禁的12个座兽的臀部上方有12个浇口,浇口处留有残柱。在禁侧底边每两个座兽的中间点有12个冒口痕迹。

禁的四周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前后各四个,左右两侧各2个。附兽与禁体是卯榫结合,禁体上有12个榫头,12个附兽的肚子上各有一个卯。足兽也是如此,禁底部有12个凸出的柱状,足兽腰部有一个孔,可以穿插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鉴赏:

此禁整体呈长方形,构思非常奇特。铜禁的四周都装饰有透雕的多层云纹, 在云纹的下面,由数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组成错综复杂而又玲珑剔透的花纹。内层以粗而直的铜梗做骨干,中层铜梗稍细且从上而下向两侧伸出后再向,上弯曲,外层的铜梗则最细,呈相互独立的卷草状。内、中、外三层铜梗相互套结,但内层粗铜梗起主要支撑禁身作用。禁面中间留一长方形平整光亮的素面。禁身的上部四周攀附有12条龙形怪兽,前后各4条,左右各2条,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十分壮观。禁的下部是12条虎形怪兽,两长边各3只,四角及两短边各1只,蹲在禁下作为足,支撑着器身。这种错落有致的设计、奇巧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使整件器物霸气十足,形成了神秘而鲜明的艺术效果,叹为观止。

文物价值: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春秋云纹铜禁为其中之一。

据文献记载,中国最早使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初,而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