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阅古维新 探问书史 探寻守正创新的书法正道

——专家学者点评《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刚田(西泠印社副社长)

言恭达先生新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出版,可喜可贺!这是一本研究当代书法的专著。近年来书法研究出了很多新的成果,对前人有很多新的突破,但研究当代书法的论文较少。究其原因,研究古代书法,在前人著述中多可借鉴,引述有据,有许多论据做支撑;而研究当代书法,多为现象的描述与统计数据的罗列,很难具有理论的规范与学术的高度。

恭达先生对当代书法的研究有三个特点:一是立足于当代的立场去重新认识古人、评判古人,将历史遗存的经典赋予当代的价值。如书中第二章的三个标题分别指向近三百年、近百年和近四十年,其立场与视角是站在当代。站在当代追溯历史,在历史中梳理出当代书法新变的根源。二是站在文化高度去认识当代书法的新变,而不仅仅是对现象的陈述与罗列。如本书第三章的三个标题,分别是“书法文化的本体起源”“书法文化的创新精神”“书法文化的实践法度”,都是站在文化的高度、美学的高度用思辨的精神去认识当代,分析当代书法新变的特征与渊源。三是用辩证的方法去研究当代书法,一方面指出当代书法在传承古典中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代精神的弘扬,另一方面从文化的层面上指出当代书法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部著作是一本纯学术著作,表现出的学术高度及思想深度,不是谈玄说道,而是紧扣当代,紧扣实践,是言之有物的理论。这本书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与推进作用。

刘恒(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

言恭达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理论家,在创作上扎根传统,诸体兼善,入古出新,成就卓然。同时他又勤于思考研究,对书法艺术的本质精神与文化价值持久探究,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新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中。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在近几十年从复兴到繁荣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转变和发展,书法的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凸显,使其产生了多姿多彩的面貌。面对这种纷繁而新奇的局面,言恭达先生敏锐地感受到书法受到的冲击和面临的发展可能,从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分析。

在本书中,作者立足于书法艺术的演变历史及其文化属性,对书法艺术的诸多传统概念范畴在当代的继承表现与发展可能,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阐发,尤其是关于书法文化本体意识的论述,体现了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思考,也是其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研究方向,在当今书法理论界具有系统性和原创意义。本书讨论的问题,对当代书法创作及其未来的演变都很有启发与指导作用。言恭达先生作为书法创作和理论研讨并重的艺术家,展示出一位真正书法家的学养和情怀,因而在当代书坛尤显卓越。

叶培贵(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言先生是当代书法复兴的推动者、组织者、亲历者和重要引领者之一,我这一代书法工作者,是观其书、听其言、见其行而成长的,其为人为艺,都是我的楷模。

书法本来是中国读书人乃至全体识字者共有之事,但近代以来逐渐“窄化”为弄墨者所专有。欲使它复归社会、重续传统,需要书法人像言先生这样努力打通文史哲艺的关系、厚植文化根基,努力推动书法更深地扎根生活、融入时代。

郑晓华(中国书协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言恭达先生新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言先生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课题涉及中国书法发展多个重大问题。诸如: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本体转位、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源流与质理解析、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意识的确立、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的构建、中国当代书法文化变革理路的探究……每一个问题,都是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绝对的前沿课题,对当代中国书法发展来说,理清这些问题的思路,非常重要,也很有意义。因为从历史来看,理论固然来源于实践,但很多时候,高度的理论总结,往往又能反过来影响实践、指导实践。

一门艺术,一个行业,没有理论的指导,很可能会盲人瞎马,那是一定会付出代价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书法艺术作为世界艺术的独特门类、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在世界文明多样化并存、中华文明逐步走向世界的新时代,大幅度地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对我等书法人在新时代能不负时代所托,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非常迫切。

陈洪武(中国书协原分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品读言恭达先生《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一书,受益良深。作者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以全新的视野、独特的笔触、深刻的思考,从当代书法的现象与表征、源流与质理、本体意识、文化维度、变革理路、文化构建等六个方面诠释了当代书法的文化嬗变及本体建构,既提出问题,又给出答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前瞻性。此书博大闳深,精辟深刻,读后发人深省。

我们说,当古老的书法进入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书法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无可避免地影响着书法,传统书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嬗变。作者紧紧抓住“变”这个永恒法则,于纵向历史的封闭单一与横向时代的交叉多元所形成的冲突中,条分缕析,旁征博引,以伸新说。特别是作者作为当代书法的亲历者、推动者、引领者,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与思考,指出“当代书法的文化品格,是基建于审美而又超越审美的人文精神创造”,呼唤当代书法家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始终葆有“自信、昂扬、雄放、豪迈、庄重、中正、包容的气概”,上下求索,融通化变,永不满足,从而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时代一体”,努力开创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新书风。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曾数次参加言恭达先生主持的书法文化学术研讨会,拜读过言恭达先生关于书法文化的文章,颇受启发。恭达先生满腔热忱,意气风发,推动书法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研究书法的文化情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近日拜读其专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字里行间,更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情怀,鲜明的问题意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入的学术思考。尤其是对书法传承发展提出的建设性意见,颇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值得关心书法的读者学习和思考。

与一般的理论家不同,恭达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中国书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一般的书法家不同,恭达先生又以学术思考见长。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事业的推动者之一,书法社团的重要成员,他对书法传承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了若指掌。而作为擅长理论思考的书法家,恭达先生在学术方面着眼的又是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一书,最突出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当代书法的文化嬗变和本体建构的大问题,运用古今书论,列举鲜活事例,对当代书法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本体转位、文化源流与质理解析、本体意识与文化品格、变革理路与体系构建诸问题的探讨,环环相扣,逐一论证,提出了既有文化高度理论深度,又可具体实施的合理化建设性建议。在提倡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的出版,对中国书法的再识,对传统书法的现代转型,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书法是中国一项非常特殊的“艺术”——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官学就将其列入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一艺。在将近三千年以后的现代,“艺术”这个名词fine arts是从西方通过日本翻译传入中国。这项中国传统文化背负着三千年以上的传统,又相似于西方的fine arts,它的原意应该接近于绘画与美术,与现在通行于西方的中国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又有区别。作为书法家的言恭达先生新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出版,不仅立足于他宏阔的现代理论视野,又洞察“书法”作为中国传统审美中种种独特幽微的旨趣,从而提出许多发人深省的思考问题,这是一般艺术美学学者观察罕到之处。

举例来说,他在第一章“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本体转位”中即提到“展览效应与形式之风”。“进入当代,以往存活于人们生活空间中的书法作品,离开各自的原初位置和功能。”其一,轻视笔法和字法;其二,用墨单一;其三,气格下降。前面两项容易理解,“气格”问题是一个纯中国的艺术审美问题。且不说当代审美学者不知道,连从事书法创作相当长时间的书法家也弃而不顾。言恭达先生说:“书法以书卷气为最。”“气与韵始终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品格所在,是书法创作的本体的主旋律。但部分当代书家将气韵与形式对立,注重点画技巧,忽视气息流韵,或形式夸张过度,或过于追求笔墨的浅薄趣味而艺术境界降格,以致书格熟俗,气象平弱。”这种现象,其实是当代“展览体”书法创作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尤其是热衷于大制作、大动作的名家创作对书法“气格”和“流韵”的背离。这种现象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在形式构成观念上是合拍的,但对书法艺术传统审美精髓的抛弃是否值得?这种“创新”犹如把小提琴砸了,全用超大提琴在舞台上演奏,只要节奏,不要旋律,行不行?当然,书中还提到“标新心理与猎奇求索”“商品效应与名利逻辑”“标准游移与批评失语”等创作现象,被言恭达称为“文化焦虑”。显然,他不仅是艺术教育者,而且是艺术思想者。本书其后五章,他根据自己长期书法创作的实践经验,从书法审美观照的理论维度,阐释了当代书法文化除弊与升华的要义,值得关注。

陈池瑜(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授)

言恭达是当代书法发展的参与者和亲历者,他对当代书法的成就与问题比较了解。他以锐利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作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使本书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只有客观地摆出问题,针砭时弊,揭示矛盾,大胆批评,才能警示书坛,克服难题,深化研究,探索中国当代书法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该书指出当下书坛存在的问题包括心态的浮躁、思想的浮华、形式的浮夸、批评的肤浅、交流的浮滑等,并对当代书法创作与展览环境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归结为四大问题:其一是展览效应与形式之风。其二是标新心理和猎奇试验,如人体书法、“表演”书法、“行为主义”书法等。其三是商品效应和名利逻辑。其四是标准游移与批评失语。该书还对书法普及与中小学书法教育、“全民书法”“书法热”“社会化”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书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向,即传统书法艺术的可读、可亲、可贵、可赏,已逐步走向表演艺术的俗、媚、怪、恶,书法已从民族文化的修身之途逐步走向社会娱乐化的两难境地。这一现象应该引起书坛的重视。该书对书坛当下存在的问题的剖析,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书从文化战略的高度,论述中国当代书法的复兴、创变和发展之路,认为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已见引领之势,国家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时代的召唤。

张瑞田(中国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秘书长)

言恭达的这本新书,是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也是对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他敢于面对现实,从国际化的学术维度,讨论中国书法的文化处境和艺术影响。他紧紧依靠传统书论的思想基调,承认国际化学术方法的有效性,又有的放矢地寻找新问题,剖析新问题,从多维角度审视中国书法。在言恭达看来,专业化、集群化、实体化,是中国当代书法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三者决定了传统形态下围绕“翰墨”本事而衍生的开放性疆域正逐步丢失,当代书法转而围绕学科专业、艺术门类和实体化制度,建构起一个以专门人才为主体,以作品生产为目标,以文化消费为杠杆,以实体制度为保障的“书法界”或“书法场”。言恭达对当代书法生态的宏观勾勒,区别了传统书法与当代书法的文化特征:前者居于国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是社会运行、教育形态、文化传播的基础;而后者就是“以专门人才为主体”,也就是以书法家为替代的“书法界”或“书法场”。该书作为现代学术框架之中的论著,为我们提供了镜鉴。言恭达在论著中大胆使用现当代学术概念,比如本体转位、质理解析、本体维度、变革理路、本体构建等,提高了我们关注书法的主观能动性,调整了我们固有的认知书法的思维方式。

邓宝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第一,从当代问题出发思考历史。从题目看,这本著作是叙述书法史发展的,但从立论看,这本著作的当代意识非常强。作者考察书法史,关键是要解决当代的问题,正如“前言”中提到的“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什么”“如何发展”这三大问题。作者总结了当代书法所处文化境遇的转变,以及当代书法艺术自身的种种表现。作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发展当代书法,就需要把握当代书法在历史坐标中的位置,并据此提炼出助益于中国书法“现代性”生长的三个因素:碑学的兴盛,近世以来新材料的出土,域外艺术的启发。

第二,对书法史上的理论问题有深刻判断。对于清人留下的“碑学”问题,作者梳理了清代碑学家的基本立场,并提出了自己的深刻判断。作者并没有像阮元那样把碑和帖看成两派,更没有做南北派的划分,而是从书写的场合、需求的不同来看待碑和帖。这样的看法是令人信服的。

第三,对书法实践问题有独到见解。关于如何学习碑刻,前人有不同的思路,有的主张尽量还原书丹的面貌,有的主张模仿刻痕,而作者主张第三种思路,认为“去残”和“仿残”都不是通向真实的最佳路径,最佳的路径是遗貌取神。作者从什么是碑刻书法的“真实”来探讨这个问题。这样的见解,和作者在书法创作领域的深厚功力与深邃体验是分不开的。

陆明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言先生以宏阔的学术视野审视与思考当代书法,秉持书法的文化特性及学理价值,进行了系统而缜密的思考与阐说,探析了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转位的现象与表征、源流与质理、内在维度阐释、变革理路、本体构建等一系列问题。既充分观照书法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源流问题,以古为鉴,从而寻绎当代书法的根脉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又站在全球化及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将中国书法投放于人类文明与独有性艺术的观照中,揭示其恒久的魅力与拓展空间;还将书法的特殊文化艺术属性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异同与关联进行剖析,在强调书法的文化性与中华哲学美学的融通中,阐释书法的形上内涵及与书家主体的人格修为及学养的关系等。

言先生作为当代书法发展的见证者、探索实践者及重要的引领者,对当代书法的诸多现象与问题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在书法艺术创作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且诸体兼善,对书法的本体性等问题具有深刻认知及审美高度,所以能客观评述当代书法的得与失,洞悉当代书法发展的机遇与方向,并提出相对可行的方案与意见,也映现出其博学善思及对当代书法所怀有的使命情怀。言先生这一著作,对当代书法的发展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深远影响。

倪文东(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著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当代书法学术专著,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深入研究当代中国书法的文化嬗变与本体构建问题,以一位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书法艺术家身份,从当代书法的文化现象、观点理念、创作实践等出发,试图在古与今、中与外、法与变及与其他学科之间不断进行探索、比较、挖掘、贯通,从而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中国书法的三个重要命题:中国书法为什么要传承并发展?中国书法究竟需要传承什么?中国书法如何发展?

作者对当代书法文化的源流与质理进行解析,将当代书法进行分层并探讨其文化情态。对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与社会大众普及的特征进行分析,呼吁确立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意识,提出了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构建的设想。作者深掘传统,紧扣时代,针砭时弊,严厉地指出当下书坛存在心态浮躁、思想浮华、形式浮夸、评论肤浅、交流浮滑等问题,句句击中要害,个个令人深省。作者认为,当代书法展览和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轻视笔法和字法、用墨单一、气格下降等。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书法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反观审视当代书法的文化大视野。作者没有固守在当代书法九大流派的流派特色分析、主要代表人物的作品风格鉴定,以及书法流派发展演变与今后命运等分析中,而是另辟蹊径,从哲学、文学、社会、文化的大视野中,审视“当代书法文化内涵的丧失,以及书法与哲学文学绘画的血缘关系的断裂”,分析批评了虚无主义、西化倾向、保守主义、经济主义、商业主义、工具主义、金钱至上等等。我认为这展现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文化意识高度。

审视书法技术形式主义小氛围走向书法文化大格局。当代书法过分强调视觉冲击性和形式至上。言教授对当下盛行的笔墨本体论、形式主义论做出反思,应看到“儒家、道家、禅宗文化在哲学、在书法文化中的贯通”,进而认为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内植并延续中国文化“耀文含质”的传统;二是坚守中国书法固质守本的实践法度。在我看来,强调书法与大文化、书法与时代、书法与美学精神走向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点与北京大学强调书法与文化的关系的“文化书法”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破除小我书法圈局限,拓展书法文化大美学境界。言教授认为,当代书家应“融古不忘耀今,学西终求融合。当代书家还要有文化生态意识和生命意识,与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生态建构、经典作品创造、人文品位提升联系起来,以扭转庸俗主义、商业主义等弊端,同时完成个人书艺的时代创变”。诚哉斯言!无疑为破除书法小圈局限,拓展书法文化大美学,提供了一条守正创新的书法正道!

黄君(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深切感受到这是一部从中国文化角度深刻研究当代书法问题,并达到高屋建瓴,提出深刻见解,在深入把握传统书法精髓,直面当代文化挑战与困境前提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当代书法树立正确观念,为时代立言的重要著作。言先生在此书中,无论解读古代书法变迁,还是剖析当代书法现实,都紧扣中华人文精神,在“继承与发展”这个主题下,以对中华文明自信和高度负责的态度,提出有关当代书法很多深思熟虑的见解,对当代书法的发展提出诸多深刻且有前瞻性的建议,这是当今书法界十分难得的时代强音,对书法艺术的长期发展、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数十年书法创作和思考的实践中,笔者在为中国书法无穷魅力所吸引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到它境界之深远,攀登其艺术巅峰的艰难。而眼下,我们又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信息爆炸、世界动荡不安和历史格局大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样高度信息化和物欲横流的大背景下,已经处于社会政治经济边缘的书法家,极易产生消极心态而随波逐流,甚或自暴自弃,玩世不恭。言恭达先生是我们书法队伍中,极为罕见能够长期恪守文人初心,具有坚毅道德情怀,而且执着追求崇高理想的代表人物。笔者非常赞成言恭达先生关于当代书法文化本体构建方面的诸多观点,尤其是他对当代书法发展所提出的诸多意见和建议。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当今中国书法界的时代强音,对当代书法家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社会责任感,提振深层次的文化信心,放下浅薄而盲目的轻狂,从简单的笔墨竞技场走进中国书法高雅神圣的殿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值得所有书法同行高度重视,加以牢记并付诸行动。

王菡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言恭达既是一位长期浸润于书法的实践者、投身书法宣传与机制管理的社会活动者,更是一位有着深厚学养和使命感的学者,对当代书法面貌和书坛状况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该著是其对当代书法文化所提出的新的阐释。

此书导论开篇即讲到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阐释,提出了“道心本体”“行为本体”和“形器本体”,引出的是“技进乎道”,书法创作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描绘和反映,更是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的深刻表达。由“德”到“书”的递变过程就是由器而道的体现,也就是说形器是道心的呈像。书法创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亦是一种心性的抒发和表达。只有做到心手相应,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总体而言,《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一书虽然聚焦的是当代书法,但在论述中兼及对中国古代书法发展面貌及其文化意蕴的深层次解析,于古典文论之中,剖析出书学精神脉络,并由此来寻找和探索对当代书法及其文化发展的艺术精神。“阅古”与“维新”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动书法理论和创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阅古”以“维新”为目标和动力,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赋予了书法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展现了对书法变革的回应和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