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叫黄生的读书人,父母早亡,又无弟妹,家道贫寒,每日靠上山打柴混个温饱,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这一年,适逢乡试,黄生东借西贷,凑了一点银两,动身往省城应试。一天傍晚,他赶路心切,贪黑多走了几里,来到一处荒僻山野,不巧遇上一伙强盗,把他的银两抢了个精光。他只得沿路乞讨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天中午,他来到一条大河边。忽然,天空“哗哗”地下起了大雨,把他淋了个落汤鸡。肚子又饿,身上又冷,头晕目眩,他一个趔趄摔倒在渡口,昏了过去。这时,一个摆渡的老人看见,慌忙地把他救起,背回家里,找出干衣服给他换上,又熬了一大碗姜汤灌下,黄生这才慢慢苏醒过来。

摆渡的老人姓张名炳,人称炳老馆,为人忠厚善良。他见黄生面黄肌瘦、双目无光,知道他是饿成这般模样,便寻思要让他吃上一顿饱饭。无奈家中只剩下二把白米,只好拿起锄头到地里挖了一篮芋头,煮了一锅稀稀糊糊的芋头饭。黄生多日没有吃上一餐饱饭,便狼吞虎咽一连吃了几大碗,顿觉肚子饱了,身子也暖了,精神也振作了。他起身叩谢了炳老倌的救命之恩。炳老倌一面还礼,一面问起黄生的遭遇。黄生便把赴省应试,筹借银两,路遇强盗,银两被劫一空,只得乞讨回家等等一五一十说了一遍。炳老倌听了,十分同情。心想:俗话说,一家种花十家香,一人有难众人帮。他也是穷苦人,如今落到这般地步,我要尽力帮他一把,如果以后真的考中做了官,也能为穷人做点好事。他暗暗拿定主意,早早安排黄生睡下,又连夜找到亲朋好友,东挪西借,凑了几两散碎银子。

第二天,黄生一觉醒来,炳老倌把吃剩的芋头饭煮给他吃了,几两银子给他做盘缠,一直把他送到大路上。黄生千恩万谢拜别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生急急忙忙朝省城赶去,来到省城,进了考场。三朝放榜,中了举人。接着又赴京会试,榜上有名,先在翰林院做了三年编修,然后又做了知府。不料,几年下来,黄生渐渐染上了贪图享受的恶习,早把以前的贫困的日子丢到脑后去了。一天,黄生想起了当年吃过的芋头饭,便命厨子照做,可连吃几次都不是滋味,这才记起炳老倌,忙派差人专程去请。过了几日,差人空手而回,禀报说炳老倌不肯来府,要黄生去面见他。黄生开始十分恼怒,后来转念一想,炳老馆是自己救命恩人,没有他,哪来自己今天的荣华富贵?说不定早就骨头喂了狗。再说,要尝尝味道可口的芋头饭,自应登门相请。便叫人备轿,带了侍从,朝炳老信家走去。

再说,炳老倌对黄生平日所为早就有所闻,这天,他特意做了一锅芋头饭在家等着。忽然,门外传来鸣锣喝道声,他晓得是黄生亲自来了,也不出门迎接,直到黄生进了家门,才起身说:“不知老爷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恕罪。”黄生笑道:“大伯说何话来? 你我非一般交情,不必拘礼。”

坐了一会儿,炳老馆问:“老爷光临寒舍,莫非还想尝尝芋头饭么?”黄生点头说:“正是,正是。”炳老倌马上动手盛了满满一大碗摔到黄生面前。

黄生尝了一口,皱了皱眉头,说:“大伯,此饭怎不如当年的好吃了?”炳老倌听了,叹了一口气说:“唉,别提了,那种芋头饭是再也做不出来了。”黄生一惊,忙问:“为什么?”炳老信说:“老爷不知,那种芋头饭非比寻常,要用鸡汤煮成,方才好吃。”黄生笑了笑说:“这还不容易? 我给你鸡就是了。”炳老馆连连摆手,说:“不是,不是,我要的不是那种凡鸡。此‘鸡’官府少闻,民间多见。内有一只,生在穷乡僻壤,开始时枯黄寡瘦,忽一日时来运转,羽丰毛长,冠(官)高肉(禄)厚,竟忘记往日也是鸡(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生本是聪明人,哪会不知炳老倌话中有话?顿时羞愧交加,满脸通红,深深作揖,说:“大伯一席话,胜过警世钟,小侄我领教了。”

炳老倌又故意问:“老爷,这碗芋头饭,没有‘鸡’,味道可就差多了。”

黄生说:“哪里哪里。心中不忘‘饥’,嘴里便有味。多谢多谢!”说罢,一连吃了两大碗。炳老倌见了,高兴地哈哈大笑。

黄生回府后,亲笔题字,在饭厅上高悬“思饥堂”匾额,以激励自己腹饱不忘饥,位高不忘民,廉洁奉公,为民造福,后来成了一个难得的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