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以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为契机,探索“1+16+N”模式(1个县域社会工作指导中心+16个乡镇社工服务站+N个村级服务站点),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形成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同频共振的精准救助服务网络,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工作落实

强化组织保障。以分管副县长为总召集人,横向联动宣传、教育、卫健、医保、住建、人社、残联、妇联、工会、团委、关工委等11个部门,形成协同联办机制;纵向建立16个乡镇(街道)及下辖行政村(社区)主管领导为成员的县乡村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救助需求精准化、救助方式多样化、救助效果持续化的工作模式。

强化政策保障。印发《社旗县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社旗县特殊困难群体集中托养兜底保障工作实施细则》《社旗县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各行业部门职责、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主体等,探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为社会救助“物质+服务”双轨并行提供“压舱石”。

强化资金保障。统筹安排2%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提取福利彩票公益金的40%用于社会救助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力量,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慈善捐赠,在县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的基础上设立救助服务专项基金,用于特殊困难群众基本服务类救助需求。统筹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资金,加强监督评估,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科学高效,全力保障物质救助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打造多元阵地形成救助合力

县级牵头统筹。创新“社会救助+慈善救助+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成立县社会工作指导中心,依托县社会救助办公室、县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机构,统筹教育、卫健、医保、住建、人社、应急等相关部门的县域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落地落实,协调残联、妇联、工会、团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设立面向困难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的帮扶服务项目,构建多部门议事会商“一站式”管理阵地。

乡镇重点推进。在16个乡镇(街道)依托社会救助站、社工站、慈善工作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志愿服务站“五站合一”,发挥信息汇集、人员调配、资源整合的功能,实现业务办理、需求摸排、资源链接、项目落地等“一站式”办理。

村级拓展服务。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慈善社工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等,协助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设立救助服务站点,向社会组织转介需要社会救助服务的困难群众基础信息,建立点对点服务困难群众快车道,实现社会救助对象探访关爱、主动发现、协助代办、服务回访等“一站式”服务。

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救助温度

精准化摸排服务需求。完善困难群众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指标,将救助对象经济、健康、教育、居住、就业、社会融入等情况纳入评估范围。充分发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和主动发现机制作用,结合入户调查、走访探视、动态管理等工作,常态化开展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需求摸底排查,准确评估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及服务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措施。截至目前,累计摸排群众44446人。

精细化明确服务内容。建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困难群众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台账,根据特殊困难家庭和个人实际需求,明确服务类别、对象范围、服务标准、供给主体,合理确定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入户探视、照料服务、康复训练、就医陪护、健康监测、助餐助浴、助行助洁、代购代买、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确保为困难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目前已制定困难群众需求台账1070份。

开展专业化特色服务。投入资金675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培育一批优质、专业的服务类社会组织和服务项目,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和志愿服务者参与社会救助,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救助需求。目前,累计开展入户访视、政策宣传3156人次,提供助餐服务723人,提供就医陪护和集中康复训练265人次,开展居所保洁259人次,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个案服务96人次。

据悉,今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决定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开展服务类试点工作,并公布试点名单,社旗县成功入选,河南省共3个。(社旗县委宣传部供稿作者:申鸿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