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子牙河畔的往事

子牙河原为天然河道,纵贯冀中平原,乃海河五大水系之一。是河间境内的主要河道。其上游北支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县泰戏山:南支叫滏阳河,发源于邯郸地区峰峰矿区黑龙洞。两支在献县城北汇合后称子牙河。

下图,老沙河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牙河属海河水系,是海河的五大支流之一。上起献县臧家桥之滹沱河、滏阳河交汇处,流经河北省大城县,下至天津市杨柳青西河闸,全长158公里,流经大城县46.7公里。

子牙河自献县韩村乡郭马坊西进入河间境内,继续向东经沙河桥、位村、故仙、尊祖庄、北司徒、西留庄六个乡,长二十四千米,河道宽八十至九十米,深五至七米,两侧堤岸高五至六米,为复式河道,系半地上河。

1940年以前,平时水流量每秒约三百立方米,水运畅通,是河间县内上达衡水、下至天津的唯一水路要津。特别是沿河的沙河桥码头,自明代已开始建桥,不仅为历代长芦鱼盐西运的通衢,也是河间境内物资交流、农贸集散的重要经济市场。过去这里常年船舶往来,商品装卸,夜以继日,十分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牙镇传说是因为有姜子牙钓鱼台而得名,那么子牙河为什么叫子牙河呢?这条河在本地也叫沙河,古代叫滹沱河。

据嘉靖十九年(1540年)《府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县志》记载,此河自元明以来,水势汹涌,舟楫甚便;但因历代统治者一味迁就,不图根治水害,以致河道淤浅,常年泛滥。据统计,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至建国前的1948年五百八十年间,共决口三百八十七次(包括上游)。田园漂没,生灵涂炭,人民不堪其苦。

春秋战国以前,子牙河称洚水,其后至唐代称衡漳水,宋名滹沱河,元代称盐河、沿河,明代称交河,明末清初名臧家桥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十四年(1675年)以前,盐河与黑龙港河在大城境内的交河村北交汇,西支流入三岔口村,东支流入王家口镇(今静海王口镇)。

由于盐河河道狭浅,常年洪灾不断,康熙皇帝体恤黎民百姓的疾苦,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诏修臧家桥河堤,疏浚河道。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从交河村至子牙镇(即今西子牙村)村,疏浚东支河道,挑为正支,西支废弃。在疏浚东支河道挑为正支的同时,命管河主簿衙门由献县臧家桥迁往大城县子牙镇。遂依惯例,河随管河主簿衙门治所地名,改臧家桥河为子牙河。

在静海沿庄、流庄、西子牙西面的大城县境内向北,直到静海郑庄、王口有一条当地人称之为老堤的旧河堤,可能就是过去的子牙河西支河堤。

来源:史说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