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居然只落后中国12年,这差距也太小了!

美国居然只落后中国12年,这差距也太小了!

最近,美国圣母大学宣布成功建成一座10马赫静音风洞(关键词:静音),标志着美国在高超声速领域的一次关键突破。而反观中国的最强风洞JF22只有33马赫,仅仅领先美国23马赫了,差距也太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的风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

更何况

中国是在2012年才研发出了10马赫的JF12风洞,美国居然2024年就研发出了10马赫的风洞,在10马赫的赛道上也才领先了12年,这算哪门子领先?

太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就有人不服气了!

有网友说:别躲家里自大了!美国要是这么落后,那人家的F22、F35是怎么出生的?

有网友说:别躲家里自大了!美国要是这么落后,那人家的F22、F35是怎么出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观点,我只能说——承认中国优秀有这么难吗?

对此观点,我只能说——承认中国优秀有这么难吗?

  • F22、F35这两款战机的最高速度在2马赫左右,属于超音速范围,而不是高超声速(5马赫及以上)。这意味着它们的气动设计、热管理和材料技术的测试需求,与高超声速武器有很大不同。
  • 超音速风洞(2-4马赫)已经足够满足这类战机的设计需求,美国自冷战时期便已建成许多这样的风洞。

简单来说就是:在JF22风洞面前,美国当年测试F22的风洞,真的就跟吹风扇一样,速度太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JF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JF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太焦虑了,得赶紧搞个50马赫的风洞压压惊才得!

网友:太焦虑了,得赶紧搞个50马赫的风洞压压惊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阿波罗号火箭怎么测试出来的?

那阿波罗号火箭怎么测试出来的?

美国冷战时期的高马赫数风洞(如11-30马赫),最初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气动环境。这些测试通常关注的是热防护、气动加热、流动分离和尾流稳定性

所以那时候美国的风洞,只适合搞火箭和导弹试验,可搞不了五代机的试验!

这些都是公开的资料,可不是我说的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早期超过10马赫的风洞主要服务于洲际导弹和航天器再入技术,无法直接用于F-22、F-35的设计和高精尖武器的测试。超音速战机的研发重点是亚音速到低超音速流场的气动优化,这些需求由中低马赫风洞和计算模拟即可满足。

马赫数风洞的应用更适合高超声速导弹、滑翔器和航天器等特殊装备,而不是主流战机或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的“破壁”之路:从滞后到追赶

美国的“破壁”之路:从滞后到追赶

冷战时期,美国曾是全球风洞技术的绝对领先者。NASA和军方的多个风洞设施支撑了航天器和武器的开发,甚至促成了阿波罗计划的成功。然而,随着冷战结束,相关技术投入逐渐减少,特别是在高超声速领域的风洞建设陷入停滞。

在最近十年,美国军方才重新认识到高超声速技术的重要性,并开始推动多个风洞项目。此次建成的10马赫风洞被寄予厚望,其“静音”技术能够在无湍流干扰的环境下进行测试,填补了美国在高马赫风洞领域的长期空白。

然而,这座风洞的意义更多在于补短板——对比中国的JF-12(12马赫)和JF-22(30马赫)风洞,差距依然显而易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古老的风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美国一度“掉队”?

为什么美国一度“掉队”?

美国在高马赫风洞领域的滞后,其实也不是技术能力的缺失,而是战略重点的转移。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研发重点转向了精准打击、隐身技术和网络战,而高超声速技术一度被认为不是当务之急。同时,美国长期依赖高性能计算(HPC)进行气动模拟,认为可以通过计算替代风洞测试。这种思路在4-8马赫范围内是有效的,但随着武器速度的提升,计算模拟已难以满足超高马赫数的研究需求。

此外,美国的大部分风洞设施建于上世纪70年代,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现代需求。即便近期重新开始布局,其起步时间比中国晚了至少10年。

只能说,老美没了苏联这个对手之后,不思进取,真是点歪了大把大把的科技树。

美国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风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美国在科技创新上依然有优势,但其现有风洞设施和技术积累已经跟不上未来了!相比之下,中国的优势在于持续而系统的投入,这回到美国来追赶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