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随着中印两国军队顺利落实就边境有关问题达成的解决方案,四年多来一直在低位徘徊的中印关系迎来转圜向好的窗口期。印方表示愿同中方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拓展互利合作,并就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提出相关设想和建议,也让人们对两国关系的未来抱持积极期待。但也有声音认为,当下印方态度转变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其与美国、加拿大等围绕“民主”“人权”问题分歧扩大,源于减轻边境冬季屯兵资源消耗的权宜考虑,因而对新德里改善对华关系的诚意有所质疑。

鉴于印度此前对华政策的反复,这些质疑不无道理。因此,除了要在战略上去除“倚美抗华”“中印必有一战”等错误理念,印度还需切实地将态度落实为行动,与中方一道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目前来看,印方至少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其一,理性引导国内民意,培育正面对华认知。中印关系发展需要良好的民意基础,越是在双边关系出现问题时,越需要官方和主流舆论妥善引导而非操弄民意。但过去几年,印度有的军政要员过度渲染中印之间的矛盾分歧,有的智库学者热衷炮制“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水威胁论”等论调,还有一些印媒频繁炒作“中国威胁”博眼球赚流量,这都极大毒化了印度民众的对华认知。

这种局面背后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印度政府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应该释放什么样的信号。对于近期中印关系好转势头,印度国内一些人出于自身政治目的等考量仍未停止“作妖”,部分官员对中印关系的未来也闪烁其词,甚至将中方善意曲解为“印度强硬政策的胜利”。这些显然都是不符合事实的。因此,印方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向本国民众清楚阐释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其二,果断摒弃泛安全化操作,切实深化经贸合作。过去30多年来,中印经贸合作取得长足进步,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投资贸易稳步增长,经贸合作一度被视为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双方不仅将发展伙伴关系作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内容,还设立了高级别经贸对话机制,加强经济发展战略对接,探讨建立“制造业伙伴关系”,推动双边贸易平衡可持续增长。

但过去几年,印度方面越来越倾向于从竞争乃至替代、对冲等角度看待对华经贸关系,通过封禁中国应用程序、限制中方对印投资、打压在印中资企业等,对华采取歧视性经贸政策,严重损害中企正当权益。即便如此,中印双边贸易额不降反升,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持续走高。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中印贸易额为1359.8亿美元,其中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10.2亿美元;2023年中印贸易额为1362.2亿美元,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有所回落,但仍高达991.4亿美元。另外,中国投资对于印度基础设施和“独角兽”企业的发展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对华投资设限则严重影响了印度相关行业。显然,印方并未也不可能从对华歧视性政策中获益。当前,印度政府正试图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希望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恢复和加强对华经贸合作将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

其三,尽快消除人为障碍,积极推动人文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印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人文交流自古以来就为双边关系提供着正能量。但在过去几年,印方人为设置障碍,对华断直航、限签证、停活动、清记者,导致双边人文交流断崖式下降。中方始终对两国人文交流持开放态度,而印方人为设障却让很多希望看到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理性人士感到诧异和费解。从中印近年来学术交流的情况可以看出,不少印度学者被“请进来”参加中国的学术活动,中方学者赴印度进行面对面交流却变得越来越难。

其实,印度方面限制对华人文交流也不利于其自身。比如,印度杂志《大篷车》今年9月刊发了一篇题为《职业的尽头》的文章,指出2019年时曾有超过30万中国游客前往印度,现在却已寥寥无几,导致印度国内不少中文导游被迫转行甚至失业。类似例子表明,印度政府需要尽快取消对中印人文交流的限制,让民众多走动、常来往,否则将让致力于双边关系改善的友好人士好不容易点燃的交流希望再次破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几年,印方持续推进对华强硬政策,在边界问题上挑衅、在经贸问题上打压、在国际舞台上对冲、在人文交流上切割,给双边关系带来严重创伤。现阶段边境相关点位的脱离接触工作,只是迈出了缓和边境紧张局势、推动双边关系改善的第一步,中印关系还未恢复到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前的状态。行胜于言,希望印度在涉及双边合作的诸多议题上尽快采取切实积极行动,真正为中印关系驱寒。(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